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五)

 为什么73 2016-05-18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五)

原创 2016-02-04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一

知道篇第一

   

 

先生究竟如何看待仁的呢?

先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中庸作为一种德,就算到了顶了。人们缺失它已经很久了。”

中,即中道。庸,就是用。一个人只有始终让自己的内心和行为统一在中道上,而以此贯穿于平常,这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先生曾经称赞颜回说,“回可以做到三个月内心和行为不违背仁,而其他的人,则只能是一日,至多是一月,达到这种境界罢了。”可见中庸之难,可见达到先生所说的仁的境界之难。

他还说:“柴(子羔)的仁不免落于愚,参(曾参)的仁不免落于迟钝,师(子张)的仁不免落于偏,由(子路)的仁则不免落于俗。而颜回则是差不多进于大仁了,这是他能始终保持中虚之境的原因。赐(子贡)就如同他做生意一样,虽无受命,却能屡屡猜中。”

先生有一次问我(子贡):“你和回谁更强一些?”

我回答道:“赐,怎么敢和回比呢?回可以做到闻一以知十,而赐充其量只能做到闻一知二。”

先生听了很是认可,说:“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啊!所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曾经和回说过,‘终日不违’显得有些愚了,但是等到他退下,我私下省察他的言行,他对于仁的坚持的确有很多的发明,回可是一点也不愚啊!如何去省察?你只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观察他如何去做,再观察他做这件事安心还是不安心,那人又能藏到哪去呢?!那人又能藏到哪去呢?!一个人能够以居于仁为世间最美乐的事,而却在日常择处时,不是以仁为标准,又怎么能够知他的话是真的呢?不仁的人不能久处于困约之中,也不能久处于逸乐之中。唯有仁者能够安处于仁,唯有智者能够明白仁的好处。贤哪!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过这样的生活,一定不堪其忧,而回却能不改其乐!贤哪!回。”

 

先生称赞颜回,就在于他有中庸之德。

先生自己也正是这样的。

他有一次对曾参说,参,你知道吗?我道一以贯之。

曾子说:唯。

先生起身离开后。弟子门人们纷纷问:先生的话是什么意思?

曾子回答说:先生的道,只有忠和恕罢了。

 

先生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先生问我(子贡):你认为我是那种多学而识的人吗?

我答道:是。难道不是吗?

先生说:不是。我只是一以贯之。

我感慨道:先生的文章可得而闻也,先生谈性与天道的思想,却是不可得而闻的!

先生说:我追求的是无言之境。

我说:您如果不说,小子们又述什么呢?

先生回答道:

天有说过什么吗?四时自然而行,百物蓬勃而兴。天有说过什么了吗?!


 文中图片出自清人焦秉貞所绘之《孔子聖迹圖譜》局部之《学琴师襄》。該畫爲絹本設色,縱29.2厘米,橫35.7厘米,現流落于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见今本《雍也篇》)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见今本《雍也篇》)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见今本《先进篇》)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见今本《先进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见今本《公冶长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见今本《雍也篇》)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见今本《为政篇》)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见今本《为政篇》)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见今本《里仁篇》)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见今本《里仁篇》)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见今本《雍也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见今本《里仁篇》)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见今本《卫灵公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见今本《公冶长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见今本《阳货篇》)

 



[述者的话]

       到这里为《论语》知道篇第一部分《知道》。石永楙先生经此一番功夫,乃使得《论语》之碎裂诸简珠联璧合。方知孔子之道,有可得闻之文章与不可得闻之言性与天道之别,且使得其中诸多控诉不绝之句义晓畅明白。这种手眼,真深明经学者也。

这一篇文章起《知道》之总题目,作下来上下回护,逐层递推,结构严谨。

开篇以夫子之言行,刻画出一个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师表形象,由此反衬出子路行行如也的性格特征,引出第一段落,夫子以言语开示子路的故事。点出:六言六蔽,揭出人性本有之蔽,而的意义正在于使人解蔽。于是顺理成章地用朝闻道夕死可也收束,点题《知道》且为下文铺陈开端。

第二部分,由子路问勇起,进一步解蔽,引出知德者鲜的时代背景,开出有德者必有言;仁者必有勇的命题。接着以夫子赞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承接有德者必有言之主题。遂有侍坐之问答,收束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再次点出乱世悖道的时代背景

第三部分,由“弟子之志申出夫子之志,点破夫子为邦之道,也引出夫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悲凉使命。

第四部分,由门人不敬子路,引出夫子对于子路仁而勇的肯定。呼应前文仁者必有勇的伏线,乃引出夫子对于的一番论述,提出了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也的性与道的辩证命题。

第五部分,由中庸之德起,以颜回不违仁为例,反复对比,反复强调,遂使人明白,人性当中,皆有仁念,但无法做到事事时时不违,而成为仁者的原因,正在于不能始终一以贯之

最后以子贡与夫子对答作结,点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并以孔子的话道出天道是使四季行,百物兴,即是大仁,也就是大德

所以你知道了,人性原来是带有各种蔽的,正是这些蔽使人变得愚蠢、轻浮、狂妄、残暴、叛逆,于是掩盖了原本具有的,使人见利而忘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知德者鲜,仁,说来容易,人人皆知。但却时时忘记,终于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语),这就是人性的悲哀,也是现实社会中的困境。而要获得解脱,则必须从“学”中来,使人认识到各种的由来,也认识到的好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而能够解蔽。学什么?可得闻的是六艺,不可得闻的是体悟,就是能够一以贯之的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去,做到始终不违仁,这样才能体近于道。终于有那么一天朝闻道,夕死可矣!

记得《大宗师》吗?记得庄子吗?庄子是不是和孔子精神相通呢?读懂了《论语》你才知道庄子的话都是有来由的,庄子的命题都是有本来的,源头都在孔子这里(可参看本微信号的《庄子的童话》。)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第一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