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阴阳基本内容条文集解4-1》

 野之老 2016-08-29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阴阳大论》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注曰:气之味是甘阴之厚者,发散薄为阳也。酸苦薄者为阳,下涌泄者为阴也。编者按:注“味”字,原钞残下半部,观其剩形,似“味”字。

2.类经-卷二-阴阳类第一-阴阳应象》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注曰: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同。

3.《素问注证发微-卷一》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注曰:此申言气味太过者必有所伤,而又推言形气受伤于寒热者,有各病互病之机也。夫凡物之气,大体为阳;凡物之味,大体为阴。然而气主发散者固为阳,其味之辛甘者亦为阳;味主酸苦者固为阴,其气之涌泄者亦为阴。正以气之阳中有阴,味之阴中有阳也。

4.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二》曰: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注曰:言气味固分阴阳而味中复有阴阳之别。辛走气而性散甘乃中央之味而能灌溉四旁故辛甘主发散为阳也。苦主泄下而又炎上作苦酸主收降而又属春生之木味。皆能上涌而下泄故酸苦涌泄为阴也。

5.“气”:田晋藩说:“气”字疑衍。上文自“阳为气,阴为味”至“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俱气味对言。上节“壮火之气”云云,则专言气;此节“辛甘酸苦”,则专言味,所以不承上文也。《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苦甘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是味非气,云气味者,涉上一句“少火生气”之气字而衍。

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王冰说:非惟气味分正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何者?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通泄为阴。

丹波元简说:先兄曰:“王意盖谓味之辛甘者,其气发散,故为阳;味之酸苦者,其气通泄,故为阴。诸注亦然,特马氏不同。”坚按:王注《至真要大论》曰:“涌,吐也;泄,利也。”

喜多村直宽说:刘信甫《活人事证方》:“大凡阳病当投酸苦之药,微则用苦,甚则兼用之。阴病当投辛甘之药,微则用辛甘,甚则专用辛。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辛甘者,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谓能复其阳气也;酸苦者,苦参、苦青、葶苈、苦酒之类,能复其阳气也。”

7.今解: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二句断句的从属,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类经-阴阳类-一》将它归属于上段,即壮火少火之下,注曰:“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

然《素问经注节解》则将此二句移于上文“厚则发热”句下,注曰:“此二句,原刻在‘少火生气’之下,实与上下文义不和,必错简也。今擎置于此,触几同条共贯云。”细观本节经文,详言五味太过致阴阳偏胜为病,而此二句正是本节之纲,故本文将其归属本节之首,以为下文气味太过阴阳胜衰为病之启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