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冬病夏治浅析“三伏贴'的治病机理

 369蓝田书院 2016-06-22
从冬病夏治浅析
“三伏贴'的治病机理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哮喘、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拔药罐综合疗法,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体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川,从而扶助正气、祛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缓则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三伏贴即“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三伏天对穴位进行药物贴敷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天灸的一种。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贴敷,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所,使人体各部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

三伏贴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体内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根据年龄及个人耐受程度的不同,贴敷时间一般为:儿童每次贴2~3 h,成人每次贴4~6 h。

冬病夏治与三伏贴的理论溯源
1、冬病夏治的理论溯源冬病夏治源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意思是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其所蕴含“治未病”的思想便是后来“冬病夏治”最早的理论源流。古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理论认识到临床应用都有重要发挥:如王冰:“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以阴阳瓦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做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张介宾则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正如张志聪所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2、三伏贴的理论溯源
三伏贴疗法出现最早有文字记载在于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三伏贴开始应用见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提到的“天灸”,即用早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自宋以后,三伏贴法用药有毛茛、斑蝥、蒜泥、白芥子等,治疗疾病也不限于疟疾。明清时有新发展,其用来防治肺系疾患,首见于清·张璐《张氏医通》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

此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运用拓展范围,利用三伏炎热阳盛腠理开泄,经络通畅,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等难治性疾病。


3冬病夏治的理论依据
3.1 从阴阳五行论冬病夏治
根据阴阳学说,在一年节气变化中“冬”与“夏至”是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正如张介宾所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又根据五行相克原理,春为木,夏为火,长夏为土,冬为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素问·六节脏象论》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胜就是克的意思,冬病夏治就是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
3.2从四时气候论冬病夏治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即有记载,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之中节气更迭,人体也会随之发生顺应改变。如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象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正如《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其意思是说,天人相应,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夏天乃一年中阳盛阴衰之季,而“三伏”又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可达到“冬病夏治”。
3.3从病因病机论冬病夏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正气不能战胜邪气,疾病就会发生。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机,此时进行补阳,
可以扶助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4从体质与治疗论冬病夏治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则其对外邪的抗御能力就不同。如冬病病人在冬季由于寒气太过而致病,即使到了夏至阳气至盛之时也未能消退,此时若补益阳气则可以有效克制体内阴寒之气。一,可采用辛温药,温阳祛寒,以消除冬病的病根。二,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以温阳之药随而济之,起到助阳的作用。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此正是“冬病夏治”之根本。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夏季三伏天冬病处于缓解期,此时人体脏腑功能相对稳定,病情亦稳定,但人体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皮肤腠理相对疏松,采用审因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给予助阳之品,可养其内虚之阳,以助生长之能,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从而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4、三伏贴的理论依据
三伏贴疗法是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特取夏季三伏之时在局部俞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三伏贴疗法疗效显著的疾病多是“冬病”,如:呼吸系统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五官系统的过敏性鼻炎等。冬至时阴气的盛复达到顶点,阳气的消退趋于尽头。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难治“冬病”也以同样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即使到了夏至患者体内阳气也较正常人虚弱,此“冬病”处于病理状态的阳虚,要靠夏季自然界阳气的促动,虚阳才有欲动,趋于好转之势,这就需要温阳。三伏贴采用麻黄、细辛、生姜等辛温之药以温阳祛寒,驱逐寒邪,以消“冬病”之病根;二采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即在“夏至”以后,阳气渐去之时,选取肾俞、命门、大椎、膏盲等补肾温阳之要穴随而济之,起到温阳的作用。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因此,在夏季对“冬病”予辛温之药祛寒,择补肾温阳之要“随而济之”,动其致病之寒邪,恢复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此乃三伏贴之根本。

《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自然界相应,人体阳气随着自然界阳气盛衰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一年之中,自然界的气象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故人体阳气也具有这样的周期变化。三伏贴疗法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三伏天即农历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止),由于三伏天之时,阳光盛,热度高,是一年四季阳光最旺时节,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腠理开泄,而三伏贴就是顺时就势摄取阳气,进行中药穴位帖敷治疗,以扶正固本,防治“冬病”的目的。


5、三伏贴的临床应用
5.1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
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属于呼吸系统疾病,其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是机体缺乏抗病能力,免疫力下降。冬病夏治“三伏贴”可提高人体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提高抗病能力。三伏天贴敷可把寒气从人体中释放出来以治本,再加平时注意保暖,这样抵抗力就能增强。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病变主要涉及的脏腑为:肺、脾、肾j脏;当三脏阳气虚弱时,在气候转变,寒温失调的情况下机体就容易发病。故取肺俞、心俞、膈俞、肾俞、膏肓等背俞穴以及天突、定喘、膻中等穴位;以解表散寒的细辛,温阳行气的白芥子,破血逐瘀的延胡索,泻水逐饮的甘遂等药物辅以麝香辛香开窍走窜,促进药力,再配以具有温中作用的姜汁,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脏腑阴阳、祛散寒痰,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经络通畅,达到喘平咳止之目的。富菊艳等用白芥子309,延胡索309,甘遂15 g,细辛15 g,共研成细末与生姜汁调成膏状贴敷于双侧肺俞、心俞、膈俞以及定喘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650例,哮喘350例,1年以上无复发,共360例(36%)。好转:症状减轻,急性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共520例(52%)。无效:症状未见减轻,共120例(12%)。
5.2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也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使机体对某种变应原敏感性增高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嗅觉减退或丧失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本病外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风寒外邪乘虚而入,或异气诱发所致:内因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在夏季病情缓解期,机体反应性最好的情况下治疗,行“三伏贴”以“冬病夏治”,取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等散寒化痰,细辛辛温宣肺,配以姜汁温中;选取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肾俞,以及风门、迎香等穴位贴敷,以达到减少疾病发作次数的目的。梁远兰等p1等以白芥子、延胡索各200 g,甘遂、细辛各取适量组方;初伏选取穴位:定喘、肺俞、脾俞;中伏选取穴位:风门、心俞、肾俞;末伏选取穴位:膏肓俞、膈俞、三焦俞治疗过敏性鼻炎80例。其中,治愈:症状消失70例,占87.5%;有效: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缩短8例,占10%;无效:症状无改变2例,占2.5%。
 
6、讨论
“三伏(灸)贴”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配合了现代医学“透(经)皮给药系统”理论,体现预防为主的疗法。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气血旺盛,腠理开泄,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此时贴敷,药力更易直达脏腑,达到激发正气,扶正祛邪的目的,使人体“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此法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选取性善走散,辛温透达,通经活络等药物,配以相应的穴位;通过辨证施治,激发经气,调动经脉功能,从而发挥行气血、调阴阳作用。人体的免疫机制对防御疾病和保证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所取穴位多位于交感神经链附近,穴位贴药后通过对肺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而改善气管、血管等部位平滑肌的舒缩及腺体分泌,降低气道高反应状态,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力,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加血浆皮质醇的含量,降低血中嗜酸性细胞数量。穴位贴药后通过刺激穴位以及药物的吸收、代谢,对肺部的有关物理、化学感受器产生影响,血含量降低,改善机体的反应性,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起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总之,“三伏(灸1贴”作为传统中医药疗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哮喘、慢支、过敏性鼻炎等寒冷季节发病或加重的阳气虚弱的疾病而言,通过在阳气偏盛而未发病的夏季,提前预防和治疗,可以减轻在冬季发作时的症状和次数,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延长缓解期,减少医药费用,改善健康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