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灯前掩卷 主讲 文心雕龙 (第25-32讲)

 爱雅阁 2016-06-29
文心雕龙第二十五篇《书记》
题解:
《书记》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五篇,文体论的最后一篇。本篇除对书牍和笺记做了重点论述外,还对各种政务中运用的杂文,共六类二十四种,都做了简要说明。刘勰认为:“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这种鄙俗的民间谚语,尚为古代圣贤所重视,并采用于经书之中,则其他文辞,“岂可忽哉”!这也是刘勰要全面论述各种杂文的说明。
 
本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书牍,说明书的含义、起源、魏晋以前书信的写作和运用情况,最后论书信写作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论奏记和奏笺。刘勰认为对三公用奏记,对郡守用奏笺,这是就其大致情况而言。奏记和奏笺的区别,在当时并不是很严格的。笺记与书表也颇相近,刘勰在这部分的最后,简要说明了它们的异同。第三部分论二十四种杂文。主要是逐条解说各种名称的含义,偶举具体作品加以证明。最后强调这些文辞于己于国的重要,希望文人不要忽视。

本篇以书信为重点,其中评及的部分名篇,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在文学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值得注意的是,刘勰所肯定的作品中,不仅《与山巨源绝交书》有“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离经叛道之论,刘勰仍评以“志高而文伟”;杨恽的《报会宗书》,更是作者横遭腰斩之祸的主要罪证,刘勰也称赞它是“志气盘桓,各含殊采”的好作品之一。本篇所论各种杂文,虽然没有多大意义,但其中对民间谚语也有一定肯定,认为圣贤不废,值得注意。此外,如主张书信要“散郁陶,托风采”;所有书记的写作,都是“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所以,披沙简金,其中还是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的。

【原文】
大舜云:“书用识哉!”所以记时事也。盖圣贤言辞,总为之书,书之为体,主言①者也。扬雄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②,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③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④繁,书介⑤弥盛:绕朝赠士会以策⑥,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之遗子反⑦,子产之谏范宣,详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⑧,固知行人挈⑨辞,多被翰墨矣。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⑩;汉来笔札,辞气纷纭11。观史迁之报任安,东方朔之《谒公孙》12,杨恽13之《酬会宗》,子云之《答刘歆》,志气槃桓14,各含殊采:并杼轴乎尺素,抑扬乎寸心。逮后汉书记,则崔瑗15尤善。魏之元瑜,号称翩翩16;文举属章,半简必录;休琏17好事,留意词翰,抑其次也。嵇康绝交,实志高而文伟矣;赵至叙离,乃少年之激昂18也。至如陈遵占辞,百封各意19;祢衡代书,亲疏得宜:斯又尺牍之偏才也。详总书体,本在尽言,言所以散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20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

【注释】
①主言:主管记言。
②陈:作“染”。染:犹写,是六朝文人的惯用语。简牍:竹简木简,古代用于记录的工具。
③三代:指尧、舜、禹三代。
④聘:古代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称聘。
⑤书介:信使,书使。
⑥绕朝赠士会以策:《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晋国用计使晋在秦国的大臣士会回国,士会动身离开秦国时,秦国大夫绕朝送给他一个竹简,并对他说:“你不要认为秦国没有人才,只不过我的意见不被采用罢了”。表明他明知士会一去不回。
⑦巫臣之遗子反:《左传·成公七年》记载,楚国叛将巫臣逃在晋国,送信给楚大臣子反,子反谴责他们的罪行,声明要使他们疲于奔命死去。
⑧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礼记·檀弓下》:滕成公死后,鲁国子叔敬叔去吊丧并送上国书。子叔敬叔,鲁昭公臣。滕,国名。
⑨行人:外交使节。挈:携带。
⑩辏(còu):作“凑”。辐凑:车轮的辐凑合成车毂,文中指聚集。
11纷纭:繁多的样子。
12《谒公孙》:指东方朔《谒公孙弘书》,已亡佚。
13杨恽:司马迁的外孙。为人坦率,好揭人隐私,被人陷害,免为庶人。回乡后仍买田地、修公馆。其友孙会宗劝他不要这样,他作《报孙会宗书》回信大发牢骚。
14槃(pán)桓:流连,指郁结。
15崔瑗:《后汉书·崔瑗传》说崔瑗“高于文辞,尤善为书记箴铭”。
16翩翩:曹丕的《与吴质书》称他“书记翩翩”,指风度美好。
17休琏:应璩的字,三国时魏作家。擅长书信。
18激昂:《与嵇茂其书》的内容情绪激昂慷慨。
19“陈遵占辞”二句:陈遵,西汉游侠。《汉书·游侠·陈遵传》说他到河南作太守上任时,叫会写信的官吏十八人代笔写信给亲友数百封,全部由其口授,亲疏分寸都掌握得好。占,即口占、口授。
20条畅:通畅,条贯。

【译文】
大舜说:“书写是用来记录的啊!”所以人们用它来记录时事。因为圣人贤人的言辞在竹简、帛绸上记下来通通都叫书,所以“书”作为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言语的。扬雄说:“语言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声音;书写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文字;声音文字表现出来,君子和小人就看出来了,”所以说,“书”就是发布的意思。发布一个人的言语,记录在简牍上,那是借取《夬》卦卦象的形式,重在明白决断罢了。尧、舜、禹三代政务不繁忙,书记的使用颇为稀疏。春秋时代,聘会访问繁多,传达书信的使官越来越盛行。秦国的绕朝把策书送给晋国的士会,郑国的子家把书信送给晋国的赵宣子,逃跑的巫臣从晋国送书信谴责楚国的子反,郑国的子产写谏书给晋国的范宣子。

详细看看这四封书信,它们的文辞就好像是面对面地说话一样。还有鲁国子叙敬叔奉吊书前去吊唁滕国成公的去世,从这里我们知道,那时使者所带去的言辞,大多被记录了。到战国时代各国递呈的书信,诡诈华丽的文辞汇集在一起。汉代以来的笔札书信,文辞缤纷,语气复杂。看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方朔的《谒公孙弘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扬雄的《答刘歆书》,他们心志和意气郁结,各自具有独特的文采,组织成书信,在书信里把内心的情感或抑或扬的表达出来了。到了东汉,书记的写作则以崔瑗尤其善长。三国时魏的阮瑀,写作书信素有风度美好的称誉。孔融写作的篇章,受到曹丕的推崇,就是半篇曹丕也要将其录记下来。应璩爱好写作书信,在文词笔墨上很是留心用意。这些人算是第二类的作家吧。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确实是志气高洁而文辞宏伟了,赵至为赠送离别而写的《与嵇茂齐书》,乃是年轻人慷慨激迫情感的表现。至于游侠陈遵,他口授代笔的上百封书信,每封都各有各的用意,祢衡为黄祖代笔写信,对于亲近疏远的人写得都很得当。这又是写书信的一技之长啊!详细地总结书信的体制,根本在于说尽自己想说的话,用来消散心头的郁积,寄托各自的感情。所以写作书信时应当条达舒畅来显示气势,无拘束地说出自己的情怀,书信往来写得文辞明显、从容自然,也是心声的交流啊!

【原文】
若夫尊贵差序,则肃以节文。战国以前,君臣同书,秦汉立仪①,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张敞奏书于胶后,其义美矣。迄至后汉,稍有名品②,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③。记之言志,进己志也。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崔寔奏记于公府,则崇让之德音④矣;黄香⑤奏笺于江夏,亦肃恭之遗式矣。公幹⑥笺记,丽而规益,子桓⑦弗论,故世所共遗。若略名取实,则有美于为诗矣。刘廙谢恩,喻切以至;陆机自理⑧,情周而巧:笺之为善者也。原笺记之为式,既上窥乎表,亦下睨乎书,使敬而不慑,简而无傲,清美以惠其才,彪蔚以文其响,盖笺记之分也。

【注释】
①秦汉立仪:《章表篇》说“秦初定制夕”、“汉定礼仪”。仪,法度、法规。
②名品:名位等级。
③郡将:一郡的长官称郡守,兼管武事的称郡将。笺:小幅的纸,即便笺、纸条。
④德音:有德者之音,指作品。
⑤黄香:东汉作家,封建时代著名孝子,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县)人,曾为该地写了《奏笺江夏文》,文不存。他曾经向江夏太守刘护上奏笺,表示恭敬。
⑥公幹:徐桢的字,东汉末作家。他的笺记有《谏曹植书》和《答魏文帝书》。
⑦子桓:曹丕的字。他的《典论·论文》中没有称赞徐桢的币、记。
⑧陆机自理:《晋书·陆机传》载,陆机受赵王伦谋反的牵连,被捕入狱。靠成都王颖、吴王晏“救理”得释。陆机得释后写了《谢吴王表》《与吴王表》《谢成都王笺》,对自己被疑受诬都有所申辩。自理,即自我申理、申辩。

【译文】
至于尊贵地位的差别与顺序,就要用礼节来表示敬肃。在战国以前,君王给臣子写信,臣子给君王写信,都称做“书”。秦代和汉代确立各种体制,臣子对君主开始称奏、表。在诸侯王公国内部,也称为奏书,张敞给王太后的奏书,文辞和意义都很美。到了东汉,“书”和“记”这两种文体的名称才逐渐有所区别,上书三公府称“奏记”,而上书郡将称“奏笺”。记是把言语记下来,是为了向上进献自己的意志。笺,就是表明的意思,表明自己的情意。东汉崔寔的《奏记公府梁冀》,那是表达谦让的美好声音;黄香的《奏笺江夏文》,也是留下来的恭敬的模范。三国魏国徐桢的笺记,文辞雅丽而又有益于规劝,但因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没有提到,所以为当世和后世遗忘;倘使抛开虚名不予计较而只看实质,那他的笺记比他做的诗还要美。刘虞向曹操谢恩的奏笺,比喻极为贴切;陆机向吴王申述辩白的奏笺,情理周到而文辞工巧。这些都是好的奏笺作品。
 
考究笺和记的体裁,既是向上观察吸取了“表”的一些特点,也向下睨视吸取了“书”的一些特点,使其恭敬谨慎但并不像“表”那样表现了诚惶诚恐的畏惧心情,虽简易随便但并不像“书”那样任凭气性有些傲慢的样子:用清新的风格来显示它的才华,用华藻的文辞来显示它的影响,大概是“笺”、“记”的基本特点。
 
【原文】
夫书记广大,衣被事体,笔札①杂名,古今多品。是以总领黎庶②,则有谱籍簿录;医历星筮,则有方术占式;申宪③述兵,则有律令法制;朝市征信,则有符契券疏;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万民达志,则有状列辞谚:并述理于心,著言于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④也。

【注释】
①札: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这里指零星记载的一些文字。
②黎庶:百姓。黎、庶都是众的意思。
③申宪:明法。
④先务:首要事务。

【译文】
“书”、“记”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各种记事的体裁,笔记、札记,名称繁杂,从古到今有各种名目。所以关于总领黎民百姓登记的,就有“谱”、“籍”、“簿”、“录”;记载医术、历法、星象、卜筮的,就有“方”、“术”、“占”、“式”;申明法令讲述兵法的,就有“律”、“令”、“法”、“制”;朝廷和商业作信用证明的,就有“符”、“契”、“券”、“疏”;各种官吏之间询问事情的,就有“关”、“刺”、“解”、“牒”;万众百姓表达情志的,就有“状”、“列”、“辞”、“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述心中的想法,在笔札上写下言辞,虽然是各种文辞中的下品,但却是治理政事的要务。

【原文】
故谓谱者,普也。注序世统①,事资周普;郑氏谱诗②,盖取乎此。
籍者,借也。岁借民力,条③之于版;春秋司籍,即其事也。
簿者,圃④也。草木区别,文书类聚;张汤、李广,为吏所簿⑤,别情伪⑥也。
录者,领也。古史世本⑦,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故药术⑧称方。
术者,路也。算历极⑨数,见路乃明,九章积微,故以为术;淮南万毕⑩,皆其类也。
占者,觇也。星辰飞伏11,伺候乃见,登观书云,故曰占也。
式12者,则也。阴阳盈虚,五行消息13,变虽不常,而稽之有则也。

【注释】
①注序:指编写。世统:世代相承的发展系统。
②郑氏谱诗:郑氏,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他所著《诗谱》,把《诗经》分国以后,再同诸侯国世次结合编成。
③条:条列记录。
④簿:记事的文书、册子。圃:菜园子。
⑤“张汤、李广”二句:张汤,西汉著名司法官。李广,西汉名将。他们二人都受到传讯,由官吏按照文书来传问两人,要分别事实的真假。
⑥情伪:真假、真伪。
⑦《世本》:古代史书。记录从黄帝以来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世系、名号,加以总括记录。
⑧术:这里指有关数学的著作。
⑨极:穷尽。
⑩淮南万毕:淮南王讲方术的书称《淮南万毕经》。
11飞伏:指往来、升降、盈虚的变化。
12式:同“拭”,古代占时日的器具。这里指占时日的记载。
13阴阳:本义为日光的背向,向日为阳,背日为阴。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物质势力消长变化。盈虚:指盛衰。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消息:消长,古代思想家认为“五行”相克相生,互相制约。

