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易博客欢迎您

 一小百合 2016-06-06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首先应是学生的生命意识发展。所谓生命意识,就是学生为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基础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3】对小学生而言,生命意识就是对社会密切的关注、对人类热情的关爱、对环境热忱的关心以及良好的思想、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因此,《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在“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之呼应。以此保证新课程语文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语文素养更准确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理念。可以说,整个一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教育学思想理论基石就是语文素养化炼而成。关于“语文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是这样申说的:“《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这种“定义”也仅是解读者的一种推断性微观解说,那是课标以外的“话外话”,【4】没有执行力度。

  《标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了如下补充:“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然,这句话的添加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表述就更加全面准确了,弥补了《实验稿》关于“语文素养”概念表述不完善的缺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法律”依据。“素养”本义就是“平日的修养”。可见语文素养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动态修炼的生成过程。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5】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语文素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同属于“语文素养”三维目标框架中的“过程和方法”范畴。在当今世界教育教学改革潮流中,方法、过程的问题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已经引起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广泛高度重视。

  三、课改性质更明确

  新课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改革,教师们在一段时间是迷茫的。以为只要上课言必称“自主探究”,动辄搞“合作学习”,丢掉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新课程改革了。《标准》在第四大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第一句话添加了“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再次发出了课改性质的明确信号:新课程是一次“改革”,不是一场“革命”。关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不言而喻的。单说叫得出名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40余种。从中国教育鼻祖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快乐学习法”和《学记》的“启发式教学法”,到现代教育大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再到国外布卢姆的“目标教学法”和“掌握学习教学法”、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奥斯本的“创新教学法”、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教学法”等等,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岂能拒之门外。

  关于学习方式问题,《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再次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对于学习方式和策略,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新课程改革,就是合理的;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有用的;只要有利于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有效的。

  四、阶段目标更科学

  “阶段目标”是新课程具体实施运作的教学准则。《标准》作了多处改动,情况如下:①明确指标。识字与写字,第一学段把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修改成“1600”个,把会写“800~1000”个修改成“800”个,识字指标由幅度变为“底线”,便于评价检测;第二学段认识常用字“2500”个,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降低标准。②科学要求。将第一学段的“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删除,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样高的写话要求,显然是办不到的。第三学段,删除“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符合当前基础学校的校情、学情,绝大多数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图书室都没有,更别说图书馆了。网络也只进了少数家庭,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尝试探究性阅读。把“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修改成“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将具体指标模糊化,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和语言能力实际。③简练语言。第二学段,口语交际将“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修改成“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不仅简练了语言,而且提高了要求,由原来口语交际的方法、态度上升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概念表述更严密

  《标准》是指导这次新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不仅目标更加科学,语言更加规范,而且概念表述也力求严密。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如书籍、讲义、图片、讲授提纲等”,“教材编写建议”同时为我们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彻底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陈旧观念, 编写教材要充分开发学校和师生中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资源因素,比如师生在实施新课程中总结发表的经验文章,尤其是“问题反思”,这些“土和尚”念出来的“经”也管用,他们实施新课程的正反、得失、经验与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任何先进的理念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上升成为一种理论,才能深深地烙印在师生的心坎上,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六、教师引导更丰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标准》对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丰富了内涵:①钻研教材;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⑤培养综合实践能力;⑥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机会主动识字;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⑧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⑨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和读书笔记等。⑩评价学生阅读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这些新提出的要求,既有对教师的殷切期望——由教育者成为研究者,又有对教师的职责诉求;既有对教师素养的具备标准,又有对教学方法、原则及评价要求的谆谆告诫,我们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七、评价体系更完善

  《标准》对“评价建议”作了重大修改,增添四个标题,条理更清晰:(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

  ——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包括“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6种功能。特别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现在不应该谈“考”色变。前些年,总把考试作为衡量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试金石”,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考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试想:素质教育到了位,还怕考试吗?再说,人生何处不考试!“文化大革命”取消高考,我们的苦头还没吃够吗?我们是炎黄子孙,血液里流淌着“中庸”的文化基因,思考问题应该多一点辩证思维,少一点非此即彼,这样,新课程改革就会顺利圆满得多。

  ——关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标准》重新提出:“ 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激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这就为教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方法依据。

  ——关于“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标准》增加了“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这样,建立一个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价网络机构就有“法”可依了。小而言之,可以立体性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大而言之,可以全面监管学生的学习行为,保障学生在校成为好学生,在家成为好孩子,在社会成为好公民。

  ——关于突出“评价的整体化和综合化”,《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应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这是从“整体化和综合化”提出语文评价的基本内容和原则,把三维目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是语文素养的骨肉,是语文评价的标准。“三维目标”的“交融、整合”,就像晶莹透明的水晶三棱柱,共同矗立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座宏大殿堂。从“水晶三棱柱”的三个面可以分别看到不同的三个目标,但它们又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先生的话说,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是关乎语文素养的基础论;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手段、途径,反映了新课程的最新要求和较高要求,是关乎语文素养的过程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又是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动力或激励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被赋予了新鲜内容,它指向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高层次目标,是关乎语文素养的思想论。【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