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汉三阙

 RK588 2016-06-18
2016-06-02 郑州文物


以“天地之中”为基本理念而汇聚的历史建筑群,现存历史建筑367座,按建筑材料来讲,可分为砖石建筑(254座)和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113座)二大类型;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礼制建筑(41座)、宗教建筑(291座)、教育建筑(26座)和科技建筑(9座)四种类型。是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其初创制度、形制典范,其初创与典范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类杰出的创造力。从今天起,陆续介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汉三阙


阙在中国是道路之门,礼仪之始,嵩山汉三阙是中国山岳祭祀建筑实物的可溯之根,历代君王将相,硕儒名士都是由此踏上对嵩山的顶礼膜拜的路途。中国现存石阙32座,其余29座均为个人墓阙,嵩山汉阙是仅存的国家级祭祀建筑用阙。


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东太室山黄盖峰下,在中岳庙天中阁前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太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分为东西两阙,间距6.75米,相对如门,是太室祠的象征性大门。阙身平面呈长方形,上有出檐的四阿顶,为石质仿木结构,东西两阙分别由母阙和子阙组成。阙身四周雕饰有反映汉代社会风俗和信仰的画像,保存较好的有50余幅。阙的题额刻在西阙南面上部,阳刻,仅存“中岳太室阳城”六字。铭记刻在西阙北面,阴刻,计27行,每行7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应和阳城县长吕常等建阙的缘由。太室阙后来便成为历代中岳庙前导空间的重要建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

 

少室阙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位于登封市西少室山下,面对太室山,少溪河从背后潺潺流过。少室阙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少室山庙现已无存。少室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基本相同。少室阙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如门,是少室山庙的象征性大门。阙身画像剥蚀较为严重,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其中具有突出价值的画像有马戏、月宫图、蹴鞠等。阙铭为篆书,刚劲俊逸,和启母阙铭风格相同。少室阙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

 

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位于嵩山万岁峰下山坡上,西临崇福宫,东依浮丘峰,北距启母石190米。启母庙今已无存。据阙铭记载,颍川太守朱宠于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建造。阙以青灰色块石砌筑,其结构和太室阙相同,东西两阙间距6.80米,相对如门,是启母庙的象征性大门。阙身画像保存较完整的有60余幅,具有突出价值的雕刻画面有夏禹化熊、启母化石、幻术、斗鸡等。启母阙的铭文为篆书,堂溪协撰写,字体俊逸刚劲,计35行,每行12字,是三阙铭记中保存较好者,内容主要是赞颂夏禹治水的功绩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另一段铭记为隶书,记述堂溪协之子中郎将堂溪典来嵩山祈雨的情况。


汉三阙作为极少的汉代建筑遗存,造型朴拙,既具有石构建筑的典型面貌,又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木构建筑的若干特点,三阙之上200余幅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的画像,其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是浅浮雕加阴线刻,以线写形,以形传神,用粗犷古拙的形象,显现出磅礴雄浑的气势,是汉代艺术家的大胆艺术创造。是雄大深沉的汉代艺术的集中反映。汉三阙的建筑形式和画像内容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

中岳汉三阙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不仅反映阙与太室祠、少室山庙、启母庙的位置与环境关系,而且可以作为探究早期礼制建筑形制的依据。虽然中岳庙经历了自汉代至清代的复建、修缮,但是太室阙与中岳庙阙庙结合的建置、造阙的形式、画像内容与营造技术独特而突出地反映了汉代礼制建筑的初创制度。阙与神庙轴线基址关系的形成,汉三阙为中国唯一的现存例证


动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