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之真在于入心

 江山携手 2016-07-01

 

【予东田圃·教学随笔】:教育之真在于入心

 

教育之真在于入心

 

程予东

 

“我妈又讲大道理了。”她斜过身子不耐烦地说。“你妈为你好啊,道理有错吗?”拿话回她。“没…有…错。”她故意拖长了腔调。“没错,干什么听不进去呢?”我不瞅她。“是啊,没错干啥听不进呢?”她自己也喃喃道。“对了,道理空洞,没有触动心灵的感觉。”她终于给出了结论,有小小得意,晃动着身子,如释重负般。

 

 她的话,让我想到了道理的本质:冷峻,睿智,提醒你要怎样,不要怎样,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道理多来源于经验的总结,或者是人们在自己的伤口中得到的启悟,或者从别人的成败里汲取的指点,抑或是从历史的深处提炼出的思想财富。能够听得进别人传递的道理,其实是提醒自己少走一些人生的弯道。有人不屑于告诫,你说前面有坑,需要绕道而行,而他偏偏直道而行,结果跌进了坑里。这时他从坑里仰望星空,还是不愿轻易认输。我就是想多一些疼痛的经历,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而已。从他的倔强里,仔细揣摩,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虚弱的。他心里该是这样想的,我为什么要跌落一身泥巴,弄得骨骼疼痛呢?不汲取他们的思想,道理,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早点听取了,何至于此,还搭上时间和精力,拿这些时间和精力做什么不好。

 

 疼痛裹挟而来的时候,其实就是人生体验的时候,人才会对生活看得几许清明。能最后明白道理的轻重毕竟当贺。可是这之前呢?我们让正确的道理赤裸裸的来,就这么毫无遮拦地遭遇如许尴尬。难道讲道理不行吗?不行,岂止是不行,简直糟糕得很。法国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曾这样说过:世上最没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最没有用,我们还要孜孜不倦享用不舍,怎么能不遭受抵抗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你看,道理还是要讲的。一般的道理讲给谁有效呢?当然是给那些讲道理的人。可是不要忘记还有这样一句话,秀才碰了兵,有理讲不清。这就告诉我们讲理要看对象。成长中的孩子思想是等待建设的群体,他们的想法是柔软的,又是可惧的;是敞襟儿的,又是密闭的;是吸收的,又是排斥的。面对这个等待建设的群体,教育者要达到理想的育人目的,需要换种方式,让有益的方式渗透,直抵受教育者内心深处。或者换句话说,即真教育要入心。让受教育者从内心有所觉醒,行动起来,自身发生良性变化。

 

 换怎样的方式能达到理想的育人目的呢?可以采取身教的策略,让你的行动阐释你所传递的道理。

 

 秦青在教育弟子薛谭方面就采用了身教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设若秦青对薛谭说,你的演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怎么可以自我满足了呢!学习不能浅尝辄止。道理是对的,但是这样直言不讳的生硬教育,直接使薛谭脸上挂不住,并觉得老师说的话,没有说服力。说我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结论未免武断了吧,何以见得呢?没有比较,怎么可以让人心悦诚服呢!秦青没有苦口婆心地施以言教,而是采用身教策略,他自己弹奏一曲,歌声振动林木,阻遏行云,这是多么高妙绝伦的音乐啊!在老师的弹奏里,秦青认识到自己的肤浅,故而能够自发地向老师道歉,并立誓不归。这样的教育目的是美妙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救赎迷途的灵魂,身教是表率,是榜样,对受教育者来讲是理想的教育方式。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耽溺其中;不让孩子抽烟喝酒,自己却烟熏火燎,醉如烂泥;不让孩子乱花钱,自己消费却毫无节制……

 

 除身教之外,还可以给对方一个可资参照的对象,让他在参照里自己比对,并从中做出合宜的选择。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不讳的言传。

 

 天涯论坛上的一则题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贴子,贴子中小东的故事给人看到生活的残酷现实。家境优越,父亲是副厅级干部的小东喜欢一个家境较差的女孩,但是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小东的父亲让他咨询自己的下属,下属坦言自己娶了农村女孩,对自己的事业没有任何助推力,父亲下属的话明确实在,让他狂热的想法回归现实。最后小东认可了这样的建议(这则材料绝对没有轻薄农村女孩的意图。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个客观的存在: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环境中,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顺从环境,调整内心,也是明智的)。

 

 小东的父亲避开了居高临下的指令,给他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拿性质雷同的对象来参照自己的生活,自然会屏蔽一份不谙世事的盲目。假如,小东的父亲威令他接受家人的安排,他未必会妥协。借助参照对象来渗透道理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方式,能够入心,间接亦简洁。

 

 借环境的交换也可以达到入心教育目的。《湖南卫视》热播的纪录片“变形记”就是典型的代表。生活在家境富裕的城里孩子叛逆、霸道,和父母的关系剑拔弩张,家人为了教育他们可谓煞费苦心,心力交瘁,但是结果事与愿违。而生活在农村山区的孩子基本家境贫寒却懂事贴心。城里的孩子和农村山区的孩子交换成长的环境,以七天为限。结果,那些霸道、叛逆让人抓狂的孩子在结束交换的时候,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真正让“人”发生了质的蜕变。

 

 不仅追问,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令人头疼的孩子发生本质的变化呢?环境的比对,带来的情感体验,催生了他们人性的复苏。生活在农村山区恶劣环境中的孩子父母有着天性的淳朴善良,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城里的孩子,即使家徒四壁,也会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照顾城里来的孩子。善良、无私、淳朴、厚道构成了农村山区父母的性格底色,这是远超过物质之上的道德力量。而山区学校里的孩子也都持有最本真的品格,城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情感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对自己曾有的不谙世事,悔恨交加,内心得到重新组合,最后重塑自我。

 

 此电视节目重视孩子的情感情景的体验,这是城里孩子变形成功的关键。情感体验对孩子的教育远远超越冷峻道理的直接输出。

 

 受教育者对直接讲述道理深感空洞的根源在于道理是别人的,乏缺亲近性,你直接拿来,不能唤醒他情感的参与体验。而人们内心是倾向于体验式的,尤其是情景类型的体验。身教和提供切近的参照对象以及交换成长环境都重视了情感体验,这些做法是对“道理”的加温,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受教者情绪得以拨正,理智借此攀到情绪的顶端,最后遵从理智的选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其实,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式,目的都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更好地成长。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多是选择最直接的方式,要么喋喋不休的讲理要么棍棒伺候,这种简单粗放的育人方式和自己期待的效果多是背道而驰的。悲哀的是不少教育者还意识不到自己的错处,意识不到就难以改变,等到受教育者身上出现了难以驾驭的顽劣,再痛心疾首,为时可能晚矣。育人,不易。为其不易,才要慎重起见。当你的口舌教育和棍棒伺候被忽略的时候,不妨换成这些方式:身教,同龄参照,情感体验。教育之真在于入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