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第三十首《上山采蘼芜》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上山采蘼芜


        [玉台新咏·汉乐府诗】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作品介绍]

《上山采蘼芜》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徐陵辑)卷一。这是一首写弃妇的诗。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诗中出现了故夫、弃妇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弃妇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弃妇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作者没有作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从侧面反映出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一个悲剧。此诗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后人常拿它与《诗经》中的《卫风·氓》《邶风·谷风》等媲美,和汉乐府民歌中的《白头吟》《怨歌行》等名篇并提。

      [注释]

⑴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

⑵长跪: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⑶故夫:前夫。

⑷新人:新娶的妻子,对先前的妻子而言。

⑸姝:好。不仅指容貌。当“新人从门入”的时候,故人是丈夫憎厌的对象,但新人入门之后,丈夫久而生厌,转又觉得故人比新人好了。这里把男子喜新厌旧的心理写得更深一层。

⑹颜色:容貌,姿色。

⑺手爪:指纺织等技巧。

⑻閤(gé):旁门,小门。新妇从正面大门被迎进来,故妻从旁边小门被送出去。一荣一辱,一喜一悲,尖锐对照。这两句是弃妇的话,当故夫对她流露出一些念旧之情的时候,她忍不注重提旧事,诉一诉当时所受委屈。

⑼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⑽匹、丈:都是古代度量单位。一匹长四丈,宽二尺二寸。

⑾不如:比不上。

[译文]

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前时夫。

故人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怎么样?”

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

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

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

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赏析

这是一首写弃妇的。全篇是弃妇和故夫偶尔重逢时的一番简短对话。弃妇向故夫打听“新人”的情况:“新人复何如?”一个“复”字用得意味深长,既透露出弃妇心中的无限委屈怨恨,又带着一丝本能的妒意。故夫则回答:“容颜不如你,手脚更不如你麻利。”弃妇则冷冷地刺了他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心怀愧意的故夫急于表白,于是得出“新人不如故”的结论。这首诗的本意是咏唱弃妇不幸的命运,却不从正面写弃妇的哀怨委屈,反而写出了故夫的念旧。作者没有做任何正面的说明和谴责,但是故夫的念旧使读者了解到弃妇是一个美丽勤劳的女子,她的被弃是完全无辜的,她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至于那位“新人”的命运也就不难猜测了。

此诗,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诗中出现了故夫、故人和新人三个人物。虽然新人没有出场,但从故夫和故人的对话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故夫和故人久别后再会的互倾衷肠中流露出的内心痛苦。不错,故人是以弃妇的面目出现的,但问题在于是被谁弃?从历来许多观点中,大都认为诗中的故夫是造成故人痛苦的主要根源。在反复味嚼这首诗后,我以为故人的被弃,责任不在于故夫,也不在于新人,而在于第四者的强制手段。诗中出现的三人可以说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要说清楚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故人被弃的原因。我们知道,由于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决定了那时的农村妇女是个体经济中家庭手工业的主要生产者,在当时买卖婚姻制度下,媳妇就等于是男方家庭用“礼金”买来的劳动力。所以,劳动能力的如何,在一个家庭中是评价媳妇好坏的标准之一。对于婚姻的离合,妇女的劳动能力也就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尽和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焦母们嫌她生产太少,成为她被迫回母家的重要借口之一。在《上山采蘼芜》中我们看到,故人的劳动能力明显比新人强,颜色也不差于新人,按照我们今天所说的所谓“择优录取”原则,故夫怎会选取新人而摒弃故人呢?显然故人不是因为不能满足夫家的劳动要求而被赶走,也不是与《诗经》中的《氓》中的女主人公相同,因年长色衰而被弃,据此推知,故人被弃的原因,很可能是“无子”。

“长跪”二字形象地体现了女主人公的知书达理。试想女主人公尽心服侍自己的故夫,如今青春不再,故夫竟无情地将自己抛弃,如今相遇,女主人公内心的悔恨充溢于胸膛可想而知,而她却没有发脾气,没有回避,而是恪守着礼节,对抛弃自己的故夫“长跪”,如此气度,可惊可叹!女主人公虽然身体跪下了,但内心却比任何人都坚韧!一句“新人复何如”,表面上语气平稳,但内心的被抛弃的伤痛对妇人的折磨可想而知。女主人公再说出这句话的同时,定是心如刀绞。但她仍然勇敢地问了出来,想必面前的故夫对自己前妻的这份气度亦是十分敬佩,面对如此坚强的女子,故夫内心中对于抛弃她的后悔之情已经油然而生了。

