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志礼医话验案精选(六)

 369蓝田书院 2016-08-20

            

痤疮典型病案5例


1 王某,男,20岁,1998415日初诊。

病史:患者自幼体壮,从18岁开始,面部出现红丘疹及黑头粉刺,近1年,红色丘疹、脓疱此起彼伏,有所加重,素日喜多食,好运动,大便干结,数日一行,口臭。

诊查:额部、鼻部及下颏部均可见散在的高粱米大小的红色丘疹,少数红疹中心有白色脓头,鼻部皮疹略密集,面部的油脂分泌较多,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辨证:肺胃蕴热,外感毒邪。治法:清肺胃热,佐以解毒。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5g,桑白皮15g,黄芩10g,栀子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干生地30g,瓜蒌15g,熟大黄10g,野菊花15g,地骨皮15g

二诊:服前方14剂,大便日1行,口干缓解,面部红疹未见新出,原脓疱均已消退,面部油脂仍多,同时有许多的白头、黑头粉刺。前方续用,同时,外用硫雷洗剂、氯柳酊。

三诊:服用前方连续28剂,面部红疹基本消退,仅可见色淡紫的色素沉着,鼻翼两旁油脂稍多,色微红,前方去瓜蒌、熟大黄,加玫瑰花、鸡冠花、凌霄花继服,巩固疗效,并嘱其温水肥皂洗面,每日3次,少食油煎及糖食。

2 贾某,女,18岁。199976日初诊。

病史:入高中3年来,面部红疹日益增多,曾在多家医院诊为“痤疮”,但治疗不连续,近3个月前曾去美容院做治疗性皮肤护理后,面部红疹明显加重,有部分红疹化脓、疼痛,素日便干,心烦,经期前提、量多,面红热。

诊查:面部对称性红丘疹,以面颊部为明显,多数有白色脓头,周围红晕明显,触疼,舌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脓疱疮(结节型)

辨证:毒热互结,蕴于肌肤。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结。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栀子10g,干生地30g,牡丹皮15g,赤芍15g,瓜蒌15g,熟大黄10g,益母草10g,野菊花15g,羚羊角粉0.6g(),夏枯草15g

二诊:服用上方14剂,面部脓疱全部消失,红丘疹色淡,心烦消失,但大便仍干,还有少数新起红色丘疹。前方去连翘、金银花,加玫瑰花10g,槐花30g继服。

三诊:面部仅可见色素沉着,经量减少,大便调,舌红苔白,脉弦滑。改服连翘败毒丸和当归苦参丸。

3 李某,女,36岁,199992日初诊。

病史:患者近3年来,面部反复发作红色丘疹,每逢月经前明显加重,月经量少,有血块,经期不准,行经腹痛,经前乳房胀痛,平素白带多,乏力,便干,易怒。

诊查:颜面部丘疹散在,色暗红,质略硬,面色晦暗,性激素水平检测,睾酮T 160ng/m1,雌二醇190ng/m1,舌质暗,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

中医辨证:冲任不调,内有蕴热。立法:调和冲任,清热除湿。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栀子10g,车前子15g,泽泻15g,薏苡仁30g,赤白芍各10g,瓜蒌15g,干生地15g,香附10g,益母草10g,丹参15g,野菊花15g,枳壳10g,白术10g

二诊:服前方14剂,白带明显减少,面部仍有新出红丘疹,便仍干,前方干生地加至30g,瓜蒌加至30g,加当归10g继续服用,局部外用硅霜。

三诊:又服前方14剂,面部未有新疹出现,面色有所好转,行经腹痛明显减轻,腹胀、易怒等症消失,大便通畅,自觉较以前有力气。前方去车前子、泽泻,干生地改为15g,瓜蒌改为15g,继服3周后复查血中性激素水平。

四诊:患者面色红润,仅可见面部少许色素沉着,无自觉不适,心情舒畅,纳香,寐安,便调。血液性激素水平检测睾酮T 90ng/m1,雌二醇E 292ng/ml,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变化。

4 田某,男,28岁,199929日初诊。

病史:自20岁起,面部丘疹日益增多,在当地医院诊治,效不显,渐渐面部的丘疹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硬结,时有红肿、疼痛,挤破后有渣样物流出,愈合后留有疤痕。素日口干喜冷饮,便调。

