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願隨身 2016-05-25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这一章,很多注家的译文都令人感到有所前后脱节,我认为其原因是对老子的比喻进行了错误的理解,并且对“胜”进行了错误的训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对于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向上来解释,一个是“水滴石穿”,一个是“抽刀断水”。

很多注家都是依循着“水滴石穿”的思路来理解这句话的,比如陈鼓应先生将此译为“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这是把水作为最锋利的矛来理解的。虽然如此理解对比生活常识并不能说是错误,但是后面的“以其无以易之也”这句话就失去了意义,同时这个比喻很难和结论部分的“受邦之诟”、“受邦之不详”相联系。

我认为,此处的“以其无以易之也”很好的提示了我们,老子究竟是从什么角度来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首先,此处的“胜”我认为应当与下面的“胜”做不同的训释(同字异训,老子似乎很喜欢用这种修辞方法),做“战胜”。所以此句是说,尽管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攻坚强的那些东西却无法战胜水,因为,它们无法改变水。也就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以其无以易之也”是解释为什么那些攻坚强者无法战胜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这么理解既符合生活常识又能与下文很好地衔接。

此句可通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能够攻克坚强物体的东西却没有能够战胜它的,(因为水柔弱无形)攻坚强者无法改变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

 

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这是承接上句所推出的结论,此处的“胜”应当是取其“能够承受,禁得起”的义项(《诗·商颂·玄鸟》:“ 武丁 孫子, 武王靡不勝。”)如此不但与上文意思连贯,更使得下文“受邦之诟”、“受邦之不详”的“受”有了理论依据。

此句可通译为:

因此柔能承受刚,弱能承受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够按此施行的。

 

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此处的“受邦之诟”、“受邦之不详”正是让侯王能够知行“柔胜刚、弱胜强”的原则以落脚到现实。

“诟”和“不详”从字面上译为“屈辱”和“祸难”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重要的是如何理解。赵又春先生理解为:“就是要能承受国人的,在一般人将会感到屈辱的批评、指责、谩骂等,才配称为社稷的主人;就是要能够对国中发生的一切不幸承担责任,参能算得上天下之王。”我认为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所以这一章的柔弱,是从其能“胜”、能“受”的角度来提出对侯王的要求,并不是一味的软弱,而是能够承当。

此段可通译为:

因此圣人有言,说:能承受国人的,(在一般人将会感到屈辱的)批评、指责、谩骂等,才配称为社稷的主人;能够对国中发生的一切不幸承担责任,参能算得上天下之王。真理,有时候在一般人看起来不可思议。

 

此章可通译为: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但是能够攻克坚强物体的东西却没有能够战胜它的,(因为水柔弱无形)攻坚强者无法改变水(无法改变它的形态和属性)。

因此柔能承受刚,弱能承受强,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够按此施行的。

因此圣人有言,说:能承受国人的,(在一般人将会感到屈辱的)批评、指责、谩骂等,才配称为社稷的主人;能够对国中发生的一切不幸承担责任,参能算得上天下之王。真理,有时候在一般人看起来不可思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