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人如何教美声

 阿里山图书馆 2016-08-14

今年7月,我第一次到美国,在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参加歌剧夏令营,同美国本土十多位同龄的声乐学习者共度三个星期,时间不长,但感触颇深。声乐,尤其是美声唱法,这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艺术,在美国有其独特的描述方式,我将这概括为凝结于“语言”的审美核心。  

所谓“凝结于语言的艺术”,首先是其字面含义。当你在课上演唱准备好的声乐作品时,不论是声乐教授还是艺术指导老师,都会首先让你在歌词上下功夫。用他们的常用语说,“Music is a language work”——音乐是语言的艺术。具体而言,首先是读音,不仅仅是读正确,而且是需要流畅地连词成句,单词重音与逻辑重音都需要清晰地体现。其次是语义,歌词的具体含义,要细致到每一个单词。这里不得不提美国学生学习一首歌的歌词时的课前功课。读音与语义都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做自我学习,课堂上老师会做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开口音闭口音的矫正,比如歌词背后的深层含义或是文化背景。  

以往我们在做歌词的翻译工作时,很容易满足于知道原文的意思,但其实这是基本无效的。理解,需要达到真正在母语与歌词之间搭建接近于条件反射的联系。我在同美国的同学一起准备歌剧选段的指导课时,提前已经查找并阅读了歌词翻译资料,而在课上,当老师要求我们脱离音乐,首先用歌词的英语翻译直接进行情景演绎时,我才发现这很困难。当时我对歌词的理解仅仅是基本知道意思,能够讲出来,但却达不到可以熟练于脑中并直接富有感情地进行对话的程度。事实上,这样将意大利歌剧首先转化为类似于英语(母语)话剧的台词准备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首先在自己熟知的语言和情感之间打通大道之后,再用意大利语或其他语言演绎时,才会真正顺畅。因为歌词,尤其是歌剧的歌词,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情节的推动与再发展。这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可以囊括的,而是需要用自己的语言体会每处的情感进行,这样的抒情才是鲜活的、合理的。  

关于声乐技巧上的审美偏好,美国的老师极为强调头声,强调高位置的柔和的声音。他们可以接受歌唱者音量不大,但不能接受她们为了音量用力推自己的声音。他们将这种“push”(推)的声音视作是“shout”(喊),而不是歌唱,不是音乐。教授们这样的审美偏好,究其原因,我想依旧可以归结于“语言”这一核心。音乐、歌唱,实质是情感凝结于语言的表达,同时结合以音乐的方式。因而一切的表达都建立在倾诉的基础上,倾诉便应是一种区别于咆哮的柔和方式。  

这样的审美偏好同样体现在他们的音乐演出场所中,音乐厅或歌剧院的声学建筑原理是极其考究的。在我所接触的两个音乐厅和两个歌剧院中,都能感受到歌唱者的声音是以一种清晰而柔和的色彩呈现的,这些厅都没有浓墨重彩的混响设计,却也不是干涩的,而是在每个角落都能清晰听到恰到好处的音量。  

训练高位置头声的方法,哼鸣是最为常用的,他们将之称为“ng”训练。用哼鸣的方式开始,再连接其他母音,力求在同一位置上完成,达到无缝的连接。如果困难,还有老师使用带鼻音的母音作为中间过渡,以更好地连接母音。对于这一训练,老师们强调不要大声进行,大音量在这个训练中是达不到效果的。  

我在这里感受到的声乐,便是这样源于语言,又归于语言的艺术。它以真诚的情感,优雅的方式,演绎独特的斑斓,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征服所有用心感受它的人。

                                      文 | 王彬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