作为偶遇故夫的开场词,这句话问得十分巧妙而得体。看似闲话家常般信手捏来,但一句“新人怎么样啊?”充分体现了女主人公的自信。这句话也具有一定的挑衅意味。面对女主人公这样的发问 ,一般的男人通常会说“很好啊,我们在一起很幸福”之类的话,且不说幸福与否,男方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通常都会不甘示弱。

这篇诗歌中的男子却没有这样回答。相反的,男子不断地称赞前妻的相貌、手工技艺都远远胜过“新人”。字字感情真挚,女主人公听了男子的让步和忏悔,心中自然洋溢着些许的得意,这个时候女主人公便乘势追击,“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出”,女子好像在说:“知道我这么好,你却从新门迎娶她,使我从边门离开?”一句话表面似是责斥,却又含缠绵深情,大有玩味之处。

男子见女方开始责难自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是挽回自己心爱女子的机会,便不再给自己留后路,对女主人公所抒发的思念之情愈加深刻,一句“新人不如故”坦荡直言,很是笨拙,想必已经把女主人公逗乐了。

本来是前妻故夫相遇的尴尬场面,到最后却如此喜感地收场,读至此,不仅使读者会心一笑,为诗人驾驭诗歌的能力所大为折服。

男子在回答中,不顾自己大男人的情面,一味地表达对面前的前妻的无限怀念之情。前妻聆听时的感动亦可想而知。男子语气卑微而真挚,写到末尾,恨不得发出“我们重归于好吧”的感叹。最后一句“新人不如故”则毫无保留地抒发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的深深思恋之情。

从男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男子不顾自己的情面,表达了对前妻的深深怀念之情。但若不是这次偶遇,是不是男子永远也无法说出自己的心事了呢?自从分离后,男子便日夜想念着自己的前妻,时时处于无限后悔之情中,但男子却没有去找自己的前妻请求复合。这不是因为男子不想复合,也不是因为男子抹不开面子。而是因为男子抛弃了女子,男子深知是自己错在先,因此自己没有资格腆着脸去找自己心爱的女子。对于男子隐藏在诗歌中的丰富感情不亚于女主人公。

佚名

赏析

这首在艺术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作者不是像《国风·邶风·谷风》那样采用如泣如诉的怨愤之语出之,也不是像《卫风·氓》那样采用回忆倒叙的方式出之,而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巧遇场面,采用对话的方式来揭示一对离异之后的夫妇的心理状态和各自的感受,从而鞭挞了喜新厌旧者的灵魂,批判了不合理的封建夫权。诗用叙事之笔开头:“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从“故夫”一词,可以知道“采蘼芜”的主语是弃妇。古人认为佩蘼芜可以多子。弃妇于此物本无所用,而现在上山采摘,暗示她已经再婚。在她满载而归的时候,碰巧遇到了“故夫”。巧遇时的情状如何,诗中没有直说。但“长跪问故夫”一语,侧面说明“故夫”的脸上颇有几分惭悔之色。若是怒目相向,则弃妇就决不会“长跪”相问了。弃妇被无端遗弃,缘“故夫”的喜新厌旧,所以这次巧遇,她倒要故意问问新妇的情况了。“复何如”,犹言又怎样,话中不无谴责之意。“故夫”于惭悔之余,不得不以实情相告。“新人虽言好”,尚属自我解嘲语,忸怩之态可掬;“未若故人姝”,才是真切语,懊悔之情如见。“颜色类相似”句,活画出喜新厌旧者的心理。当初弃妇被逐,自是“颜色”不如“新人”之故。而“新人”入门既久,渐成旧人;弃妇转嫁他人,已成他家“新人”。“故夫”以喜新厌旧之目光视之,转觉己之“新人”,与已成他家“新人”之弃妇,颜色无复区别,岂止无复区别,从“手爪不相如”一句,知“新人”亦已招厌。“新人从门入”两句,余冠英有精辟的分析:“两句必须作为弃妇的话才有味,因为故夫说新不如故,是含有念旧的感情的,使她听了立刻觉得要诉诉当初的委屈,同时她不能即刻相信故夫的话是真话,她还要试探试探。这两句话等于说:既然故人比新人好,你还记得当初怎样对待故人吗?也等于说:你说新人不如故人,我还不信呢,要真是这样,你就不会那样对待我了。这么一来就逼出男人说出一番具体比较。”(《乐府诗选》)这段分析,从语言环境和人物心理两方面揭示了文字之外的丰富的潜台词,因而是耐人寻味的。

