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是抚松?

 变通致久 2016-07-02

 为什么是抚松

                                                                      ——中国乡村教育再造

李振村

    抚松奇迹

建县刚100年,辖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山区,30万人口,分布在莽莽苍苍的崇山峻岭中;密林里跑着野狍子,住着黑瞎子。这是抚松。

46所中心校级以上的学校,星星般散落在山川纵横的大地上,散落在林海雪原里。全县四成校长是民办教师转正,八成以上学生是山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年没有招考、引进过一个新教师,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这是抚松。

100%的学生诵读经典并能脱口而出背诵从几十篇到几百篇美文佳作,100%的班级有合唱活动,100%的学校建立了课外活动基地,100%的专任教师参与教科研,90%的校长都有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学习的经历。这是抚松。

每年都把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顶尖名师一批批请来,进校园,进课堂,与校长、老师面对面,作演讲,作策划,作指导,连续10年,从未间断。这就是抚松。先后两次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曾经数次得到包括副部长在内的教育部高层官员的高度评价。这还是抚松。

实验小学学生登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表演,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的合唱团在香港音乐大厅演出,外国语学校学生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制节目。这依然是抚松。

高考呢,高考如何?连续8年,年年有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一本上线率多年来一直在白山市遥遥领先。这依旧是抚松。

……

严苛的自然环境,简朴的办学条件,薄弱的师资队伍——跟这堪称辉煌的成绩联系在一起,有点叫人难以相信。

我们刚开始听人这样讲也不相信,难道整体衰落的中国乡村教育还有例外?我们决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2011年初春,我们一行三人从上海浦东乘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到长春,再乘5个小时的汽车,越过一座座白雪皑皑的山峦,穿过一片片高耸挺拔的白桦林,终于来到了吉林省白山市的抚松县。

刚下过一场大雪,抚松大地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

一下车,零下29度的寒气猝然袭来,整个人像挨了一棍猛击,呼吸几乎瞬间停滞。握着前来迎接的教育局长陆世德温暖的手,我们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抚松,冷得爽透了!”

第二天,裹上厚厚的棉衣,钻进车,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看。座谈、问卷、看资料、听课,采访的十八般武艺统统用上,甚至不惮用最坏的恶意逼问学生:“是不是你们老师嘱咐你们这样子表现?”学生回答:“你可以出更难的问题呀!”

30天。早上8点出发,晚上10点回来,整整30天。

走访22所学校, 访谈560人, 听课12节,阅读各种材料330多万字,我们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现实中的抚松教育,远比传说中的更加令人惊叹!

抚松教育,一个被埋没了的奇迹!

抚松教育,中国乡村教育的一个例外!

原本以为自梁漱溟后,乡村教育再无复兴之望;原本以为,在滚滚的城市化洪流里,乡村教育再无振兴的可能。谁曾想,在巍峨的长白山脚下,在广袤的抚松大地上,乡村教育之火,被重新点燃了!

我们在只有一个老师两个学生的西岗村小,看到了那么润泽生动的课堂和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在有31个学生的温泉学校,目睹了山区孩子精彩的综合素养展示;我们在有184个学生的砬子河学校,看到了那么开放、那么富有创意的茶馆式教学;我们在偏远的兴参小学,聆听了山里娃子那么高亢激昂令人热血沸腾的合唱……

抚松的学校,硬件设施很一般,但校园文化都做得精致高雅。

抚松的教室里,学生人数都不多,但孩子阳光开朗,健康活泼。

抚松的校长,学历不高,但都爱读书、爱思考。

抚松的老师很辛苦,但都在动脑子改革自己的课堂。

尤其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在中国中小学生平均近视率连年升高、据说已达到世界第一的背景下,我们在抚松的中小学,看到戴眼镜学生的比例大大低于城市学生!

这说明了什么?这个不起眼的细节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教育大秘密?

