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

 buglee 2016-09-17

平面杨式太极拳架视频上传后,引来一些评论。总体上看,观者大多感到失望。其实这已是在意料之中,所以曾犹豫是否将此视频上传。实话实说,这架子打得还是不错的。只是看得懂的人很少。这也怪不得谁,因为从没有人这样打杨式拳。

我来讲解一下这拳架,有心的读者可按照我的要求来练习。试试看,然后再来看我的视频,你就会发现不同的东西。

我的拳不会去参加比赛,所以没有预备式,上来就是起式。这起式两手两臂上扬时,两手手心略微相对。说到起式,我之前打的比较多的是郑曼青的起式,曼师的起式有手腕八变。但最近改为打这个起式,主要是自我感觉好。全身放松后,两臂徐徐下降,注意手臂下降时,身体不可跟着下坐,否则就变成了国家套路。刘高明老师的起式是不对的,但可能是为了国家利益。傅钟文的起式符合要求。

之后经典左棚,大多数人之后都是边右转,边下坐。我的拳在这点与众不同,我是先坐胯,坐好了,再右转,转好后,全身重量转移到右腿,此时,要求右腿放松,头向上顶,尾闾中正,全身重量要经脚踝向下到脚底,左虚脚回荡先靠进右腿,再向左迈出,迈出时不许借右腿之力,右腿始终放松,左脚落地时,脚跟先落,虚实的转换是从零到一百。落脚着地后最初是全虚的,是可以提回来而右腿始终放松不变。这样的练法才叫平面太极,纯单腿太极。左腿落脚后,全身重心左移,移时要尾闾中正头部上顶。注意,我这里只讲下肢和脊椎。

之后,右揽雀尾,重心要先全部移到左腿,尾闾要正,头要顶,右脚先回左腿处,全身重量要由左腿支撑,要沉到脚底,要放松。右腿前迈,同样不可借左腿之力,左踝要松。右腿落后,全身重心右移,移时尾闾要正,向右棚出。这两个动作如按我的要求做,是有难度的。估计,就这两个式子,在我的读者中,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像样。

单鞭,转脚时松右胯,手臂随身而动,身体要尾闾中正。左脚提至右脚处,全身重量在右腿,保持尾闾中正,左脚向左缓缓而落,重心左移,移时保持尾闾中正。

提手上式,崔毅士和傅钟文的拳要转左脚,然后移重心。郑曼青的拳和董英杰的拳左脚不转身体左移,重心百分百在左,右脚前蹬,落地时百分百虚。实腿转左脚,胯要松得好,实腿不转脚,胯要松得更好。全部过程,要求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左右搂膝拗步,一个反手挥琵琶。这拳要求左腿的适应支撑力同右腿一样,左右腿力度的不均,会造成脊椎两侧肌肉的发达程度不均,对身体健康不利。前不久看过某名家的褚传扬式,打右搂膝时左腿发抖。原因即在此处。

搬拦捶崔毅士和傅钟文的近似,郑曼青和董英杰的有相同之处,我的拳采用了董传。

倒撵猴的落脚是铁轨式,学自曼师,不同一般的八字式。曼师说铁轨式有通督脉的作用,我打此式,没觉得有通督脉的作用,但觉得比八字式要难,但现在已经习惯了。

云手也是受曼师影响,神似形略不同。云手是这套架子里最难打的式子之一,要求每一动须尾闾中正,如果你这个式子打好了,功夫就应有相当程度了。

网上很多人在传转杨门九大弟子,这其实出自我阿邓之手。原本是杨门十大弟子,不知哪位大爷把郑曼青的名字去掉了,而变成了九大弟子。

我的拳架受曼师的影响很大,我喜欢看他的拳,可惜只能看到他打的郑子三十七式。因为他推广郑子三十七,董英杰和杨振铭曾在香港登报声明,三十七式非杨家拳。但现在没有人再说郑子三十七不是杨家拳了,因为郑曼青在海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郑曼青的功夫在十大弟子中不能算最好,但他对这套拳架的研究可以说无人能及。郑子太极风行世界,但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却极小。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他的拳。