“新人工织缣”以下六句是故夫从新妇的女工技巧不及前妻,怨“新人不如故”。这六句具体比较,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般来说,女子被休弃,总是要蒙受恶名的。古时有所谓“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的“七出”之条(参《大戴礼记·本命篇》)。这位妇女的被休弃,看来与七条都不沾边,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男子的喜新厌旧。喜新厌旧者要抛弃妻子,可以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如手脚笨拙,劳动偷懒之类。现在通过“故夫”自己的口来与“新人”作比较,说明弃妇手脚不笨,劳动并不偷懒,这就使弃妇蒙受的恶名完全被洗刷了。诗写到这里已表现出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再者,喜新厌旧心理在封建社会中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心理所以能在男子身上发展到无所顾忌地赶走妻子、另寻新欢的地步,不能不说是封建制度赋予男性以夫权的结果。此诗特意让男子自述其行为的乖张无理,实际上是对封建夫权的不合理作了揭露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最后六句的男子比较之词,不仅使弃妇的形象变得丰满起来,而且全诗的主题思想也深化了。另外,截取巧遇场面虽适宜于描写眼前事,却不易展示诗中人物与事件的过去和未来;而篇末让男子作一比较,不仅弃妇过去的生活情况、劳动态度与所遭不幸,一切了然,而且连“新人”今后将遭受何种命运,亦可大致预见。故此种匠心安排,使时空领域大为开拓,而作品的容量亦有逾常品了。

佚名

赏析

   

这是一首很具戏剧性的古诗,要当代才子来写,爱情啊,三角啊,眼泪啊,再加上些色情胡椒面,至少可以铺陈出来一部凄情婉怨,绝梦离愁的小长篇。可古人只用了四组五言,共十六句,计八十个字,就把这个故事完美地表现出来。

诗中出场人物为一对离异了的夫妻,还有一个未出场的人物,就是前夫后娶的妻子。惜墨如金的古人,能够在这样短促的篇幅里,几乎是活灵活现的,写出他俩的对话交流,回忆感慨,写出女方被抛弃的不满,男方悔不迭的遗憾,虽未写到但可以体会到的,那位在家里辛勤劳作着的续弦,其实也不一定多么快活的光景。令读者有如置身于场景中的感觉,实在是诗歌艺术的精品,难怪千百年来被人传诵不已。

这首平白如话的诗,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好的文学作品,总是最简单的,最清晰的,而且是一字不易的。通篇没有一句可有可无的话,也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大概,越没有本事的作者,才故弄玄虚,才不知所云,才像小脚娘子的裹脚布,没完没了地扯个没完。

蘼芜这种植物,又名蕲茝,江蓠,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这位妇女去山上采撷蘼芜的鲜叶,回来以后,于阴凉处风干,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她为什么要到山上去采这种植物呢?这是作者不愿意写出来,也不想直白地告诉读者的隐情。其实,正是这位妇女所以离异,所以遭丈夫抛弃的原因。

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所以,古代育龄妇女多用这种内填蘼芜的香囊来佩带。因为古人对于诞育子嗣,传宗接代,视为夫妻,家庭,宗族间的头等大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里,对女性所规定的“七出”,只要犯了其中一条,就被逐出家门。而不育,则是这不成文法律的第一条。凡不能生小孩的妻子,早晚是要解除婚约,送回娘家的。

这位上山采蘼芜的妇女,就是因为不能为丈夫生下一男半女,而不得不跟他分手,自己单独生活。然而,可怜的她又并不甘心这种永远不能生育的现状,因此,就抱着一种渺茫的希望,到山上来采这种也许能给她带来福音的香草了。流行于古人口边的“蘼芜之叹”,就是对应该生育而不能生育的妇女,所表示的无可奈何的遗憾了。

现在已经几乎无人再发出这样的感慨了。不过,话说回来,这句古老的成语,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也不是绝对不会被提及。譬如作家,有的光开花,不结果,徒有其名;有的也开花,也结果,就是挂不住果,虚张声势;有的开了花,结了果,也挂住了,可长出来是歪瓜裂枣,不登大雅之堂;有的压根儿不开花,不结果,更谈不上挂果。可一年到头,老是在文坛上,挺着个肚子,作临盆状……所有这些,作家应该与育龄妇女一样,也存在着这种“蘼芜之叹”的危机的。

在所有的选本中,这首古诗都被认为是首弃妇词。她到山上去采蘼芜,巧遇前夫。我在猜想,这位做丈夫的是不是也在为新娶的太太,采这种能使妇人多子的香草呢?否则,怎么可能“下山逢故夫”地在这里重逢呢?怎么可能两人的话题聚焦在“新人复如何”呢?