【译文】
“谱”,就是普遍的意思。排列时代相承的系统,事情依靠周全周遍;是取法仿效《周普》来的,东汉郑玄按照《诗》的次序和诸侯的世系编成《诗谱》,就是取法仿效的这一点。
“籍”,就是借的意思。一年借用百姓的多少人力、物力,逐条写在书版简册上;春秋时代设立了司籍官员专门主管户籍,就是指的这件事。
“簿”,就是园圃的意思。园圃里不同的蔬菜花木要区分种植,像文书的分类编辑;西汉的张汤和李广,被官吏拿着罪状文簿一一责问审讯,是为了辨别事理的真伪。
“录”,就是总括的意思。古代的史书《世本》,是用简策编连起来的,总括帝王的世系名次,所以叫做录。
“方”,就是角隅的意思。用医药攻治疾病,各个药方有它主治的病,专门精于一个角落方面,所以医药治病的方法叫做药方。
“术”,就是路的意思。推算历法,穷极数字,看到运算的方法才能明白。古代的算经《九章算术》,积累了精妙的算法,所以把它叫做术。《淮南万毕经》,就是这一类书籍。
“占”,就是观察的意思。星辰的流动和隐伏,阴阳的变化,要伺机观察才能见到。登上观察台观察,把云雾等气象灾异的变化记下来,占测判断吉凶,所以叫做“占”。
“式”,就是法则的意思。阴阳五行的盛衰消长,此消彼长,虽然变化无常,但是稽查考核它们还是有一定法则的。

【原文】
律者,中也。黄钟①调起,五音以正,法律驭②民,八刑克平,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令者,命也。出命申③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
法④者,象也。兵谋无方⑤,而奇正⑥有象,故曰法也。
制者,裁也。上行于下,如匠之制器也。
符者,孚也⑦。征召防伪,事资中孚;三代玉瑞⑧,汉世金竹⑨,末代从省,易以书翰矣。
契者,结也。上古纯质,结绳执契⑩;今羌胡征数,负贩记缗11,其遗风欤!
券者,束也。明白约束,以备情伪,字形半分,故周称判书12。古有铁券13,以坚信誓;王褒髯奴,则券之楷也。
疏14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注释】
①黄钟:十二律中的第一律,十二律是音乐的十二种调。犹如现代音乐的有ɑ调、b调等。
②驭:控制、驾驭。
③申:表明。
④法:指兵法著作。
⑤方:定。
⑥奇正:古代兵法常用的术语。
⑦符:符合,指有关凭信的文件。孚:信。
⑧三代:指尧、舜、禹三代。玉瑞:以玉为信符。瑞,瑞玉,古代以玉为信符,所以瑞引申为信符。
⑨金竹:铜虎竹使符。金,铜虎符;竹,竹使符,用长五寸的竹箭五枚做成,上刻篆字。二者都是汉代征发兵所用的信符,分两半,右半留京师,左半给地方郡守,符相合,才发兵。
⑩执:拿着。契:刻文字,用文字记事。
11负贩:背负货物从事贩卖。缗:古代用绳子穿一千钱为缗。
12判书:字写在中间,分为两半,双方各执一份。
13铁券:丹书铁券。用丹(红色)写在铁件上的券契。
14疏:《诗经》有“孔疏”。疏,分条叙述,含有分布、分疏的意思。

【译文】
“律”,就是中正的意思。乐律从黄钟的声调开始,宫、商、角、徵、羽五音才得以订正。法律来管理庶民百姓,处理好不孝、不睦等八种罪过的刑法才能公平执行。之所以用“律”来作为名称,就是取其中正的意思。
“令”,就是命令的意思。天子发出命令,申明禁止,如同天帝下达的命令一样威严。管仲下令执行如流水,因他的命令顺民心,所以很容易地使百姓服从。
“法”,就是效法的意思。兵法没有一定的,而它的或奇或正有各种物象可以效法,所以兵书叫做兵法。
“制”,就是制造的意思。各种国家的典法制度,从上面施行到下面,像匠人制作器物有一定制裁的规矩一样。
“符”,就是诚信的意思。召集聘请,防止伪造,这样的事要靠内心的诚信。在唐尧、虞舜、夏禹三代的时候是用玉作信符,汉朝改用“铜虎竹使符”,后代从简,改用书信了。
“契”,就是结约的意思。上古时代单纯朴质,用结绳来作契约,现今的羌人、胡人验证数字,商贩记钱,就是上古遗留下来的风俗吧!
“券”,就是约束的意思。明白做出约束,用以防备作伪。“券”字的字形是由“半”和“分”两字组成的,所以周代叫做“判书”。古代有把盟誓刻在金属上的“铁券”,用以表示誓言的坚定可信。西汉王褒的《责髯奴文》,就是诙谐的券书。
“疏”,就是分布的意思。分类布置事物,撮述题记写相近的意思,所以短小的约券和短小的书契就称做疏。
 
【原文】
关者,闭也。出入由门,关闭当审①;庶务在政,通塞应详。韩非云:“孙亶回圣相也,而关于州部②。”盖谓此也。
刺者,达也。诗人③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解④者,释也。解释结滞⑤,征⑥事以对也。
牒者,叶也。短简编牒,如叶在枝;温舒⑦截蒲,即其事也。议政未定,故短牒咨谋。牒之尤密,谓之为签;签者,纤⑧密者也。
状者,貌也⑨。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谥,并有行状⑩,状之大者也。
列者,陈也。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辞11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子产有辞,诸侯所赖,不可已也。
谚12者,直语也。丧言13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廛14路浅言,有实无华。邹穆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太誓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5。”大雅云:“人亦有言,惟忧用老。”并上古遗谚,诗书可引者也。至于陈琳谏辞,称“掩目捕雀”16;潘岳哀辞,称“掌珠伉俪”:并引俗说而为文辞者也。夫文辞鄙俚,莫过于谚,而圣贤诗书,采以为谈,况逾于此,岂可忽哉!

【注释】
①审:慎。
②“韩非云”三句:见于《韩非子·问田》。关于州部,经由地方官上来。关,经由。刘勰解释为在州县地方官衙处理“关”这类公文,意即做州县地方官。
③诗人:指《诗经》作者。
④解:晋杜预有《春秋经传集解》,用来解释文义。
⑤结滞:积滞、疙瘩。
⑥征:验证。
⑦温舒:西汉作家路温舒。《汉书·路温舒传》载他少时家贫好学,曾经在牧羊时取泽中蒲叶作书写字。
⑧纤:细。
⑨状者,貌也:状,本为形貌,转为叙述事件情状的公文。汉赵充国有《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
⑩行状:文体名称,对死者一生事迹的记载。
11辞:泛指一般言辞,特指辩说、诉讼之辞。
12谚:民间谚语,直截了当而短小。
13丧言:居丧时说的话。
14廛(chán):集下。
15“牝(pìn)鸡无晨”:周武王的话,见于《尚书·牧誓》。牝,雌性鸟兽。
16“陈琳谏辞”二句:《后汉书·何进传》载:陈琳反对何进召董卓引兵进京来威胁太后,引用“掩目捕雀”的谚语来谏说:小事尚不可以用欺骗的办法,何况国家大事。比喻不可自欺。

【译文】
“关”,就是关闭的意思。出入都要由门经过,门的关闭应当审慎;在政事上众多的公务由行政长官处理,顺利或阻止应该详细考虑。韩非说:“公孙直回是圣明的宰相,而他却曾经由地方官出身。”大概就是说这些。
“刺”,就是通达的意思。诗人的讽谏之刺,《周礼》说秋官掌管“三刺”的方法,事理经过叙述以相通达,就像针刺解开线疙瘩一样。
“解”,就是解释的意思。解释疑难,用核对来考验事实。
“牒”,就是叶的意思。用短的竹简编成牒,像树叶长在树枝上一样。路温舒采取蒲叶截剪成牒用来写书,就是这种事。议谈政事还没有定论,所以用短小的牒文来商量。牒文中更小的一种叫做“签”。“签”,就是细密的意思。
“状”,就是状貌的意思。体现一个人本来的面貌,采取他一生的言行事实而加以追叙;先代贤人死后要定谥号,并且还讲他生平经历的“行状”,这就是最大的状文。
“列”,就是陈列,把事情陈述出来,明白的可以看见。
“辞”,就是口头语,通过它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善于说话,诸侯都依赖他;“辞”的作用这样大,真是不可以没有的。
“谚”,就是质直的话。父母丧亡,孝子说话不讲文采,所以吊慰的文辞也称为“谚”。它们是街头巷尾流行的浅俗言语,朴实无华。邹穆公说的“粮从口袋里漏到储粮器里”,就是这类谚语。《尚书·牧誓》里说:古人有句话,“母鸡不管在早晨啼叫”,《诗经·大雅》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忧愁过分使人老”。这些都是上古流传下来的谚语,为《诗经》《尚书》所引用了的。至于陈琳劝阻何进的话“遮住眼睛捉鸟雀”,潘岳的哀辞有“掌上明珠、伉俪夫妇”,都是引用通俗的谚语来作文。文辞浅显通俗,没有超过谚语的了,可是圣人贤者所著的《诗经》《尚书》等各种经典和文章,采来作为谈话,何况胜过这些,怎么可以忽略呢?

【原文】
观此众条,并书记所总: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异,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随事立体,贵乎精要;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并有司①之实务,而浮藻之所忽也。然才冠鸿笔,多疏尺牍,譬九方堙②之识骏足,而不知毛色牝牡也。言既身文,信亦邦瑞③,翰林之士,思理④实焉。

【注释】
①有司:官府。
②九方堙:古代善相马者。据《淮南子·道应训》载:秦穆公派九方堙求千里马,回来说找到了,秦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他说:“雄的黄马”,派人去牵来看,是雌的黑马。原来九方堙看马的神情,不注意马的毛色和雌雄。
③邦瑞:邦国之瑞。瑞,瑞玉。
④理:治。
 
【译文】
看看这上面所述的众多条款,都属于“书”、“记”所包括的范围:有的内容上是相通的,可是用意却各有差异;有的形式上完全用朴素的语言,有的夹杂着绮丽的文辞,随着内容确立体制,重在精练扼要;达意时少一个字就缺漏了,行文造句多了一个字文辞就有妨碍。这些都是主管官府必须切实讲究的事务,而是为浮华辞藻的文章作者所忽视的。然而才华出众的第一流的大手笔,却多数疏于书信,好比相马能手九方堙能识别千里马而忽略了马的毛色和雌雄这类小事一样。言语既然能显示个人身份,信用也是邦国珍贵的宝玉,文坛中的人应该想到记录事实。

【原文】
赞曰:文藻条流,托在笔札。既驰金相①,亦运木讷。万古声荐②,千里应拔。庶务纷纶③,因书乃察④。

【注释】
①金相:金玉般的质地,指有华藻。相,质。
②声荐:声名扬举。荐,举。
③庶:众。纷纶:纷纭。
④察:明。

【译文】
总结:
文章辞藻的众多枝条流派,
要寄托“书”、“记”笔札写下。
既是驰骋金玉般的华藻,
又运用语言的木讷朴质。
万古以来的声名得到它的宣扬,
千里外的呼应能得到它的推动。
众多政务真是繁杂纷纭,
有了“书”、“记”才得以明察。

【评析】
《书记》的“书”和“记”都是文体的名称。本篇主要讲论“书”、“记”,附论其他各种应用文。“书”指书信,“记”指笺记。笺记也是书信的一种,按照汉代的规定,对文职的公府上书称为“奏笺”,对武职的郡将上书称为“奏记”。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指私家的文书。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书”的含义、起源、发展、两汉魏晋以前书信的写作运用情况,最后提出了写作的基本要求。二、讲“记”、“笺”的含义、产生、代表作品及其特点与写作基本要求。三、讲其他各种应用文。主要是逐条解说各种名称的含义,偶尔举出几个作品加以说明。最后强调这些作品文辞于己于国的重要意义,希望文人不要忽视它。
 
我国古代“书”、“记”这类应用文中优秀作品很多,并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例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本篇附论的其他各种文体,多只是一些应用文,有的并不成为一种文体,文学价值不大,但对于民间谚语的肯定,却值得重视。
文心雕龙第二十六篇《神思》
题解:
《神思》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六篇,主要探讨艺术构思问题。从本篇到《总术》的十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刘勰把艺术构思列为其创作论的第一个问题,除了他认为艺术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外,更如本书引论所说,《神思》篇是刘勰创作论的总纲。创作论以下各篇所讨论的问题,本篇从物与情、物与言和情与言三种关系的角度,概括地提出了他的基本主张和要求。

全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做好构思工作,强调作家要注意积累知识,辨明事理,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训练自己的情致。第二部分以过去的作家为例,说明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但无论作家构思的快慢难易如何不同,除都需要经常练习写作外,更要努力增进见识,在构思中抓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第三部分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说明艺术构思的具体复杂情况,本篇不可能完全说清楚。

