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青花的演绎 青花起源于唐宋,但不成熟。大约在公元十四世纪三十年代的元代中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崛起,这是景德镇制瓷业名师巧匠们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结晶。到了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在明代,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鼎盛时期。 一,元青花标本 元代制瓷由宋代的单一瓷石成型演变成由高岭土(统称,实为麻仓土)与瓷石二元配方的成型。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烧成温度,同时引进了阿拉伯地区的苏麻离青青花料(青花稳定发色在1330_1360度左右),但由于苏麻离青高铁低锰的特质,使得青花在凝聚处出现铁锈斑如下图,也称锡光斑 元青花纹饰比较多,以鸳鸯莲池,龙纹,仙鹤,凤凰,鱼藻纹......居多,绘画主要采取硬笔绘画,较少混水。 二,洪武,永宣青花 洪武,永乐,宣德的民窑发展与官窑的辉煌相比可能有点不足,但花卉的的绘画风格沿袭元代的,但不在采取繁密的画法,留白较多。图片中梅花,灵芝,茶花仔细观察绘画风格类似,青花混水较少,洪武为节约窑路使用空间采取叠烧工艺,所以会在图案中间留有涩圈(寿,福露胎部分)。 三,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青花三朝两帝,兄弟俩。由于连年战乱,内忧外患,当权者无暇顾及景德镇官窑,被陶瓷史学家称之为“空白期”,这期间出土的麒麟纹饰较多,花卉的绘画比较粗旷,如下图 绘画与其说酣畅淋漓,倒不如说随意洒脱。尤其晚期线条有明星的笔墨韵味,抑扬顿挫均见功力,图案有疏朗单一而日趋繁密 四,明中期青花(成化,弘治,正德)。 明中期青花由于成化官窑平等青(也称乐平坡塘青)的使用一改前朝浓烈奔放的风格变成淡雅委婉,正是由于成化青花淡雅成就了著名成化斗彩。当然成化民窑也随之稳步发展。绘画更加精细,胎釉更加润白。成化花卉大部分连根,人物故事题材高仕观星(福禄寿三星相连),白菜(摆财),鸳鸯(意义喜结连理),梅花(寓意君子品德)。一般古人会把美好的寓意画在古瓷片上象征一种美好的愿望一般成弘不分,正德多飞马,飞龙图案,釉偏鹅蛋青。明中期民窑青花一般不署款,但有部分干支(天干地支纪年)款,再有就是(福)字底款,瓷片标本如下图 明晚期青花(嘉靖,隆庆,万历) 嘉靖到万历历时98年,属于明代晚期,嘉靖以及万历中早期主要使用产自新疆的回青料,回青料发色的特质是由于青花中高锰低铁的原因导致青花发色偏紫,俗称紫药水。嘉靖到万历由于官大民烧促进了民窑的发展,底款也有书本年款,以及万福攸同,长命富贵,上品佳器......等吉言款,也有仿前朝款识。图中一鹭连科,喜上眉梢,婴戏,高仕都是晚明典型的图案。万历中后期开始使用浙江料(青花),主要从底款,绘画风格鉴别是不是万历本年 明晚期青花(天启,崇祯) 到了天启崇祯,明朝将亡,文人志士将情寄托于山水之间以表达自己对国家衰败的无奈,天启崇祯御窑场由于战乱多次停烧,但民窑的制作却未停息,崇祯的筒瓶,战将题材都比较典型,所绘青花料以浙江料为主,沿袭万历晚期的画风 清代青花瓷(以康熙雍正乾隆嘉靖为主) 清代青花在明代青花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了制瓷的工艺,高岭土煅烧法提高了瓷泥的白度,胎釉结合更致密,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是制瓷的高峰,青花绘画仍采用浙江料。民窑发展也是突飞猛进,甚至有些民窑还不比官窑差。 到了晚清由于清政府的衰败,景德镇青花瓷器也随之走下坡路。 以上乃本人玩青花的一点拙见,如有不对之处望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