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爱老人,谨防老年精神障碍疾病!

 渐近故乡时 2016-06-15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1%。这么庞大的老年人群中,老年期精神障碍的患病率达到了1.5%。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北京天坛医院陈琦主任的观点,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批评指正。



老年患者精神障碍的识别与诊治




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一般来讲进入老年的人出现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以及某些性格改变等生理变化。而老年精神障碍是以一种病理性变化,主要表现在急性意识模糊,记忆障碍,失眠,焦虑,猜疑和激越,抑郁,疑病7大方面。


急性意识模糊(谵妄)
1

老年人意识水平的下降可导致意识紊乱,即急性意识模糊状态或谵妄。


 病因

谵妄可由中枢神经及全身性疾病等多种复杂原因,首先要了解患者的病理学改变,才能有效的缓解或治疗。

特征

临床变现为以兴奋躁动、易激惹、丰富幻觉的谵妄和以淡漠、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抑制状态为主的意识模糊状态。同时还可伴有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四肢震颤、双眼凝视等症状。

治疗

由药物引起的要停用非必需的药物,保持环境安静和室内光线充足,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应用抗精神病药(不建议对存在明显尖端扭转危险的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如:QTC间期延长,使用QTC间期延长的药物或有心律失常病史)。

记忆障碍

2

记忆障碍,指个人处于一种不能记住或回忆信息或技能的状态,有可能是由于病理生理性的或情境性的原因引起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记忆障碍。

特征

记忆障碍是正常老年人的常见主诉,包括记忆力减退、错构、虚构等。

 诊断

由于其起病常常比较隐蔽,比较容易忽视早期症状,家人发现老人出现病状就医可能已经很严重了,所以需要详细的检查,如神经系统检查、MMSE,但不推荐用基因检查。

治疗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非药物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记忆障碍的促智药物治疗

睡眠障碍
3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酣畅的睡眠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也是对疲惫的释放、对精神的抚慰。睡眠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与质量。老年人是睡眠障碍的高发群体,90%的老人在一段时间里曾有失眠和白天睡眠过多的主诉。

 诊断

失眠一遍表现为入眠困难或早醒,常伴有睡眠不深与多梦;睡眠时间过长;睡中突然惊醒,表情紧张恐惧,心跳加快;出现梦游等症状。要根据老年人的一个整体状态做出判断。

 治疗

老年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老年失眠的药物治疗



焦虑症
4

老年焦虑症原本是较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因识别率低,导致精神致残、自杀率高,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

 识别

老年焦虑症往往表现为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紧张、脾气暴躁等。患者常突然感到内心焦灼、紧张、惊恐、激动或有一种不舒适感觉,由此而产生牵连观念,妄想和幻觉,有时有轻度意识迷惘。老年慢性焦虑症则表现为敏感、易激怒,生闷气、发脾气等。

 治疗

推荐使用短半衰期药物,对开车的老人处方药物时尤其注意

轻度焦虚障碍患者可以选择心理治疗,中重度焦虑障碍患者,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

猜疑和激越
5

认知紊乱降低接受和处理刺激的能力,导致其焦虑及应对外界压力能力的丧失。感觉缺失、躯体不适、交流障碍及环境隔离、刺激过渡等都会让患者错误感知外部环境,从而导致焦虑、沮丧。

病因

 治疗

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确保安全的环境,建立治疗联盟(支持而不必认同的态度),必要时考虑药物治疗(中到重度猜疑,以小剂量起始,权衡利弊使用),处理急性行为问题(行为问题特别严重时,必须住院治疗)

抑郁症
6

典型抑郁者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及言语活动减少等。老年抑郁的临床症状常不太典型,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不适的主诉较为多见。

 特点

老年抑郁症除具备一般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外,还具有疑病性、激越性、隐匿性即躯体症状化、抑郁症性假性痴呆等特征。


 病因

患者常会否认心理情绪问题,且主诉多为躯体症状,最好向家人了解早期识别,以免漏诊。

治疗

患者需多参加集体活动,多结交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其次子女多关心、陪伴、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ECT(重度抑郁)、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适用于中轻度老年抑郁症,对重度抑郁症适合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联合使用。

疑病症
7

老年疑病症是以怀疑自己患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的人格障碍。老年疑病症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和治疗,在心理上就有可能从怀疑自己有病发展为对疾病的恐惧、甚至是对死亡的恐惧,这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会产生更严重的不利后果。

 病因

老年疑病症的发生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早期经历以及外界的不良刺激等因素有关。

 表现

长时间地相信自己体内某个部分或某几个部分有病;对自身变化特别敏感和警觉;常常感到烦恼、忧虑甚至恐慌;

 治疗

老年疑病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常见的心理疾患,因而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绪,主要应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从病人的内心深处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人手,运用亲切关怀、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语来说明精神与疾病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释病情,使恐惧的心理逐渐弱化,从而解开郁结在心中的疑虑。

要培养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增进健康。倘若消极悲观,精神萎靡不振,成天无病呻吟,结果弄假成真,反而闹出大病来。同时引导病人正确地理解医学知识,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自我取意。

          小    结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注老年人健康,让情爱陪伴老人。


陈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擅长于成人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如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躯体化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睡眠障碍和进食障碍等,对于成人精神疾病的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多年院外精神疾病和北京市妊娠期女性合并精神障碍的联络会诊经历。曾参与国家“十五”、863计划和市科委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课题研究的临床评估与采样。曾任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卫生人才评价领域专家和全国医师定期考核精神科编辑委员会委员。发表第一作者论文5篇,参编2本专业书籍。


您可以在我们的社群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