《神思》是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它所提出的“神与物游”的构思活动,初步总结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刘勰所讲的“物”,虽然主要是自然景色,而未明确提到社会生活,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但他所强调的“研阅”、“博见”等,不仅包括社会现象在内,也说明刘勰对艺术构思的物质基础是相当注意的。

【原文】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①,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②,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③,神居胸臆,而志气④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⑤。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⑥心。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⑦,疏瀹五藏,澡雪⑧精神;积学以储宝⑨,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⑩,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11,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注释】
①悄:静寂无声。动:变化。容:容颜。用容颜的变动来代替眼神的变动。
②睫:眼毛。眉睫之前:即眼前。
③神与物游:神,神思,指想象活动。物,物象,指作家头脑中主观化了的形象。精神和外物一起活动,即思维想象受外物的影响。
④志气:情志、气质。情志和气质支配着构思活动。
⑤辞令:语言或文辞。作家头脑中的形象和语言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枢机:关键,即主要部分。
⑥遁:隐避,逃遁。
⑦虚:虚怀。静:安静。贵在虚静: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入文学创作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虚才能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很好地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二是虚才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更好地驰骋想象,释放感情。
⑧澡雪:洗涤。以上三句是要求作者思想净化,毫无杂念。
⑨宝:指知识。
⑩研阅:研究观察。照:察看,理解。这句是说通过观察研究尽量去明白事理。
11元:杨校作“玄”。元解:懂得深奥的道理。宰:主宰,指作者的心、脑。

【译文】
古人说:“身子住在江海的边上,心思却想到朝廷中去了。”这就是说的想象的方法!文章的构思,它神奇的想象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飞翔得十分遥远。只要默默地聚精会神的思考,那念头便可以接通千年之间;悄悄地改变容颜,视线便好像能够看到万里之外。在吟哦咏唱中间,可以发出如珠似玉般的悦耳声音;在你凝神思想之间,眼前就展现出风云变幻的景色。这些都是作文构思时发挥想象力所构成的啊。所以写作构思很奇妙,可以使内心的想象与外物相交接。神奇的想象由作者内心来主宰,而意志和体气是支配它们活动的关键;外物由作者的耳目来接触,而语言是掌管它们的表达机构。当这个机构灵活通畅的时候,那事物的形貌便可以描绘出来,没有隐蔽得了的;如果支配想象的机构受到阻塞,那神奇的想象就会逃遁隐蔽,也就精神涣散了。所以酝酿文思,着重在虚静心志,清除心里的成见,宁静专一。这就要努力学习,积累学识来储存珍宝,要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才学;要研究阅历各种情况来进行彻底的观察;要顺着作文构思去寻求恰当美好的文辞。然后才能使深通妙道的心灵,按照声律来安排文辞;就像有着独到看法的工匠能自如挥斧一样,凭着想象来进行创作:这就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也是谋篇作文的重要开端。

【原文】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①,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③,暨乎篇成,半折心始④。何则?意翻空⑤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⑥。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⑦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⑧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


【注释】
①规矩:作动词用,按一定规矩加工,指对事物的揣摩。虚位:指存在于作家头脑中虚而不实之物。
②溢:满出。这二句指构思中想到“登山”与“观海”的情景。
③辞前:作品未写成之前。辞,指作品。此二句指想象比文辞丰富得多。
④半折:打了一半折扣。心始:心中开始想象的。此句是说写出来的文章不能表达原来的想法。
⑤翻空:即不受限制之意,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驰骋。
⑥征实:求实,即把作者的想象具体的写出。难巧:难于工巧。
⑦疏:疏漏,结合不好,指言不能准确表达意。
⑧咫(zhǐ):古代长度名,周制八寸,今制六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译文】
想象刚刚开始运转活动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思路、物象都纷纷呈现在眼前,要在没有形成的文思中孕育内容,要在没有定型的文思中雕刻形象。登上高山,情思中就充溢着山间的景色;看到大海,情意就出现了海涛汹涌澎湃的风光。想象的才能,好像飞鸟同风云一起并驾齐驱而无法计量。刚刚拿起笔的时候,比起在行文之前要气势充足倍增;可是等到写成篇章后,开始想的东西已经打了一半折扣。为什么会这样呢?想象凭空而起,容易想得奇特,而语言文字却比较实在,所以很难巧妙地表现作者的想象。所以文章的内容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言辞三者结合得很紧密,那文章就贴切而天衣无缝,反之,疏漏就会相差千里。有的道理就在心里却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搜求;有的意思就在眼前,却像远隔着高山大河。所以要秉持虚空宁静心思、加强修养的方法,不在于冥思苦想,要体悟外物的美好,不必去劳心累情。

【原文】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①,文之制体,大小殊功。相如含笔而腐毫②,扬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③,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④,左思练都以一纪⑤。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淮南崇朝而赋骚⑥,枚皋应诏而成赋,子建援牍如口诵⑦,仲宣举笔似宿构,阮瑀据案而制书⑧,祢衡当食而草奏⑨。虽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注释】
①异分:不同。
②相如含笔而腐毫: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相传他文思不敏捷。含笔,笔浸在墨汁中。毫,毛,指毛笔。腐毫,即毛笔都腐烂了。
③桓谭疾感于苦思:桓谭,东汉政治家、哲学家。他在《新论·祛蔽篇》中说自己年少时羡慕扬雄文章写得好,因苦思太甚而发病。
④张衡研京以十年: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学习班固的《两都赋》作《二京赋》(《西京赋》《东京赋》),共花了十年时间。
⑤左思练都以一纪:左思,西晋著名文人。《文选》卷四《三都赋序》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说,左思《三都赋》的构思写作花了十余年时间。一纪,十二年。
⑥淮南:淮南王刘安。崇朝:终朝,指一个早晨。崇,终。
⑦子建:曹植的字。援:握。牍:简牍,指纸。这句说,曹植拿着木片写文章好像把背诵过的文章抄写下来一样。
⑧案:应作“鞍”。据案:伏在马鞍上。制书:写文章。
⑨祢衡当食而草奏:当食,指吃饭时。草奏,写出文章。《后汉书·祢衡传》中说,荆州牧刘表一次在和诸文人共同草拟奏书,这时祢衡外出而归见奏书写得不好,很快另写好一篇。又黄射大宴宾客,有人献来鹦鹉,黄射请他赋鹦鹉,他席前很快写好《鹦鹉赋》。

【译文】
每个人的才能禀赋不同,则文思就存在迟缓与迅速的差异;文章的体制多种多样,则规模有大有小,功力各异。司马相如笔浸在墨汁里把毫毛都泡烂了文章才写出来,扬雄写文章用力过度,刚停下笔就睡着做了噩梦;桓谭常常因为苦苦思索,以致感疾生病;王充著作由于思虑过度,耗尽了自己的气力精神;张衡用了十年时间精研写作《二京赋》;左思花了十二年光阴创作锤炼《三都赋》。上述名家,虽写的是长篇巨作,但是也说明了其文思的迟缓。淮南王刘安接受汉文帝的诏令一个早晨就写完了《离骚赋》,枚皋总能很快地完成汉武帝的诏令写成赋作;曹植铺开纸做文章就像背诵文章;王粲举笔便成好似写预先写好的文章;阮瑀凭据着马鞍也能很快写好书信;祢衡在宴席上便起草奏书。上述的作家虽说写的都是短篇,但是也说明了他们文思的敏捷。

【原文】
若夫骏发之士,心总要术,敏在虑前,应机立断;覃思①之人,情饶歧路,鉴②在疑后,研虑方定:机敏故造次而成功,虑疑故愈久而致绩。难易虽殊,并资博练③。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④,辞溺者伤乱⑤。然则博见为馈⑥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⑦,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

【注释】
①覃(tán)思:深思。指文思迟缓的人写作时因构思深想而用很长的时间。
②鉴:察看、鉴别。
③资:依靠。博练:广泛学习训练。博,博学;练,才干。
④郁:郁积,思路郁积不开展。贫:贫乏,没东西可写。
⑤溺:陷。辞溺:指陷在辞藻中。乱:杂乱。
⑥博见:广博的吸取知识。馈:进食,引申为补救。
⑦贯一:贯通统一,指围绕着一个中心或重点。拯:救。

【译文】
至于文思敏捷的人,心里总览着创作的方法要点,感觉敏速是在事前有过深思熟虑,所以能够当机立断。文思迟缓的人,思绪纷乱时徘徊不定,想要鉴明事理,所以要经过研究考虑才能作出决定:文思敏捷,所以文章能在仓促中写成功;疑虑多,所以文章要很久才能写成。快和慢、难和易似乎各有不同,但都靠学习广博和技巧熟练。如果学识浅薄而只是慢慢写,才学粗疏却只要写得快,像这样写出好的文章,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创作时酝酿文思,必然有两个困难:文思抑郁阻塞的人苦于想象的贫乏,文辞泛滥的人苦于文理紊乱,那么,可见广博见闻就成为补救想象贫乏的粮食,贯通统一就成为拯救文理紊乱的药方,能够做到既广闻博见又中心一贯,对创作构思的能力也大有帮助啊!

【原文】
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①,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②,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③,焕然乃珍。至于思表纤旨④,文外曲⑤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⑥,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⑦,其微矣乎!

【注释】
①体变:指体裁。体,体性,风格。迁贸:迁移,变化。贸,移。应该写成短篇的,硬要拉成长篇。此句与上句都指创作中由于未遵循创作的原则所出现的问题。
②庸事:平凡的事。庸,平庸。萌:萌芽。这句是说平庸的事例有时也在新奇的内容中出现。
③杼轴:旧式织机上的两个管经纬线的装置。献功:指麻经过杼轴的加工。这里以织造加工来比喻运用想象进行文学的创作构思。
④表:外。纤:细微。
⑤曲:隐曲、曲折。指文辞以外还没有写到的情致。
⑥变:文体的风格变化。通:通晓、通达。数:方法,规律。
⑦轮扁不能语斤:轮扁,古代传说中制车轮的能工巧匠。斤,斧。此句指轮扁不能说出自己熟练的技术。与上句同来指文章的妙处也是微妙而不能说清的。

【译文】
如果作品的情思是非诡奇混杂,体制不当而变化多端,拙劣的文辞或许包含精巧的义理,平庸的事物中或许透露出新颖的意思。我们看看布之出于麻吧,原料的麻虽然质地并不比布贵重,但经过织布机的加工,布便会焕发出光彩而成为珍贵之物。至于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这些都是语言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达到最精通的境界才能阐明它的奥妙,掌握它的微妙变化之后才能精通它的规律,这好比厨师伊挚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巧匠轮扁不能说出运用斧头的规律一样,真是微妙啊!

【原文】
赞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①。刻镂声律,萌芽比兴②。结虑司契,垂帷制胜③。

【注释】
①心:感情。理:作品内容。应:反应。
②比兴:《诗经》的赋、比、兴写作手法。
③垂帷:垂下帷帐。这句是说,运筹于帐幕中就能克敌制胜,借军事术语来比喻只要能巧妙运用神思,创作定能成功。

【译文】
总结:
神奇的想象靠物象来贯通,
思想感情变化所育孕的。
外物以它的形貌来打动作家,
作家的心用情理作为反应。
雕刻描绘各种事物形象,
萌芽于那《诗经》的比和兴。
运用思虑来构成文章,
垂下帷幕发愤构思才能取胜。

【评析】
从《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而《神思》为创作论的总纲。
《神思》中的“神思”,即想象,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代所说的形象思维相似。本篇讲如何运用神思来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即以想象为特征的艺术构思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阐述艺术构思的特点和作用。为了更好的构思,就需要作家积极地去积累知识,辨明事理,运用好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养。二、通过列举过去的作家,阐述了艺术构思的不同类型。强调在构思中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三、提出艺术加工的必要性,以及艺术构思复杂不易说清楚。

《神思》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艺术构思的一篇重要文献。刘勰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艺术构思活动,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论的体系,发表很多创见:初步总结了“神思”的形象性特点;认为“神思”在文学创作中有“杼轴献功,焕然乃珍”的作用;运用“神思”进行文学创作的特点是“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等。
文心雕龙第二十七篇《体性》
题解: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风格即人”,它是作者个性的艺术表现。本篇能结合“体”、“性”两个方面来探讨,这是对的。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原文】
夫情动而言形①,理发而文见②;盖沿隐以至显③,因内而符外者也④。然才有庸俊⑤,气有刚柔⑥,学有浅深,习有雅郑⑦;并情性所铄⑧,陶染所凝⑨,是以笔区云谲⑩,文苑波诡者矣⑾。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⑿;风趣刚柔⒀,宁或改其气⒁;事义浅深⑸,未闻乖其学⒃;体式雅郑⒄,鲜有反其习⒅:各师成心⒆,其异如面。若总其归涂⒇,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 ,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39)。新奇者,摈古竟今(40),危侧趣诡者也(41)。轻靡者,浮文弱植(42),缥缈附俗者也(43)。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44),繁与约舛(45),壮与轻乖(46)。文辞根叶(47),苑囿其中矣(48)。