一般来说,人总是喜新厌旧,因为旧代表着过去,新意味着未来。青出于蓝胜于蓝,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旧不如新。所以,旧时代,旧社会,旧习惯,旧传统,怎么也不如新世纪,新中国,新气象,新风尚,透得精神,显得来劲。因此,新鞋新帽,新房新车,新茶新米,新娘新郎,凡冠以一个新字者,包括文学上的新生代,明眸皓齿的美女作家,翩翩风度的青年才子,都容易讨人喜欢。

就看当代文学领域中,某些著名评论家的笔锋所指,就明白了。凡四十岁左右的男性作家,凡三十岁左右的女性作家,前者是他们特别关注的目标,后者是他们格外眷顾的对象。评介频率之高,肯定力度之强,护花使命之重,推许热情之大,总的来说,今年北京城夏至那天的高温,也难以相比。

而《上山采蘼芜》里这位“故夫”,却与文学评论界的某些人观点相异,竟然打出来“新人不如故”的旗帜,持一种新不如旧的看法;以今天的眼光,显然很不新潮,很不时尚,恐怕要受到嘲笑了。

他与前妻的交谈中,说道:“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前三句,都是客套话,都是用来安慰那女人极度失落的心。因为,他在处理这场婚变的手法上,有点不那么君子,几乎逼宫似的。“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简直是连商量余地也没有,招呼也不打,就把新媳妇领进家来了。只是最后一句,所谓“手爪不相如”,才是他此时此刻的心声。

接下来,于是,他感慨系之:“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原来,新人织造出来的是缣,质次价低;故人织造出来的是素,质优价高。新娶的这个老婆,在纺织的技能手艺方面,不如离异的前妻。按古代度量衡制,长四丈,广二尺二寸为一匹。他老婆一天铆足了劲,只能织出一匹缣,而他前妻却能织出一又四分之一匹素,从劳动效率来看,还真是莫怪这位故夫得出,“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的结论。

固然,新陈代谢,是历史的总趋势。但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某一部份,某一环节,就有可能出现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好,新人不如故的例外。

这首古老的诗,至少让我们懂得一点,实事求是,最重要了。

佚名

赏析

        

整首诗,笼罩在一片苍翠的山峦和林莽的寂静中,充满了兰草和蘼芜馥郁的香味。在这样背景下的女性,显得忧郁,显得苍白,有一种经过激烈痛苦以后的沉静和明朗。这是一位脸如素缣的女子,在山道上,与他的前夫见面,并进行了一番关于前夫新妇的交谈。

离异后的他们,并不是冤家。她一点都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她只是平静地问,不管出于什么理由,不管是不是他真的变心,她还是用以前同样温文尔雅的仪态和声音去问。

她的一问,引发了他的喋喋不休,他说了新妇的外貌、新妇的品行和新妇的能力,然后陷入痛苦和后悔的煎熬之中。

诗以一种没有结束的形式结束了,让我一直关心这位女子的命运,以后又怎么样?并且,这位女子的命运和这首诗的主题,到底写的什么?

此诗最早收录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之中,题做“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未收;《太平御览》、《合璧事类》题作“古乐府”。刘大杰、游国恩、袁行霈等诸多版本的文学史教材均将其归入“汉乐府”中。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那位丈夫完全是一个功利主义者,那位弃妇本领既好,颜色也不恶,只以失去了爱情,而不得不上山采野菜以度日了。下山的时候,偶然遇着过去的丈夫,一点也不表示反抗厌恶的情绪,还恭敬温柔的长跪下去,在这里暗示着当代男权的尊严以及女子的奴隶道德,已经定型。”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持类似观点:“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巧妙通过‘故夫’自己招供,揭示了他自己的丑恶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这些观点已经属于过去,我们今天不必过于计较。但是,这位丈夫是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是不是一个负心汉?这位“勤劳、能干、柔顺”的弃妇是不是已经穷困到“以采野菜以度日”的地步?

从他们在山道上的交谈来看,他们之间仍然有某种感情因素存在。如果“故夫”和她的离异是被迫的,那又是谁逼迫他的呢?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怎样的?

如果说,这是一首讽谏诗,那作者又在规劝和讽谏什么呢?此外,还有汉代女性的婚姻悲剧诸多问题,都必须还原历史的真相——“回到汉代”,设身处地的为生活在汉代的“故夫”和“故人”、“新人”想想,替他们找找自身和社会的原因,让今天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体谅他们。

