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傻”一尺,生“慧”一丈|新课改

 秀美红河 2016-07-09

“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是那种太实、太细、太露、太具体的,且由教师包揽一切、不留余地的教学。教师不必急于去彰显“知之者”的魅力,而是要在一定的时候恰当地学会装“傻”、装“愚”,“揣着明白装糊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给学生提供依赖的“温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他们自己主动探究、主动建构知识。要在教学上巧妙设置障碍,引导学生梳理线索,从困惑中澄清出来,让学生由糊涂变明白。

一、巧用“愚感”,点燃激情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情绪、态度等。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学生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人的一切活动都伴随着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时常设置一些“陷阱”,导演出“连老师都会错”的一幕,学生必然内心涌动,精神无比亢奋,探究热情一下就被点燃起来,为主动参与课堂奠定了积极的情感基础,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的创造力。

如,在一次教学“常用计量单位换算”复习课时,我用错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课件出示日记一则:今天是2016年2月30日,清晨,我被急促的铃声惊醒,从长2厘米,宽1.6分米的床上爬起来,穿上2米长的运动鞋,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3分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洗漱完毕后,不知不觉就过了20小时。吃饭了,我拿了一块250立方分米大的面包吃,端起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喝个精光。然后拿起2.5吨重的文件袋去学校上课。学生看后个个捧腹大笑,我也故作惊讶:“老师的日记有错吗?错在哪里啊?谁来帮老师改一改?”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学习热情极高,形成愉悦的课堂气氛。


总 结:

良好的学习情感犹如一盏导航灯。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轻松、愉快地学习,使之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颜林忠老师(左一)

专注授课的颜老师

二、利用“愚感”,激发兴趣

数学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然而有很多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位名人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做实验,每组的桌上放了大小不一的圆柱与圆锥,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具(有的组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有的组圆锥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有的组两种都有),分组实验操作,汇报。

第一小组的学生说:“我们将空圆锥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第二小组的同学也很肯定地说:“不对,是四分之一,我们倒了,而且每次都看得特别准,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第三小组的学生马上接着汇报:“我们也是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第四小组的学生(有点不自信)道:“我们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到空圆柱中,不到三次就装满了?”

教室里沸腾了。

“是三分之一。”

“是四分之一。”

……

教师故意装着不解地说:“到底是几分之几呢?我也想试试!”随手从教具中取出一个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举起来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说边演示)“将空圆锥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一次,再来一次,两次正好装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

教室里再一次沸腾了起来,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

“老师,您取的那个圆柱太小了点,有问题。”部分学生看出了原因。在学生们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然后学生也调换学具,再试,果然都是三次了。

教师紧接着问道:“看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前提条件是什么?”

学生恍然大悟。“噢,我明白了,圆柱与圆锥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声。

教师故意“利用”一次“失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看似“混乱无序”的实验操作,学生却是学得主动,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才会更深,体验才会更真。


总 结:

教师要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运用“装糊涂”“卖关子”等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方法,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索、小组交流、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到了“平衡”的支点,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看孩子的表情,大概能知道颜老师上课的生动了?


三、妙用“愚感”,激活思维

“知识不是老师讲懂的,而是学生自己悟懂的。”教师要适时在学生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笨一点,把“悟”的机会,练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练习,去创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再给学生搭好“脚手架”,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才够勇敢坚强,才能聪慧机敏、有创造力。当问题产生,让学生讨论前,教师可这样说:“这道题太麻烦了,我做不了,有谁来挑战一下!”当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特别精彩,你想考考其他同学听的效果时,你可以假装说:“老师也听不懂,谁能帮他说说意思?”……

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教师出示:4.56×47+45.6×5.3。

教师提问,这道题能进行简便计算吗?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

教学反馈时,有学生回答:能简便计算,可利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

老师(装作不可思议的样子):“有人在瞎说了,要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得有相同的因数才行,现在题目中分明就没有相同的因数呀?怎能进行简便计算?”

有部分学生都忍不住笑了。

生1:“老师,我反对您的意见。如果把4.56×47改写成45.6×4.7,不就有相同的因数了吗?就能进行简便计算了。”

生2:“如果把45.6×5.3改写成4.56×53也是可行的。”

教师(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来可以这样。你们是我遇到的最聪明的学生,我真荣幸啊!”


总 结:

教师没有把知识讲得滴水不漏,而是通过一个“明知故问”,假装不懂,点燃学生熊熊的思维之火,促进了学生内在思维的暴露。做老师的不要永远那么强势,适时当“傻子”,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解疑的思考与实践的机会,才能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主动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位高明的教师不应只顾自己的表演,而要“眼中有生”,学会“让位”,学会“装傻”,故意向学生示其“困惑”,以此打破学生的依赖感,进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弄明白问题,有机会展现自己,唤起孩子们的成就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科学地“装傻”,变“教者”为“学者”,要“旁观者清”而不是“当局者迷”,否则,教师太聪明,学生就会变“傻”了教师“装傻”事实上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它不是真傻,是一种教学技巧,迫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既培养了学生不盲从、不依赖的品质,又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打造“糊涂”心态,终究是为了更明白地教学,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傻”一尺,学生“慧”一丈,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