【注释】
  ①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表达。
②见(xiàn限):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③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④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⑤庸:平凡。俊:杰出。
⑥气:指作者的气质。刚柔:强弱。
⑦雅:雅乐。郑:郑声。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⑧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⑨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⑩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谲(jué决):变化。
⑾诡(guǐ轨):反常。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⑿翻:转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⒀风:指作品所起的教育作用。趣:指作品中所体现的味道。
⒁宁:难道。
⒂事义:事情和意义。《事类》篇说:“学贫者,迍邅于事义。”
⒃乖:不合。
⒄体:风格。
⒅鲜:少。
⒆“各师”二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成心:本性,指作者的才、气、学、习。《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 
⒇总:综合。涂:途径。
(21)穷:尽。
(22)典雅:指内容符合儒家学说,文辞比较庄重的。典:儒家经典。雅:正。
(23)远奥:指内容倾向道家,文辞比较玄妙的。
(24)精约:指论断精当,文辞凝炼的。
天行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25)显附:指说理清楚,文辞畅达的。
(26)繁缛(rù入):指铺叙详尽,文辞华丽的。缛:采饰繁杂。
(27)壮丽:指陈义俊伟,文辞豪迈的。
(28)新奇:指内容新奇,文辞怪异的。
(29)轻靡:指内容浅薄,文辞浮华的。靡:轻丽。
(30)熔式:取法。诰:告诫之文,如《尚书》中的《汤诰》、《康诰》之类,这里泛指儒家经典。  
(31)方轨:并驾。《史记·苏秦传》:“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
(32)馥(fù父):当作“复”。复:深奥。典:这里指法则。
(33)玄宗:指道家学说。玄:幽远。道家学说称为“玄学”,道教又称“玄教”。
(34)核:考查。
(35)切:切合。厌:满足。
(36)酿:杂。
(37)炜烨(wěiyè委夜):明亮的样子。枝派:树多枝叶,水分流派,这里指铺叙的夸张。  
(38)宏:高大。裁:判断,议论。
(39)烁(shuò朔):光彩。异:指不同一般。
(40)摈:排斥。
(41)危侧:险僻。
(42)植:借为“志”。《楚辞·招魂》:“弱颜固植。”王逸注:“植,志也。”
(43)缥缈(piāomiǎo飘秒):即飘渺,恍惚不定之意,这里指内容的不切实。
(44)殊:不同。
(45)舛(chuǎn喘),违背,不合。
(46)乖:违背。
(47)根叶:这里指作品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各个方面。
(48)苑囿(yòu右):园林,这里作动词用。

【译文】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那么,在写作上,文辞和道理的平凡或杰出,总是同作者的才华相一致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和趣味的刚健或柔弱,难道会和作者的气质有差别?所述事情和意义的浅显或湛深,也不会和作者的学识相反;所形成的风格的雅正或邪僻,很少和作者的习惯不同。

各人按照自己本性来写作,作品的风格就像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归根到底,不外八种风格:第一种是“典雅”,第二种是“远奥”,第三种是“精约”,第四种是“显附”,第五种是“繁缛”,第六种是“壮丽”,第七种是“新奇”,第八种是“轻靡”。所谓“典雅”,就是向经书学习,与儒家走相同的路的。所谓“远奥”,就是文采比较含蓄而有法度,说理以道家学说为主的。所谓“精约”,就是字句简练,分析精细的。所谓“显附”,就是文辞质直,意义明畅,符合事物,使人满意的。所谓“繁缛”,就是比喻广博,文采丰富,善于铺陈,光华四溢的。所谓“壮丽”,就是议论高超,文采不凡的。所谓“新奇”,就是弃旧趋新,以诡奇怪异为贵的。所谓“轻靡”,就是辞藻浮华,情志无力,内容空泛,趋向庸俗的。这八种风格中,“典雅”和“新奇”相反,“远奥”和“显附”不同,“繁缛”和“精约”有异,“壮丽”和“轻靡”相别。文章的各种表现,都不出这个范围了。

【原文】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①。气以实志②,志以定言;吐纳英华③,莫非情性。是以贾生俊发④,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⑤,故理侈而辞溢⑥;子云沈寂⑦,故志隐而味深⑧;子政简易⑨,故趣昭而事博⑩;孟坚雅懿⑾,故裁密而思靡⑿;平子淹通⒀,故虑周而藻密⒁;仲宣躁锐⒂,故颖出而才果⒃;公幹气褊⒄,故言壮而情骇⒅;嗣宗俶傥⒆,故响逸而调远⒇;叔夜俊侠(21),故兴高而采烈(22);安仁轻敏(23),故锋发而韵流(24);士衡矜重(25),故情繁而辞隐(26)。触类以推,表里必符(27)。岂非自然之恒资(28),才气之大略哉?

【注释】
  ①肇(zhào照):开始。血气:指先天的气质。
②“气以实志”二句:这里借用《左传·昭公九年》中的话:“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杜注:“气和则志充;在心为志,发口为言。”
③吐纳:表达的意思。英华:精华。
④贾生:指西汉著名作家贾谊。俊发:英俊发扬,指其才性的豪迈。《才略》篇说:“贾谊才颖,陵轶飞兔(超过飞驰的良马)。”他的赋论疏奏,大胆抨击时政的很多,如《上疏陈政事》中提出:“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认为:“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即谀,皆非事实。”(《汉书·贾谊传》)  
⑤长卿:西汉著名作家司马相如的字。诞(dàn但):放诞。《世说新语·品藻》注引嵇康《高士传·司马相如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乃赋《大人》,超然莫尚。” 
⑥侈:过分,夸大。溢:满。《才略》:“相如好书,师范屈、宋,洞入夸艳,致名辞宗。”  
⑦子云:西汉著名作家扬雄的字。沈寂:性格沉静。沈:同沉。《汉书·扬雄传》:“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
⑧志隐而味深:《才略》篇说:“子云属意,辞人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⑨子政:西汉末年作家刘向的字。简易:平易近人。《汉书·刘向传》说:“向为人简易无威仪。”
⑩昭:明白。事:指作品中引用的故事。
⑾孟坚:东汉初年著名历史家、文学家班固的字。懿(yì意):温和。《后汉书·班固传》说,班固“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
⑿裁密而思靡:《后汉书·班固传论》:“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wěi伟)而不厌。”李贤注:“激,扬也;诡,毁也;抑,退也;抗,进也;《尔雅》曰:“亹亹,犹勉也。”靡:这里指细致。
⒀平子:东汉中年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字。淹通:深通。《后汉书·张衡传》说,张衡“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⒁虑周:思考全面。《神思》:“张衡研《京》以十年。”藻密:文采细密。《杂文》:“张衡《七辨》,结采绵靡。”
⒂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躁锐:急疾而锐利。《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说王粲才锐:“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⒃颖(yǐng影)出:露锋芒。果:决断,《才略》:“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⒄公幹:“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字。褊(biǎn扁):狭隘急遽。
⒅言壮而情骇:钟嵘《诗品》评刘桢的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骇:惊人。
⒆嗣宗:三国魏国著名作家阮籍的字。俶傥(tìtǎng替躺):无拘无束的样子。亦作“倜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曾说阮籍“倜傥放荡”。
⒇响逸而调远:《诗品》评阮籍的《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逸:高。
(21)叔夜:三国魏国著名作家嵇康的字。侠:豪侠。《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中说嵇康“尚奇任侠”。《晋书·嵇康传》说:“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22)兴(xìng幸):兴会,兴致。采烈:辞采犀利。
(23)安仁:西晋作家潘岳的字。轻敏:《晋书·潘岳传》:“岳性轻躁,趋世利。”《才略》:“潘岳敏给,辞自和畅。”
(24)锋发:势锐。韵流:指音节流畅。
(25)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的字。矜(jīn今):庄重。《晋书·陆机传》说陆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
(26)情繁而辞隐:《才略》篇说:“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  
(27)表:外表,这里指作品。里:内涵,这里指作者的性格。
(28)恒资:指先天的资质。

【译文】
这八种风格常常变化,其成功在于学问;但才华也是个关键,这是从先天的气质来的。培养气质以充实人的情志,情志确定文章的语言;文章能否写得精美,无不来自人的情性。因此,贾谊性格豪迈,所以文辞简洁而风格清新;司马相如性格狂放,所以说理夸张而辞藻过多;扬雄性格沉静,所以作品内容含蓄而意味深长;刘向性格坦率,所以文章中志趣明显而用事广博;班固性格雅正温和,所以论断精密而文思细致;张衡性格深沉通达,所以考虑周到而辞采细密;王粲性急才锐,所以作品锋芒显露而才识果断;刘桢性格狭隘急遽,所以文辞有力而令人惊骇;阮籍性格放逸不羁,所以作品的音调就不同凡响;嵇康性格豪爽,所以作品兴会充沛而辞采犀利;潘岳性格轻率而敏捷,所以文辞锐利而音节流畅;陆机性格庄重,所以内容繁杂而文辞隐晦。由此推论,内在的性格与表达于外的文章是一致的。这不是作者天赋资质和作品中所体现的才气的一般情况吗? 

【原文】
夫才有天资①,学慎始习;斫梓染丝②,功在初化;器成彩定③,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④;沿根讨叶⑤,思转自圆⑥。八体虽殊,会通合数⑦;得其环中⑧,则辐辏相成⑨。故宜摹体以定习⑩,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⑾,用此道也⑿。

【注释】
①天资:就是上文说的“自然之恒资”。
②斫(zhuó浊):砍。梓(zǐ子):一种可供建筑及制造器具的树木。
③彩:指彩色丝绸。
④雅制:指儒家经书。
⑤讨:寻究。
⑥圆:圆满,圆转。
⑦数:方法。
⑧环中:轴心。
⑨辐(fú扶):车轮的辐条。辏(còu凑):指辐条的聚集。
⑩摹:学习。
⑾司南:指南。
⒀道:指道路。

【译文】
作者的才华虽有一定的天赋,但学习则一开始就要慎重;好比制木器或染丝绸,要在开始时就决定功效;若等到器具制成,颜色染定,那就不易再改变了。因此,少年学习写作时,应先从雅正的作品开始;从根本来寻究枝叶,思路便易圆转。上述八种风格虽然不同,但只要能融会贯通,就可合乎法则;正如车轮有了轴心,辐条自然能聚合起来。所以应该学习正确的风格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根据自己的性格来培养写作的才华。所谓创作的指南针,就是指的这条道路。 

【原文】
赞曰:才性异区,文辞繁诡①。辞为肤根②,志实骨髓③。雅丽黼黻④,淫巧朱紫⑤。习亦凝真⑥,功沿渐靡⑦。

【注释】
①辞:王利器校作“体”,“体”指风格。
②根:范文澜注,当作“叶”。“肤”与“叶”都是指次要的事物。
③骨髓:这里指主要的事物,和《风骨》篇所说的“骨”不同。
④黼黻(fǔfú斧扶):古代礼服上绣的花纹。
⑤淫:过分。朱紫:指杂色乱正色。古代以“朱”为正色,“紫”为杂色。《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刘勰在这里即用此意。《文心雕龙》全书五次用到“朱紫”二字,《正纬》篇中的“朱紫乱矣”。“朱紫腾沸”,和这里的用意正同。
⑥真:指作者的才和气。
⑦渐(jiān尖)靡:《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赞》:“臣下渐靡使然。”王先谦补注:“王念孙曰:《枚乘传》亦云:‘渐靡使之然也。’案渐读渐渍之渐,靡与摩同。《学记》:‘相观而善谓之摩。’郑注:‘摩,相切磋也。’《荀子·性恶》篇:‘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靡即摩字。《庄子·马蹄》篇:‘马喜,则交颈相靡。’李颐曰:‘靡,摩也。’靡字古读若摩,故与摩通。说见《唐韵正》。渐靡即渐摩,《董仲舒传》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是也。”

【译文】
  总之,由于作者的才华和性格有区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多种多样。但文辞只是次要的枝叶,而作者的情志才是主要的骨干。正如古代礼服上的花纹是华丽而雅正的,过分追求奇巧就会使杂色搅乱正色。在写作上,作者的才华和气质可以陶冶而成,不过需要长期地观摩浸染才见功效。
文心雕龙第二十八篇《风骨》
 
题解:
《风骨》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八篇,论述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说明风骨的必要性。所谓“辞之待骨”,就是指文辞的运用必须有骨力;“情之含风”,则指思想感情的表达,要有教育作用。总的要求是:“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即文辞方面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有力。其次说明没有风骨的作品的弊病。最后举潘勖和司马相如的文章为例,分别说明辞句和内容的感人力量。
 
第二部分首论文气,从曹丕、刘桢等人的论述,说明“气”的重要。这个“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之中而形成的文章特色,因此,和本篇所讲的“风”有着密切联系。次论风骨和文采的关系,认为风骨和文采兼备,才是理想的完美作品。

  第三部分讲怎样创造风骨。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立新意奇辞,才能使作品“风清骨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量。只强调向书本学习而忽视现实生活的重要作用,这是刘勰论风骨的局限。

