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德印教授谈太极拳

 tjboyue 2016-08-28

 太极拳跟其他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她要求身体放松、要求心静,身心都要完全沉浸在运动中,这样才能使大脑和身体、心理得到一种安静和平衡。消除思维的紧张、忧愁、恐惧,摆脱病态心理,对一个人的健康,或许比肢体运动,比运动得大汗淋漓效果更好,更加至关重要。 太极拳可以对人心理环境进行调剂,就像目前很多人都对“非典”产生了巨大的恐惧。恐惧,这本身就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而心情的愉快、平静、心情淡泊,营造这样一种心态是保持健康长寿的途径。


如果一个人可以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使身心进入到柔和、舒适、平静的状态,摆脱烦躁和焦虑,这种对身心的凋剂,在心理、生理上都有很大好处。如果一边打拳一边还在思考你平时思考的那些事,心不在焉,效果当然不会好。 有的人会说,散步也很好呀。的确,散步也会达到生理上的适度运动,但是散步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人们经常是一边散步一边还在想这个想那个,脑子并非摆脱那些干扰的思考和焦虑。打太极拳不一样,因为她要求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静,什么时候虚什么时候实,得投入感情,得用感情来引导,所以很多人说太极拳是一种心理体操,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这也是太极拳和其他健身运动不一样的地方。太极拳像下棋、像看书、像钓龟,她是一种情趣。使你在这一段时间内思想能够完全沉浸其中,这种大脑紊乱紧张的消除对脑电波的有序化是很好的凋剂和恢复。 我们不能只看太极拳动的地方,她静的方面,特别是心静的方面,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更多。


太极拳即使在动的时候,也是一种柔和的有氧运动,要求中正安舒。而她在心理、精神,特别是自控能力上的独特之处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很多打太极拳的人在他打拳的时候能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外边车水马龙、人声嘈杂,他却能够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一片天地中,这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真正进入了打拳的角色,彻底摆脱了焦虑和烦恼。有很多人打太极拳并不是很规范。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可能不到位、不准确,但是不见得他的健身效果就差。所以以健身为目的的太极拳运动不能完全从动作规范性来考虑,只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而且在身心上都进入到太极拳的主流状态,也就是我说的身心完全沉浸其中,便达到了太极拳的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为、心情平静愉快专一,便可达到很好的健身效果。而至于动作的规范、规格,这些或许可以看作是太极拳健身的细枝末节。


在当前抗击”非典”中,各方面的预防工作都很重要,但是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不能处处杯弓蛇影,保证自我有足够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自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在平时的太极拳健身活动中,“身体动”和”心里静”都要注意,心静体松,保持心理的专一、安静,保持身体柔和、放松,这是习练太极拳的基本素质,也是基本修养。不能把太极拳做成心不在焉的、仅仅肢体的运动.忽略她最重要的心理和意识的层面的运动。也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剧烈运动。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体很舒服的状态,运动中也要始终保持柔和平稳。憋气、努力是最大的病,虽然有的太极流派中也有发劲儿、跳跃的动作.但是那种发力和跳跃也是”松柔抖弹”、刚中有柔,是一种弹性力,并非紧张憋气,而是马上就恢复放松,保持心理身体的柔和平静。至于腿的弯曲度、柔韧性、控腿能力等等,这些应该因人而异。 所以,只要习练太极拳的时候心静体松,持之以恒,保持心理的平和专一,一定能够发挥太极拳的最佳健身效果。很多人误解,太极拳是病号拳,这是不对的,太极拳可贵就可贵在她的那份怡然自得。


所有武术都是一样的,决不能萎靡不振。长拳讲究挺胸收腹,太极拳则要求松心实腹,但是同样中正舒展,同样都要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不能驼背弯腰懈怠。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练太极拳,到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太极拳并不排斥年轻人。目前香港教育署就准备在小学推广太极拳,当然我个人认为教授小学生太极拳恐怕在教学上有一定困难,因为她的动作不是直来直往,但是青少年练习太极拳、接触太极拳,只会有好处。


任何运动都有它的局限性,有它的特点,太极拳对下身力量的增强、对调整身心放松很有益处,但是对爆发力、速度、心肺功能的训练或许就不如跑、跳、投的一些项目。年轻人应该加强和重视心肺功能和肌肉的锻炼,所以对青少年来说,只练太极拳可能还是不够,在参加剧烈体育运动以后可以通过太极拳这种柔和舒缓的运动来搭配,放松。所以我常说:“太极拳不拒绝青少年,中老年更应该选择太极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