让我们从文本出发。

上山采蘼芜,我们的女主人公为什么要去采蘼芜?是不是如刘大杰先生说的那样,是为了“采野菜以度日”?当然不是。

“蘼芜”不是也不可能是用来充饥。《本草纲目·草部三》这样解释:“蘼芜,一作靡芜,其茎叶靡弱而繁芜,故以名之。当归名蕲,白芷名蓠,其叶似当归,其香似白芷,故有蕲茝、江离之名。”《别录》篇又说:“蘼芜,一名江离,川芎苗也。”马茂元先生《楚辞注释》说:江离:香草名。蘼芜的一种。一作“江蓠”;朱熹注:“离,香草,生于水中故曰江离”盖嫩苗未结根时,则为蘼芜,既结根后,乃为穹芎,大叶似芹者为江离,细叶似蛇床者为蘼芜。如此分明,自明白矣。又海中苔发,亦名江离,与此同名耳。”

江离、穹芎(川芎、芎穷)是蘼芜不同的生长形态,一为叶苗,一为根茎,皆可入药。《神农百草经》说:“芎穷,味辛无毒。主治中风、人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无子。”《全国中草药汇编》也曾详细介绍了川芎的药效:“主治月经不调,经闭腹泻,胸胁胀痛,冠心病,心绞痛,感冒风寒,头晕头痛,风湿痹痛。”《神农百草经》说:“蘼芜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方药用甚稀。”

由此可知,作为一种中药材,“蘼芜”治疗妇科病,尤其是在治疗妇女闭经不孕方面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妇女们会喜欢“蘼芜”了,在“生殖崇拜”极其盛行的古代中国,崇尚“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被以江禽,揉以蘼芜”(司马相如《上林赋》),蘼芜被古人尤其是妇女们喜爱的程度可见一斑。结合诗中女主人公“勤劳、温顺、能干”却被休弃的反常遭遇,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她极有可能是因为“不孕不育症”,不能为夫家传宗接代,而遭休弃。

当然,仅从“弃妇”采摘提高妇女生殖能力的“蘼芜”就说她因“无子”被弃,不免有猜测的成分。我们再回文本,看男子对“新人”、“故人”的比较:“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那么,“好”和“姝”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呢?我们此前对这两个字没有深究。

我们先看“好”字,“好”象形携妇女抱幼儿,殷康说:“无论反正左右,妇手都向子,无例外,原意概以多育为好,与后世姣美之意不同耳……许解‘美也,从女子’误。”左民安在《汉字例话》中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说,“从‘好’字的会意形式看,在古代很可能是以多子女的母亲为‘好’的。”从字形和构词方式方面看,“好”字的本义是妇女的生育能力强。

再看“姝”字,“姝”在《诗经》时代便频频出现,它蕴藏在“氓”的嘴里,镌刻在“仲子”的心里;出没在城隅与街巷之间,时而荡漾在水之中央。而这些“姝”——无一不是指未婚女子美丽、俊秀、端庄、动人的样子。作为美丽、贤淑、温柔代名词的“姝”,与喻指妇女生殖能力的“好”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第一部分对女主人公上“山采的蘼芜”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她不是无缘无故被丈夫休弃的,而是因为“无子”。

《大戴礼·本命》是汉人的“婚姻法”。其中明确说到妇有《七出》:

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盗窃。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盗窃,为其反义也。

 其中第二条就是“无子”,因“无子,为其绝世也。” 至唐代,唐律明确把“无子出妻”这一条,放在第一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到现在影响还在。这也说明了,我国的先民们,尤其是男子一方对后继无人的焦虑。因此,仅凭此一条,丈夫便有了充分的理由将其休弃。这种情形在史书和“乐府”、“古诗”中经常能看到。如:

《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毛诗序》及朱熹《诗经集注》都云“《硕人》,闵庄姜也”。(美女庄姜虽然没被休弃,但一直被卫庄公冷落,与休弃无异。)

《东观汉纪》卷十九《应顺传》云:顺少与同郡许敬善,敬家贫亲老,无子,为敬去妻更娶。

周寿昌《西汉书注补正》说:“汉法,以无子出妻的常法,若在后世,骇人所闻矣。”

曹植在《弃妇诗》中,就写了一位与《上山采蘼芜》女主人翁同样命运的女子,其中写“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拊心长叹息,无子当归宁。有子月经天,无子若流星……”与此可成姊妹篇。

需要补充的是,在中国古代,结婚或离异,男、女双方都没有完全的自由。结婚固然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异也更多出于父母的好恶。《礼记·内则》就有“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设身不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母所爱,虽父母没不衰。”

甚至,如《后汉书》二十九《鲍永传》记载的:

永事母至孝,妻尝于母前叱狗,而永即去之。

父母不喜欢儿媳,儿子就要把妻子休掉,即便她再优秀,也难逃被休的命运。东汉鲍永的妻子,就因为在他母亲面前呵斥一条狗,就被鲍永给休掉了。何况事关传宗接代、延续香火这种大事呢?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深如大海,是广大妇女的泪水(也有男子无奈的泪水)汇成的。

上山采蘼芜的那位“贤淑、勤劳、能干、柔顺”的女子之所以被休弃,是因为她不能生子,更不可能取悦于故夫之母,被逐是早晚的事情。这个悲剧,不是“故夫”的主观恶意造成的,而是封建婚姻制度,乃至时代酿成的悲剧。“故夫”本人也是制度和时代的“牺牲品”。

这样一来,我们也许就会对诗中的“故夫”多一些同情和体谅,连被他休弃的“故人”都对这件事情很泰然、也承认了现实;作为后人,我们还能多说些什么呢?

