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 · 六经辨证

 开心的木蛀虫 2016-05-19



六经是什麼?



即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前三者通称为三阳经,后三者通称为三阴经。六经各有所关联的脏腑。
六经辩证,是对外感病证(主要指伤寒)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常用的辩证方法。它以阴阳为纲,将外感病证分为阴阳两大类型,在此两大类型的基础上,又根据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区分为六个辩证类型,即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前三证合称为三阳证,后三证合称为三阴证。这六个辩证类型,基本反映了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疾病证候的概括。六经辩证,不但广泛地指导着外感病的辨证施治,而且对于许多内伤杂病也有使用价值。
1
太阳证(表证)
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也就是病在表。它的一般症状是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脉浮。因体质的不同和病邪的强弱,临床上可以出现以下三种类型:

(一)伤寒型(表实)。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辛温解表。

(二)“中风”型(表虚)即伤风型。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肢体酸痛,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辛温解肌。

(三)温病型。发热微恶寒,或仅发热不恶寒,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渴,无汗或汗出,脉数。用银翘散等,辛凉解表。
2
少阳证(半表半里)
是病邪内传,但尚未至阳明而成里热证,故其病位在半表半里。主要表现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头昏,目眩,呕吐,不思饮食等。用小柴胡汤,和解。
3
阳明证(里热证)
是太阳证、少阳证未及时解除,病邪内传于里,为外感病的热盛阶段。

(一)阳明热证(经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引饮,汗出心烦,脉洪、大、数,舌质红,苔黄,小便短赤。用白虎汤,清热养阴。

(二)阳明实证(脏证):除以上症状外,又有腹满而硬,疼痛,大便燥结不通,甚至烦躁乱语,神志昏迷。用承气汤类,攻下清热。

4
太阴证
阴证可因三阳证失治或误治而来,或体虚得病即为阴证。太阴证,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在疾病的初期所发生的脾胃虚寒证。其主要证候为腹满,泄泻,腹痛喜按,口不渴,手足温,呕吐,食不下,脉缓弱,苔白滑腻等。宜用理中汤,温中散寒。若腹泻较重,四肢冰冷,脉沉细微,表示病及少阴,宜用四逆汤,温中回阳。

5
厥阴证
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正邪斗争,病情反映较重阶段。正气胜则发热,邪气甚则发寒,故其主要证候为寒热互见。如口渴不止,气上冲胸,心腹中热而疼痛,饥不思食,呕吐,泄泻,肢体厥冷,冷后复温,交替出现。热多为阳回的象征,表示病情好转,预后较好;厥多为阴盛,病情表示恶化;若厥而不复为阳衰,表示病情危重。

厥阴证的治疗,可参阅寒热辩证。厥阴证寒热错杂,必须很细心诊断处理。因热所致的厥,轻者用四逆散,重者用白虎汤;因热实内结所致的厥,可用承气汤。寒热错杂或吐蛔(蛔厥)的,宜寒热药并用,温补兼施,如乌梅丸之类。呕吐、水泻、口干欲饮的上热下寒证,也宜寒热并用,如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之类。汗出、烦躁、下利、四肢厥冷的宜四逆汤之类。肢凉脉细的血虚证,宜当归四逆汤之类。


6
少阴证
是心肾阳衰,全身性虚寒证。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最危重的阶段,其证候为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神疲欲睡,脉沉细。治疗宜回阳救逆,用四逆汤之类。

六经证候除上述外,尚有“传经”、“合病”及“并病”等发展、变化的情况。由一经转变到另一经的叫“传经”,如太阳证转为阳明证;两经证候同时出现的叫“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一经证未消,而又出现另一经证候的叫“并病”,如太阳、少阳“并病”。这样,就可以全面地观察外感病的发生和发展。从疾病的发展演变中辩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