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研究

 永远回归大自然 2016-09-08

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关于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记载。
1《黄帝内经》对生命周日节律的记载和认识周日节律是指与地球自转相吻合的生物钟周期,以太阳的升落为依据,其周期一般为24小时。《黄帝内经》对此论述内容丰富,主要涉及营卫阴阳消长的周日节律和五脏之气盛衰的周日节律。
1.1营卫阴阳消长的周日节律

《黄帝内经》对营卫阴阳消长的周日节律的阐述,可以分为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在生理上,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着相应的调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可见,机体受阴阳消长的日节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活动亦发生适应性的周期性变化。在病理上,昼夜的阴阳消长变化对病情的发展也
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可见,《黄帝内经》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出发,以一日的昼夜晨昏变化为依据,指出人体的阳气可随着昼夜变化而消长,进而形成人体生命的周日节律。
1.2五脏之气盛衰的周日节律

《黄帝内经》认为,在生理上五脏之气的变化,随时间阴阳的交替运行可以出现脏气相对旺盛和衰减的现象。正如《素问·金匾真言论》日:“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也就是说,人体的生命机能活动,在一日的阴阳消长变化中,不同系统的生理功能,或者不同的生命机能活动,它们并不是均衡发展,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自然时间节律的变动,表现出盛衰变动的节律性变化。在病理上,《黄帝内经》认为,五脏病变因昼夜变化,随其所盛之时而病情减轻,随其克我之时而病情加重,随其生我之时而病情缓解。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肤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


可见,《内经》对人体周日节律的论述不仅认为阴阳气血运行有周期性变化,而且五脏的功能也有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其规律与人体五脏的阴阳属性密切相关。
2《黄帝内经》对生命月节律的研究和认识
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产生朔弦望晦的周期性变动,月球的引力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动节律。这种周期性作用,使地球上的生物体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人类在顺应自然节律的过程中,其生理功能逐渐形成了与月相变化同步的生命节律,即人体的月节律。了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以月的廓满、廓空表示月相变化的节律,阐述了人体气血随月节律变化的过程。可见人体气血随月节律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顺应天时而调理气血。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提出了“因月施治”的时间治疗学理念。认为若治反天时,就会导致变证
丛生,造成不良后果。
3《黄帝内经》对生命年节律的认识和研究
年节律,又称四季节律,是人体对四季寒暑变化的一种节律性反映。《黄帝内经》对人体生命中年节律的认识,是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通应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关“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藩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等的论述,就是与四时相应的正常气候和物候的变化现象。《内经》已有很多相关内容的记载,主要反应在脉象、气血运行、五脏以及疾病的年节律上。
3.1脉象与年节律变化

《黄帝内经》认为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四时的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即是说脉象的浮沉大小变化,就是机体受四时气候更替影响,在气血方面所引起的适应性调节反映。《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就是形成脉象一年中不同变化的基础。
3.2气血运行与年节律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的运行亦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及月亮的盈亏相关。《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天气温和,日色晴明,则人体血液流行滑润,而且卫气常浮于肌表,血容易外泄,经气容易循行;天气寒冷,日色阴霆,则人体血行亦会滞涩不畅,卫气亦常沉藏于里。《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间,春夏秋冬,其气各异。”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的功能变化实际上就是气血的运行变化七。
3.3五脏之气盛衰与年节律变化

五脏主持不同的季节。《素问·六节脏象论》认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这些论述反映了五脏一年中各有治时的基本特点,是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中医学对人体脏腑生理周年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以自然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为基础的。
3.4疾病的发生与年节律变化

在四时气候的变化中,每一季节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的疾病外,随着季节的不同,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的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如《素问·金匾真言论》说:“春善病孰姻,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亦会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换的时候发作或增剧,如痹证、哮喘等。人体发生疾病后,其轻重转归也存在着周年节律,以肝病为例,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持于冬,起于春。”由此可见,五脏的一些慢性疾病,具有至其所生之时而甚,至其所不胜之时而持,至其自旺之时而起的年节律变化。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有关人体生命时间结构的研究涉及到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是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的依据,同时为现代医学通过节律的周期变化研究中医五脏实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