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意花鸟画技法七】有理有气有趣—读《秋菊》与《佛手》

 归家之路 2016-07-17

  几幅画同样用的都是线条:张继馨的《竹林小趣》劲拔刚健;徐源绍的《紫藤八哥》浑朴苍厚;郭怡孮的《文殊兰》富于装饰风味,这里林英仪先生的两幅作品则婉转儒雅,情韵连绵,正应了画论中“画无定法”之说,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成就。

  《秋菊》和《佛手》两画以线条作为造型骨架,用笔不强调粗细变化,也不强调枯润疾徐,信手驱使,不假雕饰,一切顺乎自然,不为物象所役,如同娴熟的音乐家轻松自如地演奏自己喜爱的作品似的。林老在艺术上达到了“有法之极,归于无法”(清·王概《学画浅说》)的境地,已摆脱一了般成法所囿的阶段,达到了更高的美学层次。这类标韵高雅的作品,非一般初学者能体会个中三昧、率尔效法的。但读者在轻松的心境下欣赏作品美趣,却是容易感受到的。

  我们知道,造型和笔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然用线条适情顺性地表现物象,写实的手法显然觉得平板,那末造型必然要作相应的改变,所以这两张画对其花、果、枝、叶和石块均不斤斤于其轮廓、结构的肖似,也不强调局部质感的表达,而着眼于求其神似,求意象,求意趣,于是枝干近乎藤本植物;叶片也不完全忠实对象;那块“瘦、透、皱”的湖石如同抽象派雕塑一般,煞有稚拙之趣,笔墨紧贴造型,造型顾及笔墨。这一点也正是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主张作画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道理所在。

  林老作画笔致轻松,似闲庭信步,但在布局谋篇上,却并不掉以轻心,如两组不同色彩菊花的组织,石块的位置和角度的摆布,花果枝叶的俯仰向背,穿插交错,疏密聚散,前后虚实等等,皆相当严谨,可谓审势得宜,不悖画理。

  古人评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清·王原祁《雨窗漫笔》),要求一幅好的作品要通画理,通物理,符合作画规律和客观事物规律;要有气韵,有气势,作画有激情,具有生动性;内容要能涵蕴,笔墨要有趣味,有看头,有魅力。用这些中国画审美的规范来看,无可置疑,林老的两幅写意画正是理、气、趣兼而得之的佳作。

  新派国画开拓大家:吴国亭

  吴国亭(1935.10—)生于南京浦口镇(今南京浦口区),祖籍天津。中国当代新派国画开拓者,当代著名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美学评论家、理论家,国家一级画师。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副主席,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苏浙皖国画家联谊会主席,美国波士顿中华文化中心艺术顾问。

  “新国画”思维由徐悲鸿大师于1947年提出,建立“新国画”的构想,强调中国画需要“写实性”的绘画改良方法,吴国亭传承其思维真谛,充分吸收祖先灿烂辉煌的传统中国画宝贵经验,吸收外来美术有益的成分,建立健全进步的新现实主义,同时防止平庸的自然主义混入,简单写实带来的自然主义,对于中国新国画的改良,具有里程碑式的拓展,堪称一代中国新派国画宗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