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麦

 杏坛归客 2016-07-15
                                                  难忘拾麦的岁月
                                                      (散文)
                      难忘拾麦的岁月(散文)
                                                                                    (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到了麦收时节,我就想起了小时候下地拾麦的峥嵘岁月,一股股痛楚涌向心头。
     那个时候,人们生活苦不堪言,别说一年四季吃不上好面,就连杂面也填不饱肚子。一说熬到麦子熟了,就像盼星星似的翘首期盼,终于可以吃上好面了。人们盼麦子,想麦子,因此,麦子收割了,拾麦的人特别多。你看,每天吃过早饭之后,我也和成群结队的拾麦者一样,蒯着篮子,兜着馍,纷纷跑到十多里以外的地方去拾麦,边拾边走,边走边拾。
     拾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想咋拾咋拾,想什么时候拾什么时候拾,你得等到队里“放行”喽才行。没有放行之前,队里就派好多年轻人看着麦地,唯恐让拾麦者给抢喽。但是,放行拾麦也有一定的规律,往往不是在中午下晌的时候,就是在下午下晌的时候,这样拾罢麦子之后,人们不耽误下午或第二天上工劳动。
     烈日当头,骄阳似火,大地滚烫,恨不能把人们的头皮蒸得炸纹,可是,拾麦的人全然不顾及这一切,仍然在地里拾麦穗。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只要看到哪块麦子人家快拉完了,就不往前走了,一心在哪里单等着放行,麦地周围被围得黑压压的人群,人头攒动,水泄不通。尽管有不少人专门看护麦子,但是,一切都是枉费心机!拾麦者岂肯在哪儿善罢甘休,坐视等待,好像是一起商量好似的,你们在地这边一起轰,我们在地那边一起轰,这样几起轰几不起轰,坏了,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泻千里,麦子再也看不住了,人群从四面八方纷纷向麦地冲去。不大一会儿功夫,好大一块麦子就被拾得一干二净。
     一天,两天,三天------
     一回,两回,三回------
     天天都是如此。
     天到午时,天气热到了极点!干活的人们下工了,拾麦的人也各自找个树荫下乘凉,或休息,或吃饭,或揉搓麦穗。说起吃饭,那滋味就甭提了,馍都干裂了缝,啃着直掉馍花子,咽得喉咙发疼,吃过干馍之后不得不马上来到土井旁,大家你帮我,我帮你,轮流推水车饮水喝。要是困了,随便往地下一躺,把鞋一脱当枕头,“呼噜呼噜”地就睡上一阵子,提提神!大多数人这时是不休息的,干啥?利用这个时间一把一把地去揉搓拾的麦穗,一口气一口气地再把麦糠吹出去,篮子里仅剩下干干净净的麦粒。休息已毕,再去满地里跑着拾麦。
     拾麦是非常辛苦的。从天一明起来吃过早饭去拾麦,一出去就是一天,直到天快黑的时候才能回来。尽管如此,收获也不大,一天也拾不了多少麦子,充其量能拾一斤多麦子就算不错了,往往只能拾上半斤四两的。就这样,一个麦季子下来,也能拾到二、三十斤麦子。
     也许,你会发问:拾这么点区区麦子算得了什么?我可以告诉你说:拾这些麦子搁现在看来不稀罕,微不足道,但是,在那个时候能拾这么多麦子,已经是非常可观了。因为当时的麦子产量低,亩产只有几十斤,超过百斤收的麦子就是好麦了。麦子建的少,人就分得少。我记得史上分麦最差的一年,俺村每人只分了八斤小麦,你说拾的麦子比分得还要多,难道这不是个奇迹吗!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改革了,地真正掌握在了农民的手里,使耕者有其田,农民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小麦亩产量竟达到一千多斤!搁那时,一亩地打这么多斤粮食,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如今,麦子吃不完了,生活不发愁了,现在的一些人也体会不到过去缺粮食吃的滋味,更难以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含义来。不信,等到麦子熟了,你可以到地里亲身感受一下,麦子收割之后,满地的麦穗,一路上洒落的麦粒,还能看到有人去捡拾吗?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中找到答案吗?!
     我难忘拾麦的岁月,因为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我难忘拾麦的岁月,也许它会使一些年轻人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