分享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下)之二: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

 小脚丫6565 2016-05-10

我在山东省高密四中做校长的时候,为了尽快建设良好的校风,在班级管理的常规评价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短期内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譬如,对班级工作的检查评价实行全覆盖,班主任每天都会收到常规检查扣分的通知书,有时甚至一天会收到多份扣分单。由于每一张通知书都决定着班级管理的业绩,甚至与班主任的补贴挂钩,因此,通知书紧紧地左右着老师们的心态,搅动着老师们的情绪,许多时候使教育失去了理性。

譬如,学期末对班级工作进行评价时,往往以分数论英雄,从高到低排出前几名作为优秀班集体进行表彰,其他班级则成为后进班级。这种评价制度下,有时候,几分之差就分出优劣。表面上看似公平公正,实际上是与老师分分计较,有着很不合理的成分:班级管理和建设是个复杂、系统的育人工程,许多工作是表面的分数难以衡量的,即使有着一定分数的差别,也很难从分数本身区分优劣。

一句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正确的评价。

因此,在后来的学校管理中,我们坚持将班级、学生的常规工作明确一个基本标准,大家能够达到基本标准就可以了,不用分分计较。这样,大家能在一个理性、宽容的氛围里,将着眼点放在真正的教育上,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去呵护他们的成长。教育变得心平气和,老师们也不再焦躁。他们开始在常规检查的得分和失分背后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育回归了本原。

其实回到学校的本义来看,学校本就是允许孩子们犯错误的地方,每个孩子都要经过自身的错误体验而走向成功。如果我们在设计学校管理的评价机制时忘记了这一点,睚眦必报,眼里容不下半粒沙子,学生在校园里就会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甚至会出现形形色色成长的“假象”。因为,这样的机制其实是不提倡甚至不允许老师向孩子们放手、放权的,教育也就因此丢弃了自己应有的责任而严重异化、扭曲。

在欧洲考察时,一位教育同行曾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处理学生错误时一些有趣的方式。譬如,他们在每一位孩子生日时,发给他们不同颜色或不同形状的几张卡片,当孩子一不小心犯了错误时,可与老师商量交回一张相应的卡片“赎罪”(卡片的颜色和形状决定了可以“赎罪”的大小)。其实,这个过程里就有教育,只是他们比较“尊重”孩子们犯错误的权利,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包容罢了。

脱离精确分数的评价思路,其实在教学中也同样适用。试想,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简单地以终结性考试分数来衡量各位老师的教学业绩,甚至与他们分分计较的话,就一定是科学的评价方式吗?要知道,分数背后还隐藏着许多看不见的东西,像同样的分数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学生的什么素质,是这些而不是分数深深地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等级制评价已经写入了新的课程方案,也在理论界呼吁了多年,在实践中也有了许多好的经验。尽管与精确的分数评价方式相比,它可能会产生另外的问题,但对于寻求正确的评价却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但愿这样的好制度能够尽快在更多的校园里扎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