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时代,你为什么缺的是哲学!

 娇杏16 2016-07-16



各位书友,本周我们一起学习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该书浓缩了大量思想精华,在读的时候,要极尽耐心,不宜有所遗漏。

为此,我们拆书时,基本上是按照章节顺序来的。今天的这篇总结不准备再重复具体内容,所想做的,只是笼而统之地谈谈这本书较之其他哲学史著作的独到之处。欢迎大家阅读。




 1. 良史冯友兰

在冯友兰眼中,好的史家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史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以这“三精”看《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将冯友兰称作良史,绝非溢美之词。

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上重要流派的核心思想均加以适当介绍,选材编排亦合情合理,是娓娓可读的一本好书。至于文笔,以浅易为主,以至于西方读者感觉此书深入浅出,便有译者将之译为英文,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所流传的,不只冯友兰这本书,所流传的,乃是整个中华文明最闪耀的思想之光。

试想,当一个外国人与你聊起儒家、道家,你却不知如何接应时,是否会觉得宝贵的中华文明正在自己身上流失?每念及此,我都会有阵阵历史使命感袭上心头——文明传承,正在我辈。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佛家,这几大家是谈论中国哲学绕不开的对象。绕不开,也不该绕。无论忽略了哪一家,都无法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流变有整体把握。

该书在有限的篇幅内打通了古今中外,将各家各派的相互影响彼此勾连,字里行间充满着史家和哲人的睿智与洞见。 该书还为我们呈现了哲学与史学的内在关联,展现了纷繁乱世中一幅幅文化胜景。

胜景之中,我们看到: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时代,诸子百家或是游走于诸侯之间阐释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得天下之英才而尽育之,或是走上仕途,专心于政事。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巅峰。我们还看到:外来思想的介入,如佛家,与中华本土思想在某些方面彼此交融,在另一些方面又都呈现出绝不示弱的张力。

纵览全书,吸引人的,除了胜景,还有冯友兰先生独到的切入点。他辨明了宗教与哲学的区别,佛教与佛家、儒教与儒家、道教与道家究竟关系几何,都是值得慎思的事。

他还特别将哲学史上众多大家提出的精神修养的方法别开条目加以详述。可见,在重视哲学史的宏大叙事的同时,冯友兰先生也十分关心生命个体的自我实现。

此外,该书还分析了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既然中国哲学的发端与发展都离不开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那么,它的内容是否只在特定情境下才成立?这个看法,也对,也不对。

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的哲学里,总有一些内容只对处于当时境况下的大众有用;但是,除此之外,还会有一部分哲学思想价值恒久远,甚至久而弥新。




 2. 科技时代,你缺的是哲学

儒学为我们立下的为人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关于“忠”和“恕”的思想,认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衡量别人和自己,这就是实践“仁”的简单的方法。

同时,儒学又告诉我们“知天命”,但这并不是消极地去接受命运的摆布,而是认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就行了,成败与否在所不计。了解了天命便再无失败可言,如此便能常保快乐,安常守素,利于不败之地。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提倡我们追求精神上的洒脱。从有我到无我,是实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顺其自然,顺应本性,做到真正的“无所恃”,便是至高境界。
 
至于禅宗,提倡不言说、需静默,懂得不知之知、不得之得,才算有所知,有所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有分别心的表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顿悟宇宙与我同一,处处皆佛。

诸如上述哲学思想,会随科技昌隆而丧失价值吗?我想,恰恰相反。在处处彰显科技发达的现代,少的正是对人心灵的慰籍与关怀。

谁也无法否认,能体贴人心的绝不是科技,而是哲学。

但凡人还有所困惑,哲学就自有其价值。但凡人不停止对人生叩问,哲学之步履就不会停歇。

哲人尼采对科学与哲学的分析,可谓一语中的:“哲学通过选择和析出异常、惊人、困难、神圣的东西而使自己区别于科学,就像它通过重视无用的东西而使自己区别于聪明一样。

科学在不惜任何代价求知一切的盲目欲望支配下冲向一切可知之物,相反,哲学思维却永远立足于最值得认识的事物,立足于伟大重要的认识。”

因此,哲学就是从给伟大立法开始的。对生命的关切,是哲学所从事的,而我们如果不首先关切生命,还能真正关切什么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