郑子太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郑子太极采用虚腿转脚,迈步前虚脚不回荡实腿处,这对实腿的放松度,和两胯关节的放松要求很高。能打好三十七式的人不多,郑曼青的拳是太极有手不用手,而他徒子徒孙们大多打成东施效颦不用手。

研究拳架者不可不看郑曼青。而郑曼青为后人留下了黑白彩色两套极清晰的三十七式。

郑曼青在四川曾和杜心武一起为朋友表演拳艺,之后好学的郑曼青要求拜杜心武为师。杜说,你的太极拳,完全是用一条腿打的。有这样的拳艺,不用再拜师了。

再回到我的拳架视频,我在这里回答一些有代表意义的评论

降心为不为评:

感觉尾闾收得过了,小腹挺,腹股沟没有空,头颈为了平衡尾闾有点前伸,下巴有点翘。

没练过太极,站过桩。常常看邓先生的文章。说得冒犯的地方见谅。

回复:

降心讲话客气,这里不存在冒犯。先说尾闾收得过了和小腹挺的问题。

我一直强调尾闾中正。但有一点没讲明白,尾闾中正其实是功夫到了自然中正,没有一定功夫是收不正的。对尾闾中正这问题历来也有争论。张义敬的书里曾对这一问题写明观点。张先生把尾闾的位置分为三种:一种是后翘,一种是张先生认为的中正,还有就是觉得收过了,小腹上翻,甚至有人可在上翻的肚子上放一碗水。

我的观点不同于张义敬老师。我是认为张先生说的第三种才是尾闾中正,尾闾中正是在内功功夫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做到的一种现象,不是你想收就能收的,还有受整条脊椎的连带关系,尾闾不可能存在收过了的现象。武式太极也有尾闾托起丹田之说。如降心觉得我收过了,说明我已经达到了极少数人能做到的丹田上翻。还有小腹挺,这跟体型有关,我瘦了八公斤,如不瘦下来挺得更凶。人在正常站立后直膝后,尾闾后突前边挺的就小一点。另一个原因,我在练拳时,保持着自然腹式呼吸,一分钟5次多。我的理论是打拳时要松腹,不可收腹。一般打拳时出现的腹式呼吸跟打坐时有较大的差别。我最初时走猫步呼吸是每分钟六次半。头颈前伸是颈椎的位置不对,几十年的毛病了,短期很难纠正完。

还有人说我把太极拳看得太简单了。我本不是练武的人,现在来练练感觉也很不错,我的练功目的是在尽量短的时间里练出内家拳的基本功。怎样炼出基本功呢?没有多复杂,简单说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尾闾中正两个基本点中其一就是把呼吸调出来,心息没有变化不是算内家拳。另一个基本点,就是松掉两条腿特别是要放松支撑腿,一要用意,二要下大功夫。我学拳三个月就知道要松支撑腿了,支撑腿放松的程度不同代表内家拳功夫的程度不同。全松了人就感觉好像能起来了,功夫就完成了。郝月如说的身体有如悬空就是这个意思。我下半年同上半年比腿的松软程度有进步,但离完全松掉还有距离。

有位博友建议我架子放低,以便膝胯全开。我的理论是先求松沉,后求开展。我可以打低架,但支撑腿要受力,违反了我的原则。说白了,是功力够不够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博友写的平论:

阿邓兄周游世界,见多识广,看邓兄博文,精彩不断。不过阿邓兄面对镜头略显紧张,未能将博文中的精彩通过视频表现出来,以致阿邓兄博友几多失望。建议阿邓兄可面对镜头录上十遍,必然能完全放松,打出真太极,期待阿邓兄完美无瑕。

回复:这是不久前的视频,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的水平。原则上说,这拳打得有一定水准,但看的人也要有一定水准。有朋友说,初看不好,越看越妙。就靠这套架子,一般练不到十年太极的人,按在我胸上,都能弹出去。世间没有完美的东西,这套拳架自然也有缺陷。这是我学拳两年零九个月的纪念视频,应算是三年内的经典之作,可以给初学者指引一条不同的方向。如有人受益,是他的福气,如有人看了不爽,就随他们去吧。

向这位博友好,祝吉祥。也祝我所有的读者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