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2-02-13

第七十八章 水德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继续分享听张庆祥讲师说《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之心得。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底下没有什么东西能比水更柔弱的了,但论起攻坚克强来,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其本质。

这里老子为何要说水最为“柔弱”?水也有凶猛的时候啊,比如洪水泛滥,比如汹涌波涛等等,这时候的水一点也不柔弱。

由此可见老子这里的“柔弱”指的并非水的外在模样,而是指内在的德,所以后人将本章命名为“水德”。

那水具有怎样的“德”呢?

水它从不在形状、大小、高低、清浊等相上执著,而是随时依据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是圆的,也可以是方的;可以是一瓢水,也可以是一江水;可以作高山的流水,也可以作洼地的沼泽;可以是清澈见底之水,也可以是浑浊不堪之水……,总之,水没有任何的要或不要,没有任何的贪嗔好恶,所以老子就言其最为柔弱,因为它永不造作,具有无为之德。

相反,若总是执著于各种的要与不要,要高不要低、要多不要少、要成功不要失败等等,不断人为造作,老子则称其为“坚强”。

而人一旦“坚强”,追逐要的,抗拒不要的,那么当想要的得不到,不想要的却偏偏又要来,自然就是失败。

而水呢,因为没有各种的要与不要,无论遭遇怎样的外境,它都能很好的去适应,去调整,去改变,而不是与外境抗争,该清时就清,该浊时则浊;该多时就多,该少时则少,没有任何的贪嗔好恶、分别取舍,正因为如此,所以不争,因为不争,所以没有失败,因为没有失败,所以也就没有谁能胜它。这就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善于主动实时调整、改变自己,而不是被动被外来之力所改变,就叫无以易之”。

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胜过刚,弱胜过强,天底下没有人不懂得这其中的道理,但却没有人能够真真切切地实行。

前面通过对水之德的了解,我们已经知道老子所言的“柔弱”并不是指外在行为所表现出来那种柔和弱,老子所言之“柔弱”其实是指无为之德。

而这种无为之德落实到人身,则是指不干扰、不破坏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

因此,在老子的《道德经》里,“柔弱”指的是无为之德,而“坚强”则是指人为造作。这样我们再来理解“柔胜刚,弱胜强”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好理解了。

通常我们人为造作的目的不外乎是要获得人生的快乐,可无论我们怎样造作,快乐总是短暂的,伴随我们更多的却是烦恼与痛苦。

但如果我们懂得无为,懂得放下人为造作,本性的力量就因此而得到圆满的发挥,我们也因此从烦恼与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永恒的快乐,所以老子要说柔胜刚,弱胜强”。

而这个道理大家几乎都懂,可是却没有人能够在自身中实行得来,所以老子言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因为我们总是放不下内心的贪嗔好恶,总是追逐着要的,抗拒着不要的,从而干扰、破坏本性的造化。

那我们应该如何在自身中实行呢?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所以圣人说:能接受国人对其诟病,哪怕因此而使自己处于屈辱的地位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这个国家的君主。能承受国家所遭受的灾祸、磨难,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天下的君王。

这里老子以“垢”、“不祥”来比喻人们所抗拒、不能接受的东西,譬如卑、下、辱、失等。

人之所以有所抗拒,有要与不要的分别,实际上就是被自己的贪嗔好恶所绑架,无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这时候生命之舟究竟飘向哪里,自己说了不算,而是由贪嗔好恶所决定。

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站桩对身体很好,可就是坚持不了,因为在其认知中站桩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再比如有的人明明知道熬夜有害身体健康,可就是舍不得睡,因为熬夜打游戏、刷手机能带来快乐。

但我们若能放下要与不要的分别,全然地接纳所有的好与不好,我们就可以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生命之舟也就不再飘摇,而是锚定方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因此“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去接纳、臣服所有的内在感受,不再对内在感受有好与不好的好恶分别,最终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从烦恼与痛苦中解脱出来,收获自由自在的人生。

正言若反

合乎道称为”。

”,指上面圣人所说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若反”与人们的行为、认知恰恰相反。

圣人告诉我们说放下要与不要的分别,接纳所有的好与不好,做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可是呢,我们总是紧紧抱住好恶分别不放,总是让贪嗔好恶来充当我们生命的主人,我们的行为、认知总是与圣人所言相反。

为什么会如此?

习性所致。

贪嗔好恶、分别取舍是人类的共同习性,是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最大障碍,正因为如此,所以认识障碍、卸除障碍,成为古圣先贤们著书立说的根本点、出发点。

因此“正言”是圣人在告诉我们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实相,是我们因障碍的遮蔽而从未体验过的实相,正因为从未体验过,所以我们会怀疑,会不相信,因为与我们所认知的完全相反。

所以耶稣要说“信我者得永生”,在自己身上去求证圣人所说的话,去体悟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实相,从而回归真我生命之生生不息的轨道,获得永远的快乐便是“信我者得永生”这句话的意义,也是老子“正言若反”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