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长地久”章

 願隨身 2016-05-25


帛书《老子》通释之“天长地久”章

 

                     “天长地久”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从帛书乙本。

这一段文字的内容从逻辑上很明确,充分体现了先秦道家“明天道以喻人事”的思维方式:以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来类比推演出圣人如何才能“身先”、“身存”。

文章的主旨很明确,只需对个别字的含义进行一下辨析:

首先是“自”字,结合全文,若想顺畅合理地由此句的描述引出下文的结论,应当做“为自己”理解。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天地的功能在于生养万物。所以此处天地在这里是为了生养万物而存在,而非为了自己而存在。进而在后面要求“圣人”遵循这一原则,不以自己的“私”而存在,而为了百姓而存在。不自生:不以生养自己为目的。

帛书与世传本的一个重要的但却被很多注家忽略的差别在于“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之“退”世传本为“后”。“退、后”之别在于,“退”为动态,“后”为静态;“退”为主动,“后”易被误解为被动(当然,如果对于“后”从主观角度来理解,或者说做动词来理解也能得出与“退”相同的理解)。人道效法天道,天道无为,顺其自然;人道无为,求其顺乎自然。人道的“无为”是“为无为”,所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需要多说几句的是,在“殖而盈之”章中,老子再次提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与本章相呼应。关于功成之后的身退,难道侯王在建功立业之后就应当告老还乡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我认为按这种理解显然过于僵化,于情不合,于理不安。所以我理解,那里的身退不是指具体的退位,否则合道的侯王岂不是一生只能功成一次?而是指意识上,在功成面前不认为自身有功,不把自己凸显出来,而只是“无为”(按宋江说就是“替天行道”)的自然结果。如此理解与《老子》全文的立意则完全协调一致了。同样,在本文中,“退其身”是指什么也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显然,在此的“退”退的是“私”,正是为了怕产生歧义,老子在后文为此特别作了说明“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对于“外其身而身存”,各路注家或语焉不详或隔靴搔痒,但多以置身事外释之,既不现实又无逻辑。我以为,对此句的理解还是要同时也必须要结合“私”,才能理顺老子的思想。也就是说,侯王的“身”要置之于“私”之外,侯王的“私”是要“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的,他的“无私”是不包含其自身的私的,所以要“外其身”,所以才能“成其私”。“无私”和“成其私”是主观要求和客观结果的关系。

另:此章可与世传本第四十四章相互参照。

 

此章可通译为: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不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所以能够长久生存。所以圣人(有道的侯王)把自己的个人意志退在民众的意志后面,反而能达成个人的意志;把自己置于个人意愿范围之外,才能让自身长久存在。不正是由于他没有个人私欲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