亲爱的读者,让我们一起走进长白山,走进抚松县,走进抚松教育,经历一个奇特的教育发现之旅!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20013月,吉林省抚松县举行了一个新建学校的奠基仪式,时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现任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的孙鹤娟同志即席发表了讲话,她的讲话富有思想且极具感染力,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佩不已。

参加仪式的抚松县县长转过身,向陆世德提了个问题:“在咱们县的校长里面,有几个人能跟这样的名校长对话?”陆世德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他在脑子里努力地搜索着,一无所获,于是再次老老实实地回答:“一个也没有。”

“都是校长,为什么我们的校长不能和人家对话呢?”县长的问话,深深刺痛了陆世德。

如今,十年过去了,这支校长队伍已经今非昔比,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参加什么会议,无论是评课还是研讨,抚松的校长都能侃侃而谈,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创意,令人刮目相看。这个群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整体素质,不逊于中国任何教育发达地区的校长群体。

十年磨一剑,功夫不寻常。让我们跟随着镜头的回放,再一次感受抚松校长被点燃的澎湃的激情。

[镜头一]

2010515日上午9点,从县实验小学五楼会议室里传来一阵阵争论声。几十名校长围坐在一起。只见新屯子中学校长丁肇诺话音未落,抚松八小的丛国欣嗖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争辩起来,接着几名校长相继加入论战……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场面几近失控。丛国欣显然有些激动,从兜里掏出几粒白药片放进嘴里,连水都顾不上喝就又加入了争论的行列。

这是校长双休日沙龙上,大家就“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创建之间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丛国欣有高血压,但每次交流就数他声音大。凡是参加这样的活动时,他的兜里总是揣着降压药。正是在这样民主、平等的研讨中,大家碰撞出了“有效教学三原则”“生命化课堂十条基本要求”等影响抚松教育发展的智慧火花。

校长双休日沙龙是一项旨在提升校长的价值追求、文化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活动。每月一次的校长双休日沙龙,就像一条不断向上的石级,大家每走一步,就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升华,每上一级,都是一次向教育家理想的迫近。

[镜头二]

2010927日晚630分,仲秋时节的长白山区夜幕已经降临。兴参镇小学的会议室里漆黑一片。局长陆世德在讲台上认真地作着总结,台下各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近百人,打开手机,借助微弱的荧光在笔记本上认真地记录着。

十几分钟后,蜡烛点燃了,屋里点点烛光交织在一起,在烛光下,校长们或倾耳聆听,或凝神沉思,或挥笔记录……这一场面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这是发生在2010年抚松县素质教育展示会上的一幕。上午在实验小学看完展示,大家吃了点盒饭,就马不停蹄地来到第二会场兴参小学进行观摩。展示会到很晚才结束。局长在作会议总结时,会场突然停电了,但这丝毫没影响大家的热情,于是就出现了前面的一幕。

“虽然屋里很黑,但我们的心里是明亮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位校长由衷地说。

[镜头三]

20101220日,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一位专家到抚松讲学,那天晚宴上,除了陆世德外,还有校际间学习型共同体小学一组的校长们一起参加。这些校长还沉浸在下午的研讨氛围中,宴会还没有开席,大家就被组长刘修勤的一个话题“生命化课堂,教师到底可以做哪些事”引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连专家也忍不住加入到讨论当中。结果一桌饭菜热了两次,大家才开始边吃边谈。说到兴奋处,这六名校长竟情不自禁地唱起他们的“组歌”——《祖国不会忘记》。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需要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唱到动情处,校长们泪光闪闪。

不需要你歌颂我,不渴望你报答我,

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

这歌声,唱出了抚松校长们的心声,唱出了十年成长历程。

这歌声里,有多少次挑灯夜读,有多少次风雨兼程,有多少回校园劳作,有多少场研讨争辩……

如今,凤凰涅,化蛹成蝶,他们浴火重生了。

他们来了,他们以全新的风姿,全新的素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活力,携带着春天的消息,携带着变革的种子,从长白山脚下,从林海雪原深处走来了。

一个全新的抚松教育,正呼之欲出。

 

读书派对

早就听说泉阳小学的学生读书多,到底读了多少?我们随机抽查了四、五、六三个年级的20名学生。结果是:四年级平均阅读字数达到660万字!五年级880万字!六年级更是达到了1300多万字!

