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思考
■卢光文

一、关于当下书法批评存在的问题 当下的书法批评在浮躁中缺少了理性的思考,在喧嚣中少了一种学术的深度和信念的坚守。姜寿田先生说:“当代书法日趋严重的书法文化危机,使任何一个对中国书法怀有忧患意识和终极关怀的书家都不能不对当代的生存状态予以深刻反思,这成为他们重建书法价值信仰的一个观念前提。只能从具有更高民族文化情怀、更高道德文化意识,同时具有更宽广的中西文化视野的书家中产生。而那些懵懂于传统与现代、斤斤于笔墨的书家只能成为书法史上的庸人和匆匆过客,因为,真正的书法大师是用精神照亮人的审美世界的。”这里说的虽然是对书法大师产生的要求,但何尝不是当代书法批评的要求。从当下书法批评的现状来看,呈现出一种无序化、媚俗化、非学理化的倾向。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当代书法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 反映到当下书法批评领域便是主义与问题的丧失,或者说问题与主义已演变为学术操演与作秀的噱头,成为立山头拉大旗的话语表演,远离了书法的真实和对书法真实的探究,表现出批评的浮薄和话语的虚拟。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所提出的问题与主义不是从当代书法的真实语境中产生的,而是虚拟的自说白话,如“艺术书法”、“书法主义”,等等,这些批评话语的提出无不游离于当代书法的真实境况与有机境遇,也就是说,这些观念的提出缺少来自学理的检验,同时也缺少来自当代书史的支撑。如“艺术书法”,这是一个曾经在短时间内被大家炒作的概念,并且还以此举办过声势不小的书法展,但之后很快便沉寂无声了。似乎这也是必然的结局。 2、对书法本质理解上存在严重偏差 一些评论家、书法家宣称“写字是低层次的”,“要把书法和写字区分开来”的呐喊声势之波澜壮阔,已给热爱和研习书法的人思想上造成极大困惑。—方面,迄今为止得到世人公认的历代书法佳作都是有传统、有法度的汉字书迹。尽管书法家所创造的书作有篆、隶、行、楷、草的形体差异,但他们仍得遵循各种书体的历史规定性。换言之,笔画的位置、性质和数量不是由着书家的个人好恶而任意搬迁、改变和增删。书家的主观任意性发挥得超出了约定俗成的界限,人们就会用错别字、生造字、野狐禅这样的评语来回敬藐视文字发展历史的书家,认为这样的书家文字学常识亟待补课。另一方面,书法在其演化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众多的“流派”,但并不意味着“流派”可以随着“审美感受的不断丰富”而无穷尽地与日俱增。书法艺术若是舍弃了文字的结体规律,否定了依据书法创作规律总结出来的笔法,“书”和“法”的名实将到哪里去寻找附着物呢?它的存在价值和深化途径又能是什么呢?书法兼有实用和艺术的双重性质。两者的产生虽有时序上的先后,却无本质上的对立。 3、批评缺乏基本的原则和标准 批评更需客观和深刻,正如邱振中先生指出的那样:一些论点都由作者主观臆造,在文献和学理等方面皆无所依凭——所依据的或许只是个人未经充分检验的感觉和经验。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确实是批评的重要基础,但它必须经过反复的学习、思考、验证,把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加以锤炼。客观、公允的书法批评决不以自己的喜好、趣味或既有的观念作为判断标准。不负责任的批评对书法创作既无指导之功,对书法受众也无提高之益,对书法批评领域的自身建设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
二、对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分析 当下书法批评远离了当代书法的问题语境和价值关怀,缺乏真正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以至于这些观念的倡导充满了私人化的批评虚拟。作为一种声音,它是不真实的,而围绕这些观念所展开的解释,由于其出发点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因而除了产生一种话语虚假鼓噪外,是不会有任何价值的解释。“社会对学术的最根本需要就是学术的实践力量,如果学术缺乏实践力量,就失去了存在的真实性,就是一种虚拟化的学术,这大概也就是一些被称之为精英分子的文化人走向边缘化的原因。具体言之,一种属于经院性的学术,它满足于解释,强调的是逻辑的合理性,炫耀的是学术的智慧含量,维护的是学术本身的建构。另一种是实践性的学术,它要求解释是有实践的力量,必须能够在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发挥作用,从而取得自身的合理性证明。” 笔者认为,缺乏问题意识与历史意识,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盛行是造成当下书法批评困境的主要原因。强大的市场惯性,改变了书法批评的格局,直接导致书法批评家思想的闭合,批判能力的丧失,价值标准的降低,进而失去独立思考的立场。当下的书法,一方面,在书法日趋娱乐化和市场化的导引下,书法批评扮演了“帮闲”的角色。书法研讨会是一种直接、互动性强的批评方式,但是,大多数参加研讨会的与会者碍于友情或师生的情面,在研讨会上不愿针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一味地说好话、套话。因此,当下的书法批评在价值判断和思想方法上出现了严重错位。 捍卫书法批评的尊严,首先是要从批评的品质开始做起。作为书法评论家应具备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应该对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书法史有更多的了解。书法批评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首先是一种文化存在,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书法评论家对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把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个有着书法价值体系和书法意义洞察能力的书法评论家,决不会是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以引用古人一套一套审美话语,以示博学。真正的书法批评是一场审美层次和创作观念的角逐式的对话,对于新秀的发现则更需要艺术眼光的考验。书法批评,需要具备哲学与美学史观,以人类思想的最高视点,对关涉书法的诸多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判断,其宗旨便是端正当代书法的审美观念,厘清书法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拓展人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视角。批评是良知的体现和文化精神的确认,是一个民族审美能力和理论修养的表征。书法评论家应该是一个深邃地理解书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那么这样的书法批评写作,何尝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呢? 书法批评如果从价值判断中、在意义的发现里、在思想对话中逃遁,那么书法批评就是从生存的根基中自我放逐,就是批评的思想品格的流失。不仅如此,随之也丧失了批评的灵魂和自信,因而也必然衰减了对于书法作品的感应激情,失去了对于作品的评判依据,使其无法确立一种与文化核心价值相适应的清刚雅正的审美旨趣,无法确立与此相适应的书法创作的精神操守与审美方向。