风骨和风格有一定联系,却又有显著的区别。正如本篇的“赞”中所说:“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作为情与辞的最高要求的风骨,和作者的情志、个性是有其必然联系的,但风骨并不等于风格。因为风格指不同作家的个性在作品中形成的不同特色,风骨则是对一切作家作品的总的要求。

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于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的,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影响。
 
【原文】
诗总六义,风冠其首①,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②。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③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④。结言端直⑤,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⑥,则文风清焉。若丰藻克赡⑦,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⑧,负声无力。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注释】
①风冠其首:“六义”的次序按照《毛诗序》是风、赋、比、兴、雅、颂,风居首位。
②志:情志和气势。气:个性、气质。符契:信约,指作品和志气一致。符,古代的凭信之物。契,约券。
③沉吟:低声吟咏。
④形:指人的形体。气,气血之气。这句比喻风对文情即文章内容的重要。
⑤端直:端正有力。
⑥骏爽:明快爽朗。
⑦丰藻:辞藻丰富。赡:富足。
⑧鲜:明。

【译文】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种体裁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排在第一位。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是感化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体现。所以,深感动人的叙述情怀,必须从有感化力量的风力开始;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所以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竖起骨架一样;表达感情的需要含有风力,犹如人的形体要包含有生气一样。措辞端庄正直,正确有力,是文章的骨力形成的缘故;表现思想感情明快爽朗,有力感人,是文风清新的缘故。如果文辞藻艳丰富,而风骨不能飞动,那振振的辞采是暗淡而不鲜明的,也不会有声韵之美。所以运思谋篇,务必充分保持充沛的生气,刚健的文辞切实地表达思想感情,文章才有新的光辉。“风”、“骨”对文章的作用,好比健飞的飞鸟使用有力的双翼一样。

【原文】
故练于骨者,析①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②,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③,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④乏气,则无风之验也。昔潘勖锡魏⑤,思摹经典⑥,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⑦;相如赋仙,气号凌云⑧,蔚⑨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能鉴斯要,可以定文,兹术或违,无务繁采。

【注释】
①析:考究、分析。
②结响凝:使声调有力。凝,是声调有力。滞:死板、呆滞。此句重在练风,凝指抒情确切,不滞指抒情生动。
③统:体统,条理。
④索莫:作“牵课”,即勉强。
⑤潘勖:东汉末期作家。锡魏:指潘勖的《策魏公九锡文》。魏公,指曹操。九锡:天子赐给功臣的车马等九大礼品,是最高的赏赐。
⑥思摹经典:潘勖《策魏公九锡文》是仿效《尚书》的笔法写成的。
⑦髓:当作“靛”。骨髓:髓,指骨力。峻:高大,挺拔有力。
⑧气号凌云:《汉书·司马相如传》说汉武帝看了《大人赋》之后感到飘飘有凌云气游天地之间的感觉。凌,升、高出。凌云,在云上,驾云。
⑨蔚:盛。

【译文】
所以熟练把握文章骨力的人,辨析文辞一定精当;能够神通文风的人,表述情志一定明显。字锤炼得准确而难于更换,声调韵味凝聚有定却不黏滞,这就是文章有风骨的力量。如果文章命意贫乏,辞藻臃肿,非常繁杂而没有条理,那就是文章缺乏骨力的凭证。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勉强创作而缺乏生气,那就是文章没有风力的证明。从前潘勖作《策魏公九锡文》,构词模拟经典文诰,在他的这篇文章面前,众多才人都为之搁笔而不敢再写,就是因为他的文章骨力峻峭挺拔。司马相如写的《大人赋》,称为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富有文才而成为辞赋的典范,就是因为它感染人的风力强劲。如果能够借鉴这些要点,就可以写出好的文章;如果违背这一原则,一味追求繁缛的文采,那将毫无益处。

【原文】
故魏文称“文以气①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②而致。”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论徐幹③,则云“时有齐气”;论刘桢④,则云“有逸气”⑤。公幹亦云:“孔氏卓卓⑥,信含异气;笔墨之性⑦,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⑧备色,而翾翥⑨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⑩乏采,而翰飞戾天11,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12;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13,固14文笔之鸣凤也。

【注释】
①气:指风格。
②强:强求,勉强。
③徐幹:东汉末期作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他“时有齐气”,因为他为人恬淡优柔,性近舒缓。
④刘桢:东汉末期作家。
⑤“有逸气”:曹丕《与吴质书》中说:“公幹(刘桢的字)有逸气,但未遒耳。”逸气,超逸的气质,指高超的风格。逸,超越一般。
⑥孔氏卓卓:是刘桢评论孔融的一段话,其出处已不可考。孔氏,指孔融。卓卓,卓越,超出一般。
⑦性:特点、特性。
⑧翚:五彩的野鸡。翟:长尾的野鸡。
⑨翾翥:小飞。翥,飞举。
⑩鹰隼:都是凶猛善飞的禽鸟。鹰,老鹰。隼,又名鹘鸟。
11翰:高。戾:到。
12鸷:凶猛的禽鸟。翰林:翰墨之林,即文艺的园地。
13藻耀:辞藻光彩闪耀,指有文采。高翔:高飞,指有风骨。此句指风骨和辞采相统一。
14固:乃。
【译文】
所以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以风格为主宰,风格的或清或浊由于气质禀赋,不是勉强所能达到的。”所以他评论孔融,就说他“风格气质都很高妙”;评论徐幹,就说他“时常有齐园地方人舒缓的风格气质”;评论刘桢,就说他“有超逸的气质风格”。刘桢也说:“孔融很是杰出,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风格,他的文章妙处,几乎不可赶上。”这些评论,都是重视文章作者的气质禀赋的意思。野鸡具备了各种羽毛,却只能小飞百步那么远,那是因为它们的肌肉太丰满而力量不够。鹰隼没有华美的羽毛却能高飞到云天之际,那是因为它们的骨力强劲而气势猛厉。文章才力,也和这相仿。假如只有风骨而缺乏文采,那就像文艺园林中鹰隼之类凶猛的鸷鸟;只有文采而缺乏风骨,那就像五彩的野鸡在文艺的园林中乱窜,只有既有藻丽耀眼的羽毛而又能翱翔上天的,才算得上是文章中的凤凰。

【原文】
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①,洞晓情变,曲昭②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③。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④,而跨略旧规⑤,驰骛⑥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⑦。《周书》云:“辞尚体要,弗惟好异⑧。”盖防文滥也。然文术多门,各适所好,明者弗授⑨,学者弗师;于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能研诸虑⑩,何远之有哉!

【注释】
①翔集:指取法经史诸子使文字写得极为生动,像鸟飞翔一般。术:道路,方法。
②曲昭:详悉明白。
③黩:亵狎,不严肃,有浮滑意。
④练:熟练。
⑤跨:超越。略:省略。
⑥骛:追求。
⑦纰(pī)缪:谬误。纰,丝缕、布帛等破坏散开。成经:成为经常,经常这样,不是偶然这样。
⑧体:体现,体察。要:要点。惟:独。
⑨明者弗授:明者,指深明创作方法的人,即《神思》所说“不能言鼎”的伊挚和“不能语斤”的轮扁一类人。
⑩诸虑:指上述所讨论的诸方面的问题。

【译文】
至于依照经书的规范来熔铸提炼创作,吸取诸子史传创作的方法,洞彻通晓感情的变化,详尽明白文章的体制,然后才能像草木百果萌芽新生一样,创造新颖的文意,修饰不平常的文辞。明白了各种体制,那么才能做到文意虽新颖而不用不恰当的文体;通晓写作上的变化,那么才能做到文辞虽奇巧但并不违反严正的修辞手法。倘若骨力和文采还没有圆熟,有关驾驭风力言辞的方法还没有提炼,却要超越旧有的规范,好高骛远去追逐新的创作,虽然能够获得奇巧的文意,然而遭到失败的也很多,难道徒然用了一些奇特的字句,就能把错误看成正常吗?《尚书·毕命》里说:“言辞重在体察要领,不只是爱好奇异。”就是为了防止文风的伪滥。然而写作方法多种多样,各人都应当有自己所爱好的方法,所以会写作的人不必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人,善学的人也不用去请教。于是,有的人习染华艳的习气,跟随侈靡的文风跑,流连在侈靡的文风中不知道回头。倘若能够确立正确的体式,使文辞鲜明而又刚健,那么可望风力清新爽朗,骨力高超峻拔,使整篇文章具有光彩。只要能很好地研究上述各种问题,那么达到那种境界又怎么会远呢?

【原文】
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①。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②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③。

【注释】
①体:风格。并:合、共,统一。
②蔚:盛,指文采而言。
③符采:玉的横纹。炳(bǐng):即彪炳,光彩照耀。

【译文】
总结:
情思与气质相同偕,
文辞和风格相齐并。
文章要写得鲜明强劲,
才有如珪璋宝玉受到珍重。
增强文章强盛有力之风,
加强语言文辞严密拔挺之骨。
作家锋颖的文才高峻卓立,
文章闪烁的华彩显耀。
 
【评析】
《风骨》的“风骨”一词,原是用于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的词语,指人物的风神骨相。后来又用以绘画,刘勰借用这一用语来论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其中“风”是对作品内容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作品语言文辞方面的美学要求。“风骨”即要求内容富有感染作用和语言刚健挺拔。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风”、“骨”的必要性,以及和作品的关系。总的要求是:文辞要准确不易,教育作用要丰富。二、讲文采和“风骨”的关系,强调作品要文采与“风骨”兼备,才是理想的作品。三、讲如何做到作品文采和“风骨”的统一。刘勰认为必须学习经书,同时也参考子书和史书,进而创作新意奇词,才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刘勰的“风骨论”是针对晋宋以来文学创作中过分追求文采而忽略思想内容的倾向提出来的,成为后代人常用的一个文学批评范畴,对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通变》
题解:

《通变》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九篇,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问题。  

 全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讲“通”和“变”的必要。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是有一定的,但“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却不断发展变化着;因此,文学创作对有定的原理要有所继承,对无定的方法要有所革新。第二部分就魏晋以前历代作家作品的发展情况,来说明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系,强调继承与革新应该并重。第三部分是紧接上面主张“宗经”的思想来论述的。刘勰举枚乘、司马相如等五家作品沿袭的情形,一以说明通变的方法,一以表示忽于“宗经”而在“夸张声貌”上“循环相因”,就出现了“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的情形。第四部分讲通变的方法和要求,提出必须结合作者自己的气质和思想感情,来继承前人和趋时变新,文学创作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这是文学艺术的一条发展规律。本篇能从“通”和“变”的辩证关系来论述继承和革新的不可偏废,这是可取的;刘勰针对当时“从质及讹”、“竞今疏古”的创作倾向,提出“还宗经诰”的主张,这在当时也是必要的。但刘勰所讲的“通”和“变”都过于狭窄:文学创作所应继承的,显然主要还不在诗、赋、书、记等文体的写作特点;而要发展革新的,也不仅仅是“文辞气力”等表现方法。他未能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中一切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思想和技巧,都有根据新的条件而加以继承和发展的必要,这就使他的通变论带有较大的片面性。

 

【原文】
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①,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②,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③;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④,足疲者辍⑤途,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⑥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晞阳⑦而异品矣。

【注释】
①数:术数,方法。无方:没有定规。
②名理:文体的名称及其写作的原则、原理。因:因袭,继承。
③资于故实:凭借前人的创作,即借鉴前人创作。资,凭借。故实,指前人的创作。
④绠:汲水的绳索。衔渴:即受渴。
⑤辍:停止。
⑥疏:生疏、疏漏。只知“通”不知“变”,或只知“变”不知“通”,都是疏漏,也是对“通变”生疏不熟,不善于“通变”。
⑦臭味:指气类相同。臭,气味。晞(xī)阳:晒太阳。晞,晒。

【译文】
文章的体裁有一定的常规,文章写作方法的变化却没有一定的标准。如何知道是这样的呢?诗、赋、书、记等所有文体,它们的名称和创作规格古今是有所继承的,这就说明体裁有一定的常规;文章的气势力量,要革新变通才能不断流传下去,这就说明写作的方法是没有一定框框的。文章名称和它们的创作规格有一定的常规,所以讲体裁一定要借鉴过去的作品;文章写作的变化革新没有一定的框框,所以讲变化一定要参考当代的新作。这样才能在没有穷尽的创作道路上奔驰,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然而汲水绳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遭受口渴,足力疲软的人往往停步在路途中,这并不是因为创作方法有限,是不善于变化革新罢了。所以论述创作的方法,作品好比草木,草木的根和干都生长在土地上,这是植物共同的性质;但是各类植物由于吸取阳光的差异,便会成长为不同的品种。

【原文】
是以九代咏歌,志合文则①。黄歌断竹,质②之至也;唐歌在昔,则广③于黄世;虞歌卿云,则文④于唐时;夏歌雕墙⑤,缛⑥于虞代;商周篇什,丽于夏年。至于序志述时,其揆⑦一也。暨楚之骚文,矩式⑧周人;汉之赋颂,影写⑨楚世;魏之策制,顾慕⑩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榷11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12,商周丽而雅,楚汉侈13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14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末气衰也15。