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的几倍。

阅读效果如何?我们拿出孩子读过的书的目录,随意就其中某本书向孩子提问题,没想到,孩子连书中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令人惊讶。

怎么做到的?

校长王延胜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他们把读书变成了一场派对。

他们为保证孩子读得有兴趣,有收获,开设了四种课型。

阅读指导课,主要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在这种课上,老师会引导孩子怎样使用工具书,学做简单的读书笔记、读书卡片。读物推荐课,是为了让孩子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好书。老师会介绍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让学生选择喜欢阅读的书。

阅读欣赏课,是引导学生欣赏书中的精彩部分,可以通过配乐朗诵、角色表演等各种方式,帮助学生进行鉴赏。读书汇报课,是师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展开交流、探讨。可以请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可以对书中提到的论点开展辩论,可以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对书中的人物及写法进行评点,还可以把看过的内容自编成小品、课本剧等形式进行表演……

有了四种课型还不够,他们还开展了“七色晋级”活动。

“七色晋级”的方法是:

级别分为赤、橙、黄、绿、青、蓝、紫,共七级,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即可参加阅读晋级。考级前上交课外阅读手册,由班主任审核课外阅读量、读书摘录卡,达到要求的就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晋级考试。

如果阅读量达到了高一级的要求,可申请越级考试,不必参加低一级的考试。

书目以学校推荐的书目为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

每学期组织两次课外阅读考级。由学生本人向班主任提出考级申请,然后参加统一的考试。

通过学校的课外阅读考级,颁发相应级别的课外阅读考级证书。

考试形式以口头和笔试相结合,从第五级起将增加阅读速度测试。第五级学生应达到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300字以上,第六级学生应达到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阅读400字以上,第七级学生应达到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阅读500字以上。

申请七级考试的学生必须提交一份不少于800字的“名著研读报告”(或读后感)。在读后感中能较为充分地阐述自己对作品中人物、事件的独特见解。

七色晋级,让学校里掀起了名著阅读热。这不,五年级二班班主任赫云老师发现,这几天班级中兴起了看名著热,男同学抱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读得津津有味,女同学则看起了《红楼梦》。

赫老师想:“《红楼梦》成人读起来都吃力,她们能看懂?”

果然,几天后女同学手中的书换掉了,只有一个刘欣还是每天抱着《红楼梦》看。看着她每天皱着眉头的样子,赫老师笑笑说:“看不懂就别看了。”刘欣只是浅浅笑了笑,还是每天坚持看。

一个星期过去了,刘欣脸上露出了笑容。一个月后,读书会上她开始给同学讲解书里面的人物了。

很快,在她的带动下,又一次掀起了“红楼阅读热”。过了一段时间,赫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理解到什么程度了,就开了一个“我喜欢的红楼人物”读书交流会。

刘欣第一个发言:“我最喜欢林黛玉,喜欢她的才思敏捷,文采飞扬,但我不喜欢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和她的敏感多疑……”

其他几个爱看《红楼梦》的孩子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虽谈不上多深刻,但都是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想不到啊,孩子的阅读能力竟然这么强。

后来,刘欣因为看《红楼梦》喜欢上了诗词,喜欢上了历史,她开始看《史记》《宋词》《历史人物传记》,甚至开始自己写诗,写词。

她和老师聊天,说:“我喜欢李清照词的清新、浪漫,喜欢杜牧对历史独到的见解,喜欢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果不博览群书,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泉阳小学的读书课程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抚松全县整体的阅读课程开发则走了另外一条路子:引进了名闻全国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该实验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应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的阅读模式,更加强调课内的阅读,强调与教材关联的补充阅读,以便提升阅读的效益。

抚松在全县范围内引进了“语文主题学习”的操作模式和系列教材,语文课在精讲精练的基础上,压缩课时,然后每一个单元都进行拓展,引入与教材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系列精品文章,展开自由阅读。这也就意味着,抚松的中小学生,每学一篇教材中的课文,就同时可以在课内扩展阅读三到五篇“主题语文”的精品文章。如此一来,即便孩子课外不额外看书,仅仅凭借语文课上的学习,就能把阅读量扩大五倍以上。

(节选自《为什么是抚松——中国乡村教育再造》,教育科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