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女主人公没有放弃,她一直在与自己的命运抗争。“织素”之余,便“上山采蘼芜”。她相信蘼芜能给他带来好运,能医好她的身体上和心灵深处的创伤。

与此同时,心怀愧疚的“故夫”,也一如既往地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也许他经常在“故人”采蘼芜的路上等待。

当“故人”携筐的出现的时候,他矛盾、犹豫、退缩。女子习惯了他的性格(以前在家里也是这副样子),便并“长跪”问好,关心地问:“新人复何如?”于是,他便向这位体贴的“故人”倾诉苦水:“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一比美丽;二比能干;三比品行:“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缣”为织之粗,“素”为织之精;包括“采蘼芜”,都是自行高洁、自我勉励的意象,有赞美故人的意思。

“新人不如故”——其实不是故夫说的,是作者借故夫之口对社会的规劝和讽谏,这么对待媳妇、对待女性是不公平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悲剧。

在制度的镣铐面前,“自挂东南枝”的刘兰芝是一种命运;“上山采蘼芜”是另一种命运。焦仲卿和故夫的性格也很相似,不过焦仲卿更受刘兰芝爱情的吸引。

经过这次见面,“故夫”也好,“故人”也好,心里都好受多了。

“故夫”在倾诉自己的内心以后,长期压抑的焦虑和委屈得到释放;“故人”用“长跪”和平静的交谈,默默地接受了他的忏悔。他们在心灵上的沟通与默契,成为一种慰藉。

他们还会再见面吗?

女子会不会被家人逼迫改嫁到遥远的地方?

这些,都没有人知道。

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沟通过的快乐——会像一盏灯,点燃了自己,也照亮了对方。

佚名

赏析

      上山釆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縑,故人工织素。
       织縑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縑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并未收于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始见于徐陵的《玉台新咏》,可见乐府诗和古诗在最初是不易划分得十分清楚的。“蘼芜”,又叫江离,叶子风乾可作香料,古人认为它可以治妇女的不孕症。采蘼芜的是一位弃妇,诗中描写她采蘼芜归来后,在山下遇到了前任的丈夫,透过他俩的问答,引出一个令人辛酸的故事来。

弃妇这个题材,在《诗经》和汉乐府中多有表现,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卑下和任人摆佈的命运。至于被离弃的原因和她们对此的态度,在不同的诗章中也各自不同。诗经《氓》中的女主人翁是被一个负心汉无情抛弃的,女主人翁一旦被抛弃,决裂也是毫不犹豫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谷风》中的女主人翁虽同是被抛弃,但还存有幻想,态度是游移的,总希望男方有一天能回心转意:“不念昔者,唯余来塈”;汉乐府中的刘兰芝虽然也被离弃,但原因却是封建家长制在作祟,最后和故夫一道殉情来表示他们的反抗。这些不同的原因和态度,固然反映了人物性格上的差异,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问题的复杂性。那麼,《上山采蘼芜》中的这位弃妇是属于什么样的情形呢?有人认为她是被丈夫抛弃的:“透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汉魏六朝诗选註》);有的选本有意迴避这点,只笼统地说:“透过他们的一段对话,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贱和她们的悲惨遭遇。”(《汉魏六朝诗一百首》)我认为这对夫妇有著焦仲卿夫妇类似的遭遇,离弃的原因在于封建家长制,只不过他俩缺乏仲卿夫妇以死反抗的决心和意志,因此重逢时只能倾吐悔恨和相向长叹罢了。因为从诗的题目和情节看来,这位妇女是因为无子而被遣归的。“无子”,是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休弃的七条规定(《七出》)之一,并不是由于夫妇间感情破裂才遭离弃的。因此她对丈夫没有怨恨,更没有决绝,相反,离异之后还上山采蘼芜,说明她幻想有一天仍能回到丈夫身边生儿育女。从诗中的情节来看,「故夫」对她也十分怀念并无嫌弃之意,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对诗的情节作些简略的分析。

