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论!]——第九天

 水墨清欢555 2016-06-06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基 本 知 识

         

21.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

1)防止篇幅狭小,缺乏音韵之美。即“清唱而靡应”。

2)防止美丑混合,文不调谐。即“应而不和”。

3)防止重词遗理,流于空泛。即“和而不悲”。

4)防止迎合时俗,格调不高。即“悲而不雅”。

5)防止清淡疏缓,缺乏趣味。即“雅而不艳”。


22.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

1)陆机认为,客观事物的多变决定了文体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作品风格的多样变化,又与作家艺术个性密切相关。

3)不同文体具有各异的风格要求,也是形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23.如何看待陆机《文赋》注重论述文学形式的倾向?

1)陆机《文赋》是论文学创作的专篇,必然要论及文学的形式问题。这是他的优点和特点所在。

2)后人批评陆机的文论有形式主义倾向,主要是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这是不全面,也不正确的。


24.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25.葛洪文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葛洪文论主要见于他的《抱朴子》一书,他所谓文,主要是指学术著作。

2)反对贵古贱今,主张今胜于古。

3)主张德行与文章并重。

4)强调著书立说要有助于教化。


26.简述声律论的形成阶段。

1)上古时期诗乐合一,故诗歌声律与音乐完全融合。

2)战国时,诗与乐分离,诗歌的声调音节之美,逐渐为人所认识。

3)汉魏六朝时期,批评家已认识到声律是诗歌语言形式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并未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

4)六朝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及其佛经的转读音译,为声律论的成熟奠定了条件。


27.简述声律说及其沈约的相关理论。

1)六朝的一些音韵学著作已发现了汉字字音的五声,以及反切等注音方法。

2)南朝受佛经转读和梵文拼音的影响,又发现了汉语四声。陈寅恪的《四声三问》一文对此作了发明。

3)四声的发现和应用,形成了最初的诗歌声律,并产生了相应的永明体诗歌。沈约是最早把四声应用到诗歌创作上的诗人,并撰有《四声谱》。

4)沈约的主要理论就是“四声八病”之说。声即四声,用以定韵;病即八病,用以求和。八病是建立在四声基础上的,四声八病说也称为永明声病说。

5)沈约把四声分为两类:浮声和切响,即平声和仄声(上、去、入)。他要求五言诗一句中,除了双声叠韵词之外,不能出现同声或同韵的字,如有不合,即称为“病”。而一联之中,前后句平仄声调应该错开。

6)沈约的声律理论既有正面的立说,又有反面的破说,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结合了相关的创作实践,是唐代近体诗的先声。


28.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体大思精的理论巨著,全书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等。

2)总论也可称为“文之枢纽”,指从《原道》到《辨骚》五篇;文体论也可称为“论文叙笔”,指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创作论和批评论合称“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创作论,《才略》、《知音》、《程器》可称为批评论,《时序》、《物色》两篇兼而有之;《序志》篇相当于后序。

3)刘勰的文学思想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也吸取了不少道家和佛家的思想。


29.《文心雕龙》“文之枢纽”包含哪五篇?其间的关系怎样?

1)“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原道》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从物自有文的自然之道出发;《征圣》是因为圣人体道并因道垂文;《宗经》以儒家经典作为作文之法则;《正纬》是斟酌参考纬书中有益于文章的部分;《辨骚》是以楚辞作为新变的榜样。这五篇的实质是对文学的本原和发展的归结和概括。

3)“枢纽”五篇是一个整体,有其内在的联系。它从原道出发,经征圣、宗经而继续发展。一方面,文学从远古的质朴到商周时期出现五经,标志着文学从体裁到手法已初步完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另一方面,文学的发展是不会停息的,而且会出现一些弊端,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做到“执正驭奇”,从不合经典的有关著作中吸取有利于文学创作的东西。

4)刘勰“枢纽”中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以儒家为主,但也相当重视文学艺术美的自身属性。


30.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把当时出现的文体都论及了。

2)刘勰把所有文体分为“文”与“笔”两类。文是指偏向抒情言志、文学性较强的文体;笔是指学术性较强而又不重音韵文采的作品。体现了当时对文字作品文学性和非文学性的区分。

3)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具体地说,即叙述文体的源流演变,解释文体名称的内涵,选出某一文体的代表性作品,总结某一文体的写作要求。四者结合,形成了文体论史、论、评三者合一的写作特色。

4)刘勰的文体论全面总结了历代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是刘勰全部文学理论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