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春语:中医辨病传统的丧失

 369蓝田书院 2016-06-03

中医辨病传统的丧失


        时下,辨证论治成为中医界最热门的词,也被当成是中医界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概括。大家都以张仲景《伤寒论》为皈依,认为张仲景卓尔贡献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

        然而,辨证论治的提出其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明清之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称之为“诊病施治”,周之于在《慎斋遗书》中称之为“辨证施治”,章虚谷在《医门棒喝》中概之为“辨证论治”。195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朱颜在《中华医史杂志》上撰文《中国古典症候治疗的一般规律》,谈到中国古典医学症(证)候治疗的一般性规律,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证候治疗”,为次年提出“辨证论治”打下了基础。1955年,任应秋发表了题为《中医的辨证论治的体系》的文章,首次明确提出“辨证论治”这个概念,说明中医学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他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中医的证候绝不同于西医的症状,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用药的标准,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殊非诊断治疗上的关键。”

        殊不知,中医的重点根本不在于辨证论治,而在于辨病。

        一、何谓病?

        《说文解字》曰:“疾加也。苞咸注论语曰:疾甚曰病。从疒,丙声。”知道造字法的人都知道,字的组成或者形成有六法,即所谓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病为会意字,而其中的丙有特殊含义。《方言》谓“甲文象二石相對並,與竝同源,後轉註爲兩。”近代甲骨文学者陈梦家则表示丙表示一匹马,而两表示两匹马。又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疾为人受伤,箭进入人体,借用为病。病与疾同意,其中丙乃与两相对,故为独一无二。人体有阴就有阳,这是相须而用的,所以疾病之意为身体内有了不该有之物。即《内经》:“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之意。

        二、《伤寒论》以何为主?

        在研究之前不妨在回到经典原文,众人皆谓《伤寒论》以辨证论治为重点,于独谓伤寒以辩病为重点。脉次之,证又次之,治最后。

        首先,《伤寒论》主体内容为六经病,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皆以“某某之为病,某某是也”开头,仲景最先要解释的是病,而非证。

        其次,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最重要的东西最先说,譬如《周易》以乾坤为重,故乾卦、坤卦放在第一位,而仲景《伤寒论》每篇的题目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第几”,病与证之间的关系,以病为先,以此而论仲景的思维之中“病为重,脉次之,证又次之,治为末”。

        其三,仲景《伤寒论》体例,必先说“太阳病,几日,如何如何,某某汤主之”或“少阴病,几日,如何如何,某某汤主之”,通本《伤寒论》“某某病”频次最高。

        以此而论,仲景论治当以病为主,而非以证为主。

        二、为何要以辨病为主?

 “病者,疾加也”,有两重含义,病首先是疾,而且是疾加,也就意味着疾在往坏的方面发展,在加深;而不能理解为比疾更严重。

人处于疾病状态,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疾病变好,另外一种则是疾病变坏;如果疾病变好,人自然不会觉得可怕,但是如果疾病加重,则会考虑有生命危险了。所以,仲景的思维之中,始终在考虑疾病的变化,到底是更轻了还是更重了,包括其名言:“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

 “疾加也”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外在邪气旺盛,或者正气越来越虚弱之时,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要了人的性命,这是仲景关注“疾加也”的根本原因,职是之故《少阴篇》、《厥阴篇》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判断生死的。

 疾并不可怕,“疾加也”方可怕,因为这个关系到人的生死。关注人生死的传统在消逝,中医人关注“疾加也”的传统也在消逝,这是中医发展中的一种退化,诸君当慎思之。



本栏目为作者原创,喜欢就??并转发哦!转载需经作者授权。



第一期:古代的中医与现代的中医

第二期:中医如何看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