这首诗是透过双方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对话之外,只有开头两句是敍事:“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这两句交代了两人重逢的原因和地点,用语简洁又含蓄。“采蘼芜”不但交代了事由,而且还有另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蘼芜能治妇人的不孕症,“采蘼芜”暗示她被休弃的原因是“无子”,这是封建礼教中的“七出”之一,也暗示了她还想做些伤心的补救。二则蘼芜也是一种芳草,妇人采蘼芜也是芳洁自喻,是作者对她品格的暗示和她无端被遣的不平。妇人见到故夫后有一个动作:“长跪”,这是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闻一多先生说:“古人席地而坐,两膝著地以尻(臀部》著膝,著(靠紧》稍安者曰坐,伸腰及股,两膝措(支柱》地而耸体(耸起上身》者曰跪。其体益耸,以致其恭者曰长跪。”(《乐府风笺》)从这位弃妇长跪的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故夫并无怨恨,往日夫妻之间也是相互敬重的。问话只有一句,也是她最关心的事:“新人复何如”因为她与故夫是被迫离弃的,她既然仍爱著故夫,当然关心他再婚后的生活,就像刘兰芝离开焦家时还把「箱笼六七十」「留待作遗施」一样。但她又是无端被遣的,往日在家受尽了封建家长或礼教的折磨欺凌,现在选择的新人是否比自己强呢?她当然在关心中显露著不平。所以尽管只有短短一句,却包含著极为丰富复杂的内容。故夫的回答也是充满感慨和悔恨的:「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顏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诗人在此用的是比衬法,他不把新人说得一无是处,而是说新人也不错,长得和弃妇一样的漂亮,然后再说新人不如故人殊,就更显得弃妇的难得了。那麼,难得在何处呢?主要是「手爪不相如」。新妇虽然外表漂亮,但却不如故人灵巧能干。我们读过《孔雀东南飞》后可以知道,刘兰芝是很勤劳能干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但婆婆对此不但不赏识,却一心要驱遣她,只因婆婆中意的是那个「窈窕艳城廊」的东邻女。我们从「上山采蘼芜」的这段故夫悔恨敍述中,也可以看到《孔雀东南飞》中封建家长的影子。

丈夫既然提起了辛酸的往事,又把新人旧人作了对比,并表白了自己的态度,弃妇的委曲和不平更像那解冻的江河,胸中情感的波涛顿时汹涌澎湃。但是她的善良,特别是她对故夫的情感,又使她不可能去公然指责对方,尽情倾诉自己的不幸,因为那会给已经追悔莫及的故夫带来更大的打击,因此,她只是淡淡地回忆起当年离别的情景:“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虽是淡淡的两句旧事重提,内中却充满了无限的哀怨。这里的“门”是正门、大门;“阁”是边门、小门。你想想看,一边是锣鼓喧天,喜气洋洋的新人从正门堂皇进来;另一边却是凄凄惶惶,形隻影单的故人从旁门悄悄离去,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卑下地位和任人摆佈的命运,从这两句充满哀怨的对比中,不是深刻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吗?下面六句仍是故夫的答对:“新人工织縑,故人工织素。织縑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縑来此素,新人不如故”。这六句与“新人虽言好”四句在内容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把“手爪不相如”具体表现细述了一下。“縑”是杂色的绢,“素”是白色也是纯色的绢,縑比素质量差;因此新人无论是在纺织的质量也比不上旧人,看来新人是不如旧人勤劳能干的。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在份量上占全诗的三分之二,这并不是作者在结构上的失当,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为这种絮絮叨叨的语言,最能表现出故夫的追悔失神之态,这种重复也是把弃妇的无辜反覆加以表白。这种追悔和表白都是对造成这种不幸的封建礼教或封建家长制无声的谴责。

这首诗主要用对话组成,而且措辞含蓄、情意自溢,给人丰富想像的余地。它不同于同是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西洲曲》等敍事作品,全诗除开头两句外,都是夫妇之间的问答,透过问答来表现今日故夫的心境和弃妇遇见故夫时的情感,这在敍事诗中是独树一帜的。明清时的《山歌》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展开情节和敞开心扉,可能是受其啟发和影响。另外,在对话中,故夫的答对敞豁而絮刀,把自己的追悔和评价公开、再三地加以表现,弃妇的询问却含蓄而简短,内心的哀怨和思念透过一两句询问或回忆,暗暗地流露出来。这反映了两人的不同处境、身份和性格特征,诗人对此处理得十分恰当。

佚名

《上山采蘼芜》   [乐府诗集·汉乐诗]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白话译文:

登上山中采蘼芜,下山偶遇前时夫。

故人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怎么样?”