诊查:面部可见多个疤痕,下颏部有3个聚集成硬结的囊肿,面部油脂分泌较多。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弦。

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聚疖(囊肿型)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治法: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败酱草30g,车前子15g,泽泻15g,薏苡仁30g,赤芍10g,夏枯草30g,生牡蛎30g,当归10g,红花10g,野菊花15g,木香10g,陈皮10g

二诊:服前方12剂,自觉面部硬结渐软,疼痛减轻,继续服用。

三诊:服上方28剂,面部囊肿基本消退,仅有疤痕及色素沉着。但每食辛辣后时有反复,更方。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牡丹皮15g,赤芍15g,薏苡仁30g,鸡冠花15g,玫瑰花10g,野菊花15g,丹参15g,木香10g,陈皮10g

四诊:服上方21剂,症状稳定,未再复发,临床治愈。

5 李某,男,21岁,1987724日初诊。

病史:5年前开始面部起皮疹,出油多,时轻时重。曾用过氟轻松软膏,效果不明显。皮疹逐渐增多,色红,部分融合,有时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在某医院诊为“痤疮继发感染”。内服四环素两周及中药“小败毒膏”,仍无明显减轻,又肌内注射青霉素两周,效果不明显。自觉口干喜冷饮,二便调。

诊查:额部、双颊为主散在米粒至高粱米大小的丘疹脓疱,并有数处蚕豆大小硬性结节,部分有波动,挤后可挤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皮损中掺杂有黑头粉刺,面部皮肤油腻。舌质红,苔白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囊肿性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聚疖。

辨证: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血热蕴结。治法: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软坚散结。

处方: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黄芩15g,栀子10g,黄连10g,野菊花15g,鸡冠花10g,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夏枯草15g,车前子15g,薏苡仁30g。丘疹脓疱处外用硫雷洗剂,硬结囊肿处用黑布药膏与化毒散膏等量混匀掺入梅花点舌丹2(研碎)外敷。

二诊:服药3剂,皮损减轻,部分开始消退。服药7剂,结节囊肿缩小变平。继服上方。

三诊:共服上方14剂,皮损大部变平,未起新疹,油性分泌物减少,囊肿缩小,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滑。于前方去鸡冠花、黄芩,加丹参15g、红花15g

四诊:又服14剂,皮损基本消退,残留色素沉着及少数浅在性瘢痕,临床治愈。

 

按语:在上述5例病案中均给予清肺胃湿热的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栀子。同时又针对不同的证型,给予恰当的用药。

病案1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素体健壮,阳热偏盛。故佐以大量的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等,并配以清阳明腑热的熟大黄、瓜蒌,共奏清泄肺胃蕴热的功效。

病案2则是以毒热蕴结为特点,患者表现面红,疹红,并有多数脓疱,疼痛明显,因而使用了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羚羊角粉等凉血解毒之品。

病案3中的患者系一中年女性,其临床表现充分反映出肺胃湿热、冲任不调的病机。肝主疏泄,并协助脾进行运化;脾主运化,若气机通畅,又有助于肝气的疏泄,假如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往往导致脾失健运,若脾失健运,气滞于中,湿阻于内,就可以出现病例3的那些症状。于是,在清肺胃湿热的主导下,配以健脾益气的白术、枳壳、薏苡仁,利水渗湿的车前子、泽泻,共同来完成清除湿热的功效;香附、益母草、赤白芍、丹参则取其调和冲任,理气活血之意。通过治疗,从病人的血液性激素水平检测结果可以证实,其气机调顺,血流通畅,而使冲任调和,症状消除。

病案4是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起来见效较慢的一种证型,它的特点是湿毒血瘀,血热蕴结。方中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夏枯草、生牡蛎、红花、当归活血软坚散结,野菊花引药上面部,共奏奇效。现代医学证明,黄芩、连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黄芩还可以降低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丹参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可调节内分泌紊乱,夏枯草有很广的抗菌谱等等。故临床治疗时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并结合现代病因学和药理研究遣方用药,治疗痤疮才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整理:张芃、周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