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发慈心

 行菩萨道 2016-09-18

选好了一位适当的人选,就一直用他,有时候可以有第二、或第三位人选备用(这不像菜单,有好多道菜供你挑选,也不是像备胎,爆胎时拿出来用,而是像好朋友,永远准备好向我们施以援手),如果你每日固定禅坐,比较适合这样做,但在密集禅修中,我们在几日或几周内,都努力专注某一个人(所缘)。

 

一、呈现眼前

最好想象那人就在附近,直到感觉出他的存在,甚至感