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军晶-群文阅读《桥》

 tnj660630 2016-08-13

第一篇文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tui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sì)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dèng)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chān)扶着,来这里祭(jì)奠(diàn)。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引入、多音字教学


    师:用比较的方法阅读、交流,不仅可以多篇文章,一篇文章内也可以比较,句与句之间比较。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师出示句子) 

    ①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②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③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⑤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⑥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学生读得很小声,有的默读。老师提示:拜托,读出声音来,让耳朵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生习惯性地齐读,老师提示:用自己的速度读,不要齐读。

    【呵呵,学生爱齐读的习惯,对公开课的老师来说,可真头疼!根本读不出味来,老师很郁闷!】


    师:你有没有看出根据什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

    (前面两个多音字学生都能自己分辨,老师也想让学生自己悟出:什么情况下 “奔” 念第四声,结果费了很多功夫,学生都答非所问,只好老师自己讲解:“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二、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

    (师出示短句)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⑤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⑦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⑧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⑨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⑩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朗读句子,一人一句(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师:这10句话都在哪里?找出来,在课文里画出来,不作讨论,静静地做自己的工作,找完了,举手示意一下,……呵,还得等一会。找到之后,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集中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都描写了洪水来临时的场面。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学生有3种答案:①都有标自然段;喜欢没理由;②都是写洪水的;③按时间顺序。】

    这时,老师的引导就很巧妙:既然都是写洪水,我完全可以这样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又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第一种,喜欢没理由。

    生:用了更多词语,写出洪水的凶猛。

    生:用了比喻。

    生: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第二种更单调。


    师:(幻灯片中闪动同一手法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简单讨论。老师的鼓励很有意思:来,我从这里走到最后排,看最后一位同学会不会举手。一直看着、指着那位学生慢慢走过去,那位学生终于举手了。学生简单说手法,然后就读。并没有下面这么精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句子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是环境描写(师板书),那么,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这次的洪水非常大,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一个村庄竟然成了一个水世界。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的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师:类似于这样的拟人的写法还有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丝毫不会顾及人们的感觉,疯狂地往上涨,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生再读,全班一起读,读出洪水的放肆)


    师:总而言之,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你觉得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

    生:英勇、伟大。

    生:临危不惧。

    生:党的精神。

    师:是什么?

    生:奉献。

    生:无私。


    师:老师不说,你们都知道了。但是我觉得老支书的精神没那么简单。读读《诺曼底号遇难记》,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共同点。


    第二篇文章:

    “诺曼底”号遇难记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大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它装货容量六百吨,船体长二百二十尺,宽二十五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越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奥德萨启航,船上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重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二十八名船员,一名女服务员,三十一名乘客,其中十二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我们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在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叟,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讨论以下,……没想清楚的先听别人说。先放下手,我知道你们都想说“舍已救人”,重复别人的人,非但得不到表扬,还会得到提醒。

    生:惊慌的人群。

    生:灾难突如其来。

    生:都在晚上睡觉的时候。

    生:都淹死了。

    生:勇于牺牲。(学生手舞足蹈)

    师:但是有感觉了,手舞足蹈,很有信心的感觉。两篇文章也有细微的差别。举手太快,先放下,找到一个地方,还可以找第二个地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党员很风光。

    师:很崇高。

    生:都有人去世。

    生:安静。

    生:感人。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话警示了大家:谁敢抢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枪打死他。

    师:很好,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亡威胁大家?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默读思考,深入讨论,归纳原因)

    生:文中写到“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老汉冷冷地:“可以tui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一生嘀咕,tui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补充:很好,对于党员来说,tui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tui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威胁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在没有枪的威胁下,老汉却能组织好村民逃避洪水,那是因为什么?

    生:老汉平日受人拥戴

    生: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

    生:大公无私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


                     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很特别

    (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蒋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

    (生读,自己体会)

    生: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慢慢读下去,没什么感觉。

    生: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儿子)推上了木桥。

    师: 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 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做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  微型小说 设置悬念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师分发小说:《在柏林》《窗》《雪夜》《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学生自主阅读,猜测结尾。)


    1.《在柏林》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生猜测结尾:①老兵会责骂两个小姑娘②小姑娘是老妇人的女儿③老妇人和老兵是夫妻。老师帮助学生从文中找证据,判断猜测的正确与否,然后出示真正结尾。学生听完后很吃惊,有些陷入了沉思。老师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


    2.《窗》

    学生猜测结尾:①窗边的床位只有濒临死亡的病人才有机会躺,此时这位病人窃喜于自己可以拥有这个床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了。②这位病人是盲人,他看不到窗外的美景。老师出示真正的结尾:他看到的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听闻结尾,学生发出了长长的感叹,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另两篇小说由于时间关系,留待课后探究。很多学生下课后围住老师,想知道另外两则小说的结尾,有学生表示很喜欢小小说,想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小小说。


    附:

    第三篇:

    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第四篇: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他们俩人。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什么,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里,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第五篇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第六篇

    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

    报忧不报喜的乌鸦,遭到无情的剿杀。

    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只乌鸦了。

    最后一只乌鸦仓惶逃命,飞上了下临万丈深渊的悬崖绝壁。

    然而人们并不放过它,勇敢的猎捕者们历尽艰辛,不辞劳苦地追了上来,密匝匝地包围了它,原始的箭弩和现代的火枪织成了天罗地网,一同指向世界上最后一只乌鸦。

    乌鸦振了振翅膀,想飞越深渊,飞到对岸去,可是它立即发现,对岸是同样的天罗地网。

    乌鸦欲飞又落,停在突出悬崖的一块拱桥般的悬石上。

    围猎的人群中,有人在举枪瞄准有人在拉满弓弦,眼看这最后一只乌鸦就要粉身碎骨了。

    “且慢!”一位首领模样的人发话了,“这是最后一只乌鸦,它死了乌鸦就绝种了。不能不教而诛。让我来问问它,看它能不能改恶从善。”

    大家表示同意。

    首领走上拱桥般的悬石。一些人不甘落后,也随之走上悬石。

    “乌鸦,你好。”首领说,“只要你答应一个条件,我们就不杀你,马上放了你。”

    乌鸦问:“什么条件呢?”

    “很简单。只要你答应从此以后改掉讲坏话的习惯,像喜鹊那样多多报喜就行了。”

    “这——”乌鸦沉吟着,“我又报喜又报忧行不行呢?”

    首领还未回答,围猎者们已经怒吼起来——

    “不行!”

    “这家伙讲惯了坏话!”

    “本性难改!”……

    他们一边怒吼,一边向乌鸦栖身的悬石涌了过来。

    就在这时,乌鸦猛然发现:由于涌向悬石的人太多,那悬石已经松动,悬石周围的石屑、泥土纷纷坠落,可惜人们并未察觉,还在向悬石涌来。

    “呱!危险!”乌鸦大声喊道,“别过来,别过来!大石要塌了,大石要塌了!”

    “死到临头,还在讲坏话。”首领恼怒道,“预备,放——”

    火枪响了,弓箭射出,中枪的乌鸦圆瞪着双眼死去。

    “哗!”死去的乌鸦和悬石上的首领,还有涌上悬石的勇敢的猎人,随着崩塌的悬石,一同坠下了万丈深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