三、解决当下书法批评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1、以书法本体价值观构建新的书法评价标准 构建新的当代书法的评价标准,需要当代书法本体从传统书法的非本体因素,如社会伦理、政治、宗教等因素的遮蔽中剥离开来,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独立的艺术品格,并获得独立的历史地位。而一切外部因素只作为书法本体存在的一种文化场景,而不再是影响书品价值的合理因素。这样,当代书法就能获得一种真正的话语权。这一方面,我们是可以从当代书法艺术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变化的迹象。比如像王铎这样失节的“贰臣”,其书法也正在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书法本体的独立,是为了顺应书法创作规律的历史需要,所谓独立并不是孤立,而是自成体系的一种表现。而且,还将会随着书法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当代书法独立价值也会更加明显地凸显出来。 构建当下新的书法评价标准,一般而言具有两种实用价值:一种作用是广大书法爱好者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和创作方向,从而来规范自己的创作,使作品更有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另一种作用是各级书协把它作为来稿是否可以入选展览的评判尺度。对此,笔者建议:一是可以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牵头组织书法理论家、书法家组成“评价标准起草课题组”,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吸收社会上方方面面的意见,尤其要吸收近几年受到社会公众好评的书法大赛评审细则精华,评价标准起草后要通过一定程序批准并向社会公布。二是走集思广益路线,一方面组织各省市书协参与这一活动,向中国书协呈报具体“建议”,另一方面由各省市书协发动广大书法家、书法爱好者出主意、提建议。书法报刊、书法网络应积极配合这一活动,及时刊发与其相关消息和文章。三是不断完善书法评价标准。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书法的笔墨形式、审美观念、创作观念等也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变化,所以,对评价书法的标准也只有不断地修订,不断地完善,才有可能适应当下书法发展要求。 2、运用中西方美学、史学思维方式观照当代书法批评 随着当代书法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更为透彻、准确的语言表达,因此,运用西方分析式阐释模式成为当代书法美学的一种热门技巧,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给当代书法美学研究所带来的新变化越来越引起当代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已经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的书法已经不是它像什么的问题,而是它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像什么解决的只是浅表层的感性问题,而是什么则要解决书法深度的本质要义。因此,建立当代书法批评标准,需要我们站在史学的立场,运用历史的洞察力,考察分析每一种风格发展的规律性,进而对当代书法的评价标准得出更加具有历史深度的研究成果。而社会伦理学的介入,主要是观察分析影响当代书法批评的生存环境,包括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其关注的焦点仍是书家人品价值观。因此,需要我们运用分析推理和抽绎概括的现代思维方式,这也是书法史观进步的一种象征。 3、完善书法批评平台,形成书法批评的学术氛围 书法批评要有学术性,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批评平台,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批评平台是书法批评能否坚持学术性的环境保证。目前,这个平台主要由书法报刊来搭建,而这个平台是否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关键在于办刊能否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的原则,所以说办刊的宗旨和原则决定了书法批评平台品位的高低。目前,一些书法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放松了对学术性和艺术性原则的坚持,把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和个人私利放在首位。书法类报刊并非大众性读物,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取得长远的经济效益,必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学术和艺术标准。只要能坚持艺术性和学术性,就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会搭建起书法批评的良好平台,形成浓厚的学术争鸣氛围。 4、倡导书法批评的良好风尚 从目前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现状来看,当下的书坛更为需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学术批评,更为需要乐于接受批评的良好风气。乐于接受批评,勇于改正错误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且是治学的基本态度。其实,理论的权威性关键在作者所提出观点的合理性上,而不在社会地位和头衔。既然将文章发表,著书出版,就是将自己的观点公布于众,让人阅读,接受检验。存在不足和错误,引起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别人批评的正确就应虚心接受,有争议就应该去澄清和解释。 5、全面提升评论家的整体修养 作为一个书法评论家,不论是阐释和判断,要求的则是洞察的深刻性、观念的明晰性和论说的逻辑性,这才是一位书法评论家所应具备的独立品格。重振当下书法批评,书法批评家应该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强调书法批评的价值坚守,从道德意识与主体人格、历史意识与现实关怀等方面作出努力。 (本文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二等奖,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转载自《书法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