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一)(选自打印稿《中国古代诗歌十五讲》)

 老刘tdrhg 2016-07-25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一)

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用典手法(一)(选自打印稿《中国古代诗歌十五讲》)
    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典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首先,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如:杜牧《泊秦准》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其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再次、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作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第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

2、用典的形式

在古代诗词中,用典包括“典句”和“典事”。

1、典句

典句就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

(1)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

比如,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代的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中“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2改动或者借用其中的词语

如,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2、典事

典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句中,“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下面再举两首诗歌来说明:

比如,李白《听蜀僧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诗歌中,可以说,基本上是句句有典。这里,我们则其要来说明。比如,颈联下句“余响入霜钟”,其中“霜钟”出自《山海经·中山经》中“(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根据郭璞所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所以,“霜重”不但点明了时令,也照应了“秋云暗几重”。又如,“余响”,典出于《列子·汤问》中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诗人借此写了音乐连绵无尽,听着入神的感觉。

又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就用了“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来写世事变化之大,抒写作者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

又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歌中的三、四句就运用了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抽剑自刎而死。项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显得英雄气短,死得英勇,深得李清照的赞扬。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