夫说:“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

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

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

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

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

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

这首《上山采蘼芜》,也是叙事诗。与之前乐府诗不同的是,本诗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

《上山采蘼芜》,是一首写弃妇上山采蘼芜偶遇前夫的诗。

诗文首句含义很多。“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弃妇上山采蘼芜,下山偶遇前夫。蘼芜(mí wú)是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可以做香料,并可入药,古人相信蘼芜可使妇人多子。这首句告诉我们几层意思:一是两人已经分开一段时间了;二是分开的原因应该是弃妇无子;三是弃妇上山采蘼芜(求子),或许已经再婚了。四是弃妇上山的原因很明确,是采蘼芜。但故夫呢?故夫上山是为的什么?仅是邂逅吗?这一点下文再讨论。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弃妇长跪问故夫:“你的新妻又怎么样?”长跪:直身而跪。古时席地而坐,坐时两膝据地,以臀部著足跟。跪则伸直腰股,以示庄敬。弃妇面对抛弃自己的前夫,为什么要这么庄重?一是弃妇已经再婚,须保持庄重,尽管,面对的是自己的前夫。二是弃妇也要在前夫面前保持自己的尊严,暗示前夫,别看离开了你,“我”的精神生活状态也不错。三是正因为弃妇被抛弃的原因是无子,应该是被前夫的父母辈所压迫分离。故此,弃妇还愿意跟前夫说话,还没有痛恨于前夫一人身上。弃妇问话当中,这个“复”用的很好。我们仿佛看到,弃妇在下山途中偶遇前夫,心里的委屈和愤恨还是没有消尽,于是在弃妇的探寻目光当中,直身而跪,眼神挑了一样前夫问道,“新妇又怎么样呢?”。这句问话里,有恼怒,有不甘,有嫉妒,还有挑衅。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前夫回答道:“新妻虽不错,却比不上你的好。“前夫的回答可是亮瞎了我们的眼睛。一般说来,遇到这样的尴尬场景,前夫哪怕与事实不符,也要给自己打气,也要说,“还行还行”。可是前夫却直接了当地对弃妇说,“不如你”。

新妇不如弃妇的地方在哪里呢?前夫的回答更是让我们大吃一惊,“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美貌虽然也相近,纺织技巧差得多。新人从门娶回家,你从小门离开我。新人很会织黄绢,你却能够织白素。黄绢日织只一匹,白素五丈更有余。黄绢白素来相比,我的新人不如你。原来,前夫回答弃妇“新人复何如?”的问题竟是“手爪不相如。”确实,在男耕女织的古代,尤其是在汉代,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还非常重要,不管是贵族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必须在家里从事纺织工作。但弃妇纺织的功夫能力明显高人一筹,但还是被抛弃,显然,其分开原因只能是公婆指责弃妇无子了。前夫的回答“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难道是表现前夫的功利性吗?肯定不是。前夫这么回答,泊客以为,一是因为妇女的纺织能力当然是比较的地方,但前夫这么逆天的回答,显然是对弃妇的赞美和对新妻的嫌弃--不然,他还要怎么评价新妻呢?无论如何,在前妻面前,前夫他不给自己留点面子,还要给其父母留点面子吧。大家还要注意这一句“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这是前夫在给弃妇陪小心,给个迟到的道歉呢。一句简简单单的新人大门进,故人小门出,包含了弃妇多少的辛酸、前夫多少的悔恨?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知道,也许,前夫是闻知弃妇经常上山采蘼芜特意赶来,试图见面的呢。从这一段,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弃妇前夫两人还是对对方含有感情的,尤其是前夫,再经历了被父母逼离和与新妻生活的这一段时光,心里越来越多冒出来的是对弃妇的怀念和歉意还有对自己不能坚定与前妻在一起的悔恨。前夫赶来会面,也许还存了能挽回的幻想吧?但是,时过境迁,已经不可能了。两人相见,只能是徒添烦恼,忧伤悲痛了。泊客写到这里,忍不住要提下新妻。显然,在这一场封建社会的爱情婚姻生活故事当中,她无缘无故地也成为了受害者了。

《上山采蘼芜》描写了一位弃妇上山采蘼芜偶遇前夫的故事。透过弃妇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贱,抨击了封建思想对于自由爱情婚姻的迫害。

泊客以为,在学读《孔雀东南飞》之后,学读《上山采蘼芜》很有必要。

点击《古风泊客》辑期,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古风泊客》第四辑主要辑录汉魏南北朝乐府诗经典诗作,其他朝代乐府诗则跟随朝代专辑介绍。

作者:佚名

编订:郭茂倩

成书时间:公元11世纪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30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