【注释】
①志:指“诗言志”。则:法则。
②质:朴。
③广:内容广阔。
④文:文采。
⑤夏:指夏代。雕墙:《尚书·伪五子之歌》的第二首说:“内作色荒,外禽荒,甘酒耆音,峻宇(高房)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此歌讽刺夏帝王太康荒淫好色,败坏国政。大意是说:太康在内荒淫好色,外出享乐打猎,只知喝酒听乐,住豪华的宫廷,有了这样一个人做君主,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⑥缛:文采繁盛。
⑦揆:道。
⑧矩式:以为规矩法式,即取法。
⑨影写:照着影子写,指模仿。
⑩顾慕:追慕。
11榷:扬攉,大略。
12辨:明晰,清楚。
13侈:浮夸。
14宋:指南朝刘宋朝代。讹:怪诞,指伪体,和正确的体裁相反,指写的怪诞说的。
15风末:冲风之末。冲风,强烈的风。末,末尾、残余。

【译文】
因此“九个时代”咏唱的诗歌,在情志上都合乎创作发展的法则。黄帝时代的《断竹歌》,算是质朴到极点了;唐尧时代的《在昔歌》,就比黄帝时代的歌谣要丰富些;虞舜时代的《卿云歌》,就比唐尧时代的歌谣富于文采些;夏代的《雕墙歌》,比虞舜时代的歌更富辞采;商、周时代的诗歌,比夏代的歌谣更华丽。至于在表达思想感情、叙述时事方面,它们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到了战国末期,楚国的骚体诗,效法周代的一些诗歌;汉代的赋颂,是模仿楚国的作品;魏代作品,追随汉代的文风;晋代篇章的写作,是仰慕魏时的文采。约略说来,黄帝唐尧时代的作品淳厚而质朴,虞舜夏代的作品质朴而明晰,商周时代的作品华丽而典雅,楚汉时代的作品夸张而艳丽,魏晋时代的作品浅薄而绮丽,刘宋初期的作品讹诞而新奇。从质朴到讹诞,时代越近滋味越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都竞相模仿近代的新奇而忽略借鉴古代的作品,这是造成文风暗淡文气衰弱的原因。

【原文】
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①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②阅,然近附而远疏矣。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③,虽逾本色,不能复化。桓君山④云:“予见新进丽文,美而无采⑤;及见刘扬⑥言辞,常辄有得。”此其验也。故练青濯绛,必归蓝茜;矫讹翻浅⑦,还宗经诰。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⑧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注释】
①略:忽略、忽视。
②备:完备、全面。
③“青生于蓝”二句:刘勰的意思是从蓝草里可以提炼出青色染料,而青色染料却不能再有什么变化,用来比喻读华丽的文章没有什么收获。蓝,草本植物,从它叶中提取的靛青可做染料。绛,赤色、大红色。茜,茜草,根可做染料。
④桓君山:桓谭字君山,东汉初作家。这里的话是他《新论》的佚文。
⑤采:采取、收获。
⑥刘:指刘向,西汉末期的学者。扬:指扬雄,西汉末期的作家。
⑦矫:纠正。翻:改变、翻转。
⑧櫽括:矫正曲木的工具,这里指纠正偏向。

【译文】
现今一些有才华的士人,都专心学习写作,可是他们大多忽略汉代的篇章,却去模仿刘宋时代的文章,虽是古今作品都看,但却模仿近代肤浅诡异的作品而疏远古代华丽典雅的作品。其实青色是用蓝靛染出来的,赤色是用茜草染出来的,这两种颜色虽然都超过了蓝靛和茜草本来的颜色,但不能再有什么变化了。桓谭说:“我看到新近作家华丽的作品,文辞虽然漂亮,但却没有什么可取的;等到看了刘向和扬雄的作品,就往往有所收获。”这就是上述论点的证明。所以煮青和染绛,一定要用蓝靛和茜草,要矫正伪体改变讹滥浮浅的文风,还是要尊崇经书。这样在质朴与文采之间斟酌取舍,在典雅与通俗之际安排妥帖,就可以和他讲继承和革新了。

【原文】
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①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枚乘七发②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③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④,日出东沼⑤,月生西陂⑥。”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⑦出东,月生西陂”。扬雄羽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⑧。”张衡西京⑨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濛汜。”此并广寓极状⑩,而五家如一。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11,通变之数也。

【注释】
①厥:其。
②枚乘七发:枚乘,西汉初期作家,作有《七发》。
③相如上林: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作品《上林赋》。
④涯:边际。
⑤沼:水池。
⑥月生西陂:当作“入乎西陂”。陂,山坡。
⑦大明:指太阳。
⑧沓:合。
⑨张衡西京:张衡的《西京赋》。
⑩寓:托喻。状:描绘。
11参伍:错综。因革:继承革新。

【译文】
对声音形貌的夸张描写,在汉代初期的辞赋里已经达到极点了。从此以后,便循环往复相互因袭,纵然有人想要跳出旧套,却终于落在套子里。枚乘的《七发》说:“远望啊东海,广阔无边啊相连的是苍天。”司马相如的《上林赋》说:“望起来望不到头尾,细察没有边涯,太阳从东边的池子里出来,落到西边池塘下。”马融的《广成颂》说:“太阳从东方出来,月亮从西边的山坡上升起。”扬雄的《羽猎赋》说:“太阳月亮在这里升起来降下,天地之际真是杳冥旷远。”张衡的《西京赋》说:“太阳月亮总是从里面进进出出,就像从扶桑出来又从濛汜进去一样。”这些极其夸张的描写,五家好像一样。类乎这样,没有不是互相因袭的。

【原文】
是以规略文统,宜宏大体①。先博览以精阅,总纲纪而摄契;然后拓衢路②,置关键,长辔③远驭,从容按节④,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采如宛虹之奋鬐⑤,光若长离⑥之振翼,乃颖脱⑦之文矣。若乃龌龊于偏解,矜激乎一致⑧,此庭间之回骤,岂万里之逸⑨步哉!

【注释】
①大体:这里指主体,基本原则。
②衢(qú)路:四通八达的大路。
③辔:马缰绳。
④节:节度,节奏。
⑤宛虹:弯曲的长虹。宛,弯曲。奋鬐:虹背。
⑥长离:朱鸟星,南方七个星宿的总称。
⑦颖脱:锥子尖从袋子里脱露出来,露头角的意思。
⑧矜激:矜恃偏激。矜,夸耀。一致:一得之见。致,至。
⑨逸:快。

【译文】
必须错综交织,有继承有革新,才是“通变”的规则和方法。因此规划文章的总纲,应该着重大的方面。首先博览群书并且精研细阅,抓住它们的纲领加以吸收。然后开拓创作的道路,掌握关键,这才能操纵长长的缰绳驾驭着骏马向远方驰骋,态度从容地按着节拍前进,凭靠真情实感来求变通,依负气质来适应变革,使绚丽的文采像弯曲的长虹弓起脊背,使耀眼的光芒似南方的朱鸟星振动着翅膀,那才是卓越的作品。倘若局限于片面的理解,矜恃偏激地夸耀自己的一得之见,这好比在庭院中回绕圈子跑马,哪里是在万里长途上驰骋啊!

【原文】
赞曰:文律运周,日新其①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②。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注释】
①其:将。
②怯:懦弱。

【译文】
总结:
写作的法则运转不停,
日日都有新的文学成就。
适应变化创新才能持久,
善于继承规律创作才不贫乏。
适应时代要求必须果断,
抓住时机不要胆怯。
面向当今努力创新动人的作品,
参考古代确定创作的法则。

【评析】
《通变》的“通”,即“会通”,即继承;“变”即“适变”,即革新。本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的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文学继承和革新的必要。刘勰认为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原理是一定的,而表现方法却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文学创作对于有定的原理加以继承,对于无定的方法加以革新。二、讲“九代”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情况,来说明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关系,强调二者应该并重。三、讲文学创作中怎样正确地继承革新。
《通变》从“通”和“变”的辩证关系来论述文学的继承与革新不可偏废,这是正确的。针对当时的创作倾向,提出了矫正时弊的主张。刘勰在探讨文学的发展时,发现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即由质到文的必然性。因此他主张要克服形式主义倾向,不能用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不许文学发展的方法,而只能顺其规律加以引导。其基本办法就是讲“通变”。
文心雕龙第三十篇《定势
 题解:

《定势》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篇,主要论述由不同文体所决定的体势问题。对“势”字的理解,尚存一定分歧,本书引论已经讲到一些。詹锳《〈文心雕龙〉的定势论》一文,对此有新的深入研究,认为刘勰的定势论,“势”字源于《孙子兵法》中讲的“势”,并据以提出:“《定势》的‘势’,原意是灵活机动而自然的趋势。”(见《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这是研究“定势论”的新成果。本篇所讲的“势”,正如詹文所说“‘势’是由‘体’来决定的”,这是理解“势”字具体命意的关键。刘勰自己既说“即体成势”、“循体而成势”,又称这种“势”为“体势”,可见他所说的“势”,是由不同文体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点已较为明确,所以本篇译文即取刘勰自己的说法——“体势”。
本篇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体势的形成原理。以箭矢直行,涧水曲流,圆者易动,方者易安为喻,来说明体势形成的道理,关键就在事物本身,它的特点决定着与之相应的“势”。第二部分论文体和体势的关系。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同的体势;作者应“并总群势”,也可适当配合,但必须在一篇作品中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而不能违背“总一之势”。第三部分引证前人有关议论,进一步说明文章体势的多样化。第四部分抨击当时文坛上的错误倾向,提出“执正以驭奇”的要求。
文章的体势,和风格、文气都有一定的关系,而又有所区别。刘勰认为风格是由作者的才、气、学、习等因素构成的,和作者的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文气主要是作者的气质在作品中的体现,所以同一“气”字,常兼指人与文两个方面。体势则主要决定于文体,因而偏重于表现形式。
【原文】
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①,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②也。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如机③发矢直,涧曲湍回,自然之趣④也。圆者规体⑤,其势也自转;方者矩⑥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是以模经为式者⑦,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⑧,必归艳逸⑨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⑩;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11: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注释】
①殊术:不同的方法方式。
②势:体势,指文体的特点构成的自然趋势、势态。
③机:弩,古代一种弩箭,用机械力量来射箭的弓。
④趣:同“趋”。
⑤规体:圆形。规,圆规,指圆形。
⑥矩:矩尺,画方形的工具,指方形。
⑦模:仿效。式:榜样。
⑧骚:《离骚》,指楚辞。命篇:作文。
⑨逸:高超,卓绝。
⑩类:大都。酝藉:指有涵养。
11率:大都。乖:违反、不合。缛:文采繁富。
【译文】
由于作者的思想情趣各个不同,因而创作手法也各有变化,但没有不是依照情思来确定文章的体裁,就着体裁来形成一种文势。这种文势,是乘着便利而自然形成的。如机弩一发射,矢箭就端直地疾飞出去了。山涧曲折,溪流因而湍激回旋,都是一种自然的趋势。圆的体积合乎圆规,它的体势自然转动;方的体积合乎矩形,它的体势就自然安定:文章的体裁及其风格,就是这样罢了。所以凡是模仿经典来写作的,自然具有典雅的好处;效法《离骚》命意创作的篇章,必然归进华丽卓越之类;文意浅显切实的,大都不够含蓄;用词明白简练的,大都和丰富多彩不符合。这些都好比激湍的水流中不会有微波,枯槁的树木下没有密密浓荫一样,都是自然的趋势。
【原文】
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色糅①而犬马殊形,情交而雅俗异势,熔范②所拟,各有司匠,虽无严郛③,难得逾越。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⑤。若爱典而恶华,则兼通之理偏,似夏人争弓矢,执一不可以独射也⑥;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楚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
【注释】
①色糅:色彩杂糅,指调配色彩。糅,糅合、调配。
②熔范:熔铸金属的模型,指写作的范本。
③郛(fú):划界的城墙,指界限。
④奇正:原是军事用语,见于《孙子·势篇》,刘勰将其引入文论,奇指新奇,正指雅正。
⑤“刚柔”二句:《周易·系辞下》:“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刚柔:指作品的刚强或婉柔的基本特性。
⑥“似夏人争弓矢”二句:夏代有个人夸自己的弓说:“我的弓好,没有谁的箭能够配得上。”另一人夸自己的箭好说:“我的箭好,没有谁的弓能配得上。”羿听到后说:“没有弓,怎能射箭?没有箭,怎能射中靶子?”
【译文】
因此绘画要讲究色彩,写作文章要尽力表现思想感情。调配颜色,画的狗和马的形状才有区别,思想感情有了交错融合,使文章的雅与俗具有不同的体势。作者所拟定学习的范文,都各有各的师承;虽然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却是很难越过。然而精于作文的人,都善于综合各种文章体势。新奇和雅正的体势虽然相反,却能融会贯通,刚健和婉柔的体势虽然不同,却能跟着时机加以适用。倘若只是爱好典雅的体势而厌恶华丽的体势,那就偏离了兼晓并通的道理;这好比夏人争弓好还是箭好,各执一端,可是光拿着其中的一样是不可能发射的。倘若典雅的体势和淫靡的体势统一在一篇作品里,那就破坏了统一的体势;这好比楚人卖矛和盾,既要夸矛好又要夸盾好,弄得两样东西都难以卖出去了。
【原文】
是以括囊杂体,功在铨①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章表奏议②,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③,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④,则楷式⑤于明断;史论序注⑥,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⑦,则体制于宏深;连珠七辞⑧,则从事于巧艳:此循⑨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虽复契会相参⑩,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11,各以本采为地矣。
【注释】
①铨(quán):衡量。
②章、表、奏、议:皆为文体名称。
③赋、颂、歌、诗:皆为文体名称。
④符:符命,歌颂帝王的文章。檄:讨伐敌人的文字。书:书信。移:责备对方的文书。
⑤楷式:楷模。
⑥史、论、序、注:皆为文体名称。
⑦箴、铭、碑、诔:皆为文体名称。
⑧连珠:用各种比喻来说明道理,各种比喻美妙得像连串的珠子。七辞:即“七体”,用七件事来说明用意。
⑨循:依照,因袭。
⑩契会:契约,时会。相参:不同体势相互参合。契,约券,指两种不同体势的参合。会,会合,指多种不同体势的会合。
11锦:彩色的丝织品。
【译文】
所以总括各种文章体势,功效在于权衡辨别加以运用,像音乐有宫商五音,色彩有朱紫五色一样,文章的声律和辞采都要随体势的变化来调配。比如:章、表、奏、议这些文体,就要以典雅作为标准;赋、颂、诗、歌这些文体,就要以清丽作为规范;符、檄、书、移这些文体,就要以明确果断作为楷模;史、论、序、注这些文体,就要以简明扼要作为榜样;箴、铭、碑、诔这些文体,就要求广大深刻;连珠、七辞这些文体,就要求做到巧妙华艳。这都是根据不同体裁构成不同文势,适应变化而收到功效。虽然原则和时机互相关联,音韵的节奏和文辞的色彩可以互相交错,然而好比五色的锦缎,还是用各自的本色作底子。
【原文】
桓谭①称,“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华而不知实核,或美众多而不见要约。”陈思亦云:“世之作者,或好烦文博采,深沉②其旨者;或好离言辨白,分毫析厘者;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刘桢③云:“文之体势,实有强弱,使其辞已尽而势有余,天下一人④耳,不可得也。”公幹⑤所谈,颇亦兼气⑥。然文之任势,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又陆云⑦自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及张公⑧论文,则欲宗其言。”夫情固先辞⑨,势实须泽,可谓先迷后能从善矣。
【注释】
①桓谭:东汉初期作家,他的话可能是《新论》的佚文。
②深沉:深隐。
③刘桢:东汉末期作家。他的话不可考。《南齐书·文学·陆厥传》说:“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
④天下一人:具体指何人不详,未必是实指,而是指这样的人很少,不可多得。
⑤公幹:刘桢的字。
⑥气:指作家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中形成的文体气势。
⑦陆云:西晋作家。引文见于《与兄平原书》。平原,陆机的字。
⑧张公:指西晋作家张华。
⑨情固先辞:即《情采》讲的“为情而造文”,《物色》讲的“辞以情发”的意思,这是刘勰的重要文学主张,贯穿全书。
【译文】
桓谭说:“作家都各有所爱好,有的爱好虚浮华丽而不懂得朴实扼要,有的爱好繁冗而不知道精要简约。”曹植也说:“世上的作者,有的爱好博采繁文,以使其命意深沉不露;或者爱好分析言辞辨明语句,剖析毫厘。各人习好的不同,因而所务求的也各有差异。”说明体势有种种分别。刘桢说:“文章的体势确实有强有弱,要是话说完了,文势还很有力,天下只一人罢了,不可得到啊!”刘桢所谈论的,也兼指文体气势。然而文章任随文势,文势有刚有柔,不必一定要豪言壮语、慷慨激昂,才算有势。还有,陆云自称:“从前谈论文章,首先重视文辞,然后才考虑文章的感情,又崇尚文章的体势,而不讲究文辞的润色。后来听了张华父子议论作文,便要尊崇他的话。”其实情感本来比文辞重要,体势确实需要润饰,陆云可说是先迷失了方向,后来能接受好的意见了。【原文】
自近代辞人,率好诡巧①,原其为体,讹势所变,厌黩旧式,故穿凿②取新;察其讹意,似难而实无他术也,反正而已。故文反正为乏,辞反正为奇③。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字而抑④下,中辞而出外,回互⑤不常,则新色耳。夫通衢夷坦⑥,而多行捷径者,趋近故也;正文明白,而常务反言者,适俗故也。然密会者以意新得巧⑦,苟异者以失体成怪。旧练⑧之才,则执正以驭奇;新学之锐,则逐奇而失正:势流不反,则文体遂弊。秉兹情术⑨,可无思耶!
【注释】
①率:大都,大抵。诡:反常。
②穿凿:牵强附会。
③奇:怪诞反常,含贬义。
④抑:压。
⑤回互:曲折,指颠倒。
⑥夷坦:平坦。夷,平。
⑦密会:深切的体会。意新:当作“新意”。
⑧旧练:熟练旧体。
⑨情术:指“定势”的原则和方法。
【译文】
自从近代以来的作者,大都爱好奇巧的文章,考查他们作品的体制,乃是从讹滥新奇这种错误趋势造成的。由于厌弃旧有的雅正文体,所以便穿凿附会追求新奇。考察他们为什么采用这种错误方法好像很难,其实并无奥妙,只是反对正常的做法罢了。所以如“正”字反写便成了“乏”字一样,文辞故意违反正常用法就成了新奇。仿效新奇的方法,必须颠倒字句,把上面的字放到下面,把中间的词放到外面,这样颠倒不正常,就算有新奇的色彩了。通衢大道非常平坦,可是很多人不走大道却去走捷路小道,那是因为贪图路近的缘故;雅正的文章很是明白,可是人们常追求反常的言辞,那是为了迎合时俗的缘故。然而,精通写作的人能够用新颖的文意写出精巧的文章,只求奇异的就会因违背文体而变成怪诞。熟悉旧体裁的能够依照正常的写法来驾驭新奇;迎合新风气的,则喜欢追逐新奇而违反正常的写作原则。如果这种追逐新奇的趋势不纠正,那文章的正常体统就败坏了。要掌握写作中的这种情况和方法,可以不经过深思吗?
【原文】
赞曰:形生势成,始末相承。湍回似规,矢激如绳①。因利骋节,情采自凝②。枉辔学步,力止襄陵③。

【注释】
①激:急。绳:直。
②凝:指结合。
③枉辔:指走冤枉路。枉,曲。襄陵:《庄子·秋水》记载,襄陵有个人去学邯郸人走路,不但没学会,连自己的步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译文】
总结:
形体产生态势便跟着形成,
文章体裁体势始终紧紧相承。
激流回旋好似圆形的规,
急飞的箭矢有如工匠的墨绳。
因势利导驰骋文坛有节有拍,
情志辞采自然很好地结凝。
不走正道乱学邯郸步法,
力气用尽只落个笑柄爬行。
【评析】
《定势》的“定”是确定、确立的意思;“势”指“文章的体势”,即文章的体裁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自然趋势。本篇主要论述了由不同文体所决定的体势问题。
全篇分三部分:一、论体势形成的原理,文学创作要“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是自然的道理,即关键在于事物本身,它的特点决定着与之相应的势。二、讲文章体势的区分虽无严格界限,但是不能混淆。指出不同的文体要求不同的体势,即使一篇中有几种势,也应该统一其基调。三、讲近代作者违反“定势”的原则及其危害,提出“执正以驭奇”的要求。
本篇提出了“因情立体,即体成势”的创作原则,阐明了“情”、“体”、“势”三者的辩证关系;讨论了“势”和风格、文气的关系与区别。

文心雕龙第二十九篇《情采》
 题解:

《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形式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来,二者实际上是一个相依相存的统一体。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必然有一定的文采,但文和采是由情和质决定的,因此,文采只能起修饰的作用,它依附于作者的情志而为情志服务。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前者是“吟咏情性,以讽其上”,因而感情真实,文辞精练。后者是无病呻吟,夸耀辞采,因此,感情虚伪而辞采浮华。刘勰在重点批判了后世重文轻质的倾向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述志为本”的文学主张。第三部分讲“采滥辞诡”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为了探索正确的创作道路,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因而应该文质并重。他也强调文必有采,但必须以“述志为本”,不能以文害质。这些意见基本上是对的。但他的所谓“情”与“采”,其内容有一定的局限,在理论上的阐述,也还是比较粗略的。

 【原文】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②,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③。虎豹无文,则鞟④同犬羊;犀兕⑤有皮,而色资丹漆⑥: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⑦,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⑧,织辞鱼网之上⑨,其为彪炳,缛采名矣。故立文之道⑩,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11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12,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

【注释】
①文章:绘画与刺绣上交错的彩色,即纹彩。这里的文章指文彩显明,不是文章作品的意思。
②性:性质,特征。沦漪:即涟漪,水的波纹。结:产生。
③文:文采。附:依附。质:质地。这三句是说,水波有待于水性,花萼全靠树林,可见文采依附着质地。
④鞟(kuò):革,去毛的皮。
⑤犀兕(sì):犀,雄犀牛。兕,雌犀牛。犀、兕的皮都很坚韧,古代用来做盔甲。
⑥资:靠。丹:红色。古代用犀兕皮做的盔甲用丹漆等漆上色彩。这二句是说犀牛皮坚韧可以制成兵甲,但需要涂上丹漆彩绘有色彩之美。
⑦若乃:至于。综述:总述,指抒写。性灵:心性和精神,指人的思想感情。
⑧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镂,雕刻。鸟迹:文字。
⑨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这里用渔网代纸。
⑩文:指广义的文,即《原道》中“文之为德”的“文”,包括颜色、声音、情理,即形文、声文、情文。立文:指写作。
11五音:宫、商、角、徵、羽。用于写作则为语言文辞的声律。
12比:并列,调和。韶夏:古代的音乐。韶,舜时的音乐。夏,禹时的音乐。这里泛指美好的音乐。

【译文】
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它们之所以光彩焕发,就是因为它们的文采丰富、光明显著啊!所以构成文采的方法,共有三种:一是形象的文采,这就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构成;二是声音的文采,这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构成;三是情感的文采,这就是喜、怒、哀、乐、怨五性构成。五色杂糅在一起就成为彩色的花纹,五音排列配合在一起就成为动听的音乐,五性抒发出来就成为美好的辞章。这些都是先天形成的复杂事物。

【原文】
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乎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①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②;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注释】
①孝:即《孝经》。
②文:华丽。质:质朴。性情:性气,情志。

【译文】
《孝经》留传下教训,要求居丧期间不说有文采的话;所以从这里可以知道士大夫平常说话,也不是朴质的。老子厌恶虚伪,所以说“漂亮的话不可靠”,但是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却文辞精巧,可见他也并不是厌弃文采的了。庄周说,“用巧妙的语言来细致地刻画万事万物”,这是说用辞藻来修饰。韩非说,“辩说在于艳丽”,也说的是讲究华丽和文采。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文章辞采的变化在这里达到极点了。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

【原文】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①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②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③之徒,心非郁陶,苟④驰夸饰,鬻声钓⑤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⑥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⑦,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⑧?

【注释】
①辞人:指辞赋家。
②志:记。
③诸子:指辞赋家。
④苟:勉强。
⑤钓:取。
⑥淫:过分。
⑦轩冕:坐车和戴礼帽,大官的排场。轩:官员的车,有屏帷。冕:官帽、礼帽。
⑧征:证验。

【译文】
从前诗人的诗篇是为了抒情而创作;汉代辞赋的作者写作赋颂,是为了创作而虚构感情。用什么来说明这点呢?我们知道《诗经》中国风和大雅、小雅的创作,有情志,有怨愤,于是把感情唱出来,用来讽刺上位的人,这就是为抒情而创作。可是汉代辞赋的作者,心情精神并不郁结忧闷,只是随便运用夸张的言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创作而虚构感情。所以为抒发感情而创作,语言简练,写出真实的感情;为了创作而虚构感情,文辞浮华,内容杂乱而虚夸。而后来的作者却学习讹滥的文风,忽略轻视写真实的感情,抛弃了远古时代国风、大小雅的作者的好传统,效法近代的辞赋,所以抒写真情的作品越来越少了,追求辞藻的作品越来越多。所以有的人热衷于高官厚禄,却空泛地歌咏山林水泽的田园隐居生活,有的人一心牵挂着繁忙的政务,却虚假地叙述人世之外的情趣。这些文章中真实的思想感情都不存在了,全是和内心完全相反的东西啊!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树下却形成了小路,那是因为它有香甜的果实;男子虽然种植了兰草,但并不芳香,那是因为他没有和花相应的情味。就是草木这样微小的东西,也要依靠美好真诚的感情,凭借香甜的果实,何况以抒情言志为根本的文章呢,说的话和情志相反,这样的文章难道可以相信吗?

