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制座椅、手推剪子、老式修面刀……
坚守大半个世纪的老理发店
本报记者 张健摄影报道
铜制座椅、手推剪子、老式修面刀。走进平江街道新星理发店,你就有了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这家店坐落于娄门横街内,店面不大,老式的木制两开玻璃门,门上贴着不太清晰的招牌。长方形的店堂内,看上去十分的老旧,只有地砖和墙面上的瓷砖稍显出一点现代的气息。这家店虽然不起眼,但却是一家坚守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店,店里店外的这一切都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店里有三位师傅,年岁最长,进店时间最长的师傅叫任金玉。另外两位师傅是兄弟俩,一位叫顾惠民,一位叫顾惠康。每天早晨7点,他们三人中必有一位早早来到店内,负责开门打扫,一周一轮,下周就会换一位师傅。傍晚5点,理发店关门。一年365天,这家理发店天天开着,就算是大年夜当天,这家店也照常营业。熟知这家店的顾客,都知道这是一家老店。从解放前就有了,名字一直未改沿用至今,只是如今店内物是人非,一代传一代,但手艺还是那样精湛,来过这里剃过头、修过面的人,这辈子基本也就被它绑定了。 任金玉是1982年进店的。“我进店是顶替了我的父亲”,任师傅回忆说,他的父亲很早就在这家店工作了,这家店解放前就有了,创办人已故,如果活到今天那就要近百岁了。在1992年之前,该店是属于集体企业,店很大,有三个开间,每间有40平方米左右,一共11位师傅在此工作。到2002年,正式改制,店面从三间缩减到一间,师傅退出的退出,退休的退休,最后只剩下了几个人。2000年时,顾惠民、顾惠康两兄弟从倒闭的其它理发店来到了这里,成为了该店的第三代员工。“在80年代,学理发是个很不错的选择。那时的理发师收入比普通工人高。”顾惠民、顾惠康兄弟俩回忆说,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了理发行业。刚开始只能做学徒,最初的收入是每月14元,半年后定级,可以拿到30.5元,一年后再定级,就能拿全额工资35.5元了。这样的收入,在当时算是比较高的了,他们也因此非常满足。转制后,所有人的工资变成了多劳多得,虽然采用的还是平分机制,但没有人因此偷懒,相反,只要顾客推门进来,闲着的师傅就会立刻站起来招呼,开始干活。 三位师傅的手艺都很好,老店面老手艺,不少老顾客因此千里迢迢回到这里来理发。从园区湖东转了好几趟公交车来此理发的陆建国就是这家店的忠实顾客。陆先生说,他以前就住在这附近,三十几年在此理发、修面,从老师傅到小师傅,个个都试过,个个都不错,这里的手艺真是呱呱叫。特别是修面,那可是要技巧的,刀在脸上走,贴而不紧,快而不破,刮好一摸,顺滑自然,舒服得很啊。“80年代,剃一次头发是2.5元,吹风是4.5元;现在,剃一次头发10元还加修面,吹风一次12元。”陆先生说,物价涨了这么多,这家店的价格没涨多少,算是比较便宜的了,价廉物美手艺又好,所以才会吸引那么多的回头客经常来光顾。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旧时360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