【原文】
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经①,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②。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③”,殆谓此也。是以“衣锦褧衣④”,恶文太章⑤;贲象穷白⑥,贵乎反本。夫能设谟⑦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⑧藻,使文不灭质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⑩,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

【注释】
①经:作“理”。
②心理:指内心感情。翳:障蔽。
③言隐荣华:见《庄子·齐物论》。隐,隐蔽。荣华,草本植物的花叫荣,木本植物的花叫华,这里用来指文采。
④衣锦褧(jiǒng)衣:《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裘衣。”硕人,高大白胖的人。颀,修长的样子。褧衣,麻布衣。《硕人》诗中原意是妇女出嫁穿上麻布罩衫遮灰尘,以保护锦衣。
⑤恶文太章:恶,厌恶;章,同“彰”,明。这是刘勰对“衣锦褧衣”的解释,用来说明他的主张,已使诗的原意改变了。
⑥贲象穷白:《周易·贲卦》中的“贲”是文饰的意思,可是它的象却归于白色。穷,探究到底。白,指本色,因为丝的本色是白的。
⑦谟:当作“模”,规范,指体裁。设模:即设置标准。
⑧摛:铺陈。
⑨文:文采。质:内容。
⑩正采:正色。古代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朱:大红,属赤色。蓝:属青色。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

【译文】
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因此“穿着漂亮的锦缎衣服再罩上件麻布衫”,怕的是文采过于显耀;《贲卦·象辞》的卦象探索到本源是用白色来装饰的,这说明最可贵的在于保持原来的本色。要是能够建立规格像选择体裁那样来安顿思想,要能拟定一种基本的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这样的文章就会闪耀发光,一切妖容冶态就会被扫除。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原文】
赞曰: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①,英华乃赡。吴锦好渝②,舜英③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注释】
①心术既形:内心的情感已经通过文辞显露出来,即写出了情思,这就构成了文采。
②渝:变色。
③舜英:木槿花,朝开暮谢,有花无实,不长久。

【译文】
总结:
靠文采语言才能流传久远,
确实是啊这话就是灵验。
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
作品中的文采才会丰富新鲜。
美丽鲜艳的锦绣容易变色,
朝开暮谢的木槿空白华艳。
文辞华丽缺少内容的作品,
看起来必然令人讨厌。

【评析】
《情采》的“情”是情理,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采”是文采,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本篇主要论述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全篇分三部分:一、论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只有依附一定的内容才有意义,内容也只有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的表达。二、从“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三、讲驾驭文采的原则和方法,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和形式密切的结合,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

本篇是《文心雕龙》中很重要的一篇。它阐述的理论不仅在创作论各篇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全书中也处处有所体现。刘勰在本篇中有很多精到的见解。
文心雕龙第三十二篇《熔裁》
题解:

《熔裁》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二篇,讨论文学创作中怎样熔意裁辞。“熔裁”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剪裁”有某些近似,但有很大的区别。刘勰自己解释说:“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所以,“熔”是对作品内容的规范;“裁”是对繁文浮词的剪截。“熔裁”的工作,从“思绪初发”开始,到作品写成后的润饰修改,是贯彻在整个创作过程之中的。其主要目的,是在写成“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的作品。

全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什么叫熔裁和熔裁工作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论熔意,提出熔意的三条准则;第三部分论裁辞,要求作品做到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字句;第四部分举历史上的有关例证,以进一步说明熔意裁辞的必要。
本篇提出的“三准”,是刘勰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怎样理解“三准”,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所谓“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确有一个先后、主次的程序问题,但其主旨不是讲创作过程,而是熔意的三条准则:“设情以位体”,是要以内容能确立主干为准;“酌事以取类”,是要以取材和内容密切关联为准;“撮辞以举要”,是要以用辞能突出要点为准。刘勰所说“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正是要根据这三条准则来进行权衡。文学创作中怎样熔意,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能提出几条总的原则,这是很自然的。不仅熔意,即使论裁辞,所谓“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也是一个总的要求;如果称这一总的要求为裁辞的准则,同样是可以的。

【原文】
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①。立本有体,意或偏长;趋时无方②,辞或繁杂。蹊要所司,职③在熔裁,櫽括情理,矫揉④文采也。规范本体⑤谓之熔,剪截浮词⑥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熔则纲领昭⑦畅,譬绳墨之审分,斧斤之斫削矣⑧。骈拇枝指,由侈于性;附赘悬疣,实侈于形⑨。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

【注释】
①“刚柔”二句:刚柔,刚健柔婉,指文章的风格体势。本,根本,指文章的情感内容。变通,变化。趋时,追随时势,适应情况。
②方:定。
③职:主要。
④矫揉:把木料弯成车轮,这里指修辞剪裁。矫,使曲的变直;揉,使直的变曲。
⑤规范本体:使本体合乎规范,即使情理和刚柔、体裁相配合。本,性的刚柔;体,体裁风格。
⑥浮词:虚饰不实的文词。
⑦昭:明白。
⑧斤:斧子。斫:砍削。
⑨“骈拇枝指”四句:《庄子·骈拇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骈拇,脚的大拇指和二拇指相合连成一指。枝指,手的大拇指旁生出一指,即六指。侈,多余。

【译文】
根据情理内容来谋篇布局,文采也就在其中了。按照风格体势的刚健或柔婉来建立创作的根本要求,适应时代的演变来求变通。确立文章的内容根本有一定的主体中心,但有时文意有些偏颇片面、多余过长,文辞语言适应时代没有定规,于是文辞有时繁芜有时杂乱。关键在于做好熔意裁辞的工作。熔裁,就是纠正文章的情理内容的缺点,矫正文章的语言文采的毛病。规范好文章的本体内容叫做熔,剪截去文章的虚浮文辞叫做裁。经过精心裁剪,文辞不再拖沓冗长;经过熔模规范,全篇的纲领才明白晓畅。这好比在木材上用墨线来审查度量分辨曲直,用斧头来砍削使木料端正一样。脚的大指与二指骈生和手上的歧指,是天生的多余;身体上长了肿瘤,是形体上的多余。一篇文章中,一个意思前后重复,是意义上的多余;同一句话说了两次,是文辞上的多余。

【原文】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①,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②:履端于始,则设情③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④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⑤,献替节文⑥,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⑦圆合,条贯统序。若术不素定⑧,而委心⑨逐辞,异端丛至,骈赘必多。

【注释】
①权:秤砣。衡:秤杆。
②标:突出、标立。准:准则。
③情:情感内容。
④撮:聚集而取之。
⑤华:花朵,指文采。实:果实,指内容。
⑥献替:即“献可替否”,采用好的,去掉不好的。献,进;可,肯定的,好的;替,废;否,否定的,坏的。节:调节文字。
⑦首尾:文章的开头结尾。
⑧术:方法,路子。素:预先。
⑨委心:任心。

【译文】
在开始构思的时候,往往苦干文章辞采的繁杂,内心不能像天平那样可以准确的衡量,对一些问题的估计看法势必出现有轻有重的毛病。因此要写好文章,先要标立三个准则:第一,根据文情情理来确定体制;第二,根据内容来选取材料;第三,撮取辞语用以突出文章的要义。然后舒展文辞华彩,铺陈文章的思想内容,去芜存菁,调节文采,像好的木材,墨线以外的已经砍削去掉,所以文章能够首尾呼应,圆通相合,条理连贯,体统有序。倘若没有先确定这些准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杂乱的念头纷纷涌现,那么不合准则的异端东西,必然会丛生沓至,那文意多余的地方必然很多。

【原文】
故三准既定,次讨字句。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精论要语,极略之体;游心窜句①,极繁之体。谓繁与略,随分②所好。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③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思赡者善敷,才核④者善删。善删者字去而意⑤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⑥,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

【注释】
①游心:浮想,想象的奔驰。窜句:东游西窜的辞句,指言辞铺张。
②分:禀赋,天分,指个性。
③约:简练。
④才核:抓住要点的才能。核,要。
⑤意:作“义”。
⑥阙:缺。
【译文】
所以讲“熔”的三条准则既然确定了,其次就是斟酌字句的剪裁。句子有可以删削的字词,可见文辞的粗疏松散;文辞不能增减,才知道文辞的严密。议论精辟,语言扼要,是极其简略的风格;思想奔放,字句铺张,是极为繁富的风格。作家在创作中对繁富与简略的取舍,要适应不同的个性爱好来确定。把话加以引申开去,那两句话就可以敷展为一章;把话加以简练概括,那一章也可以删减成两句。文思丰富的人善于扩充,文才简练的人善于简化。善于删减的字虽删去而意思却保留下来,善于敷陈的用辞虽不同而用意却更明显。如果简化了意思却残缺不全,那就是短缺贫乏而并非扼要;如果文辞扩充而言语重复,那就是芜乱秽杂而并非丰富。

【原文】
昔谢艾王济,西河①文士,张俊以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②”。若二子者,可谓练熔裁而晓繁略矣。至如士衡③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龙思劣④,而雅好清省⑤。及云之论机⑥,亟恨其多,而称清新相接,不以为病,盖崇友于耳⑦。夫美锦制衣,修短有度,虽玩⑧其采,不倍领袖,巧犹难繁,况在乎拙。而文赋以为榛楛勿剪,庸音足曲⑨,其识非不鉴,乃情苦芟⑩繁也。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輥?輯?訛;万趣会文,不离辞情。若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非夫熔裁,何以行之乎!

【注释】
①西河:指黄河以西的陕西华阴、华县一带。
②益:增加。
③士衡:陆机的字。
④士龙:陆云的字。劣:相对于陆机而言的。
⑤雅:很,甚。清省:清新省略。
⑥云之论机:陆云《与兄平原书》中说:“兄文章之高远绝异,不可复称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
⑦崇:尊重。友于:本于《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代指兄弟。友,指敬爱兄弟。
⑧玩:欣赏,玩味。
⑨“文赋”二句:《文赋》,陆机作,用赋的形式论文学创作。赋中有“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之句,意为也都受到翠鸟来停的好处。指有了警句,旁边的芜杂的句子也可以不删。
⑩芟:割草,指删去不必要的文句。
輥?輯?訛资:凭借。荣卫:血脉流通。

【译文】
从前谢艾和王济,是西河地方的文士。张骏认为:谢艾的文章虽然繁富却不可删削,王济的文章虽然简略但却不可增益。像他们两位,可以说精通熔意裁辞的方法,懂得怎样该繁该简的道理。至于如陆机,虽然文才优秀,而写文章却过于繁富;陆云文思较差,平素爱好义笔清新省约。等到陆云评论陆机文章的时候,虽然屡次嫌他的文辞繁多,却又称他有清新的文辞前后衔接,所以虽繁多而不是毛病,这可能是看兄弟情分吧。像用美丽的锦缎缝制衣服,长短也要适度,纵使欣赏爱好它的色彩,也不能把衣领和衣袖的尺寸加倍。工巧的文辞尚且难于写得繁复,何况拙劣的呢?然而陆机《文赋》却认为杂乱丛生的短树可以不必修整,平庸的音调可以凑成曲调。他的见识并不是不高明,乃是因为他舍不得忍痛割爱。要知道上百骨节构成人体,都要靠血脉流通;各种各样的念头集成文章,离不开文辞和思想感情。若要使得情思周密而不繁乱,文辞运用恰当而不芜滥,不研究熔裁的方法,怎么做到呢?

【原文】
赞曰:篇章户牖,左右相瞰①。辞如川流,溢则泛滥。权衡损益②,斟酌浓淡。芟繁剪秽,弛③于负担。

【注释】
①瞰:看,望。
②损益:增删。损,减少。
③弛:解除。
【译文】
总结:
篇章好比房屋的门窗,
左右应该互相配合。
文辞犹如河川的水流,
河水满溢就会造成泛滥。
内容要仔细权衡删损增益,
文辞要用心斟酌推敲详略。
删去多余的和杂乱的部分,
才能解除文章多余的负担。

【评析】
《熔裁》的“熔”,即对作品内容的规范;“裁”,即对繁文浮词的剪裁。“熔裁”即规范文章的主题内容和裁剪文章的语言文辞。
全篇分三部分:一、讲“熔裁”的含义和在文学创作中的必要性。二、讲“熔”和“裁”的准则和方法。熔是熔意,对此提出了三条准则;裁是裁辞,要求作品中没有一个可有可无的字。三、讲前人在“熔裁”方面的正反面经验,进一步说明熔裁的必要。

刘勰针对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繁杂、主题不鲜明和文辞芜乱的情况,提出了“熔”和“裁”的办法。“熔”的主要任务是“规范本体”,即解决内容和主题的集中统一问题;“裁”的主要任务是“剪截浮词”,即解决文辞运用的繁略得当问题。二者各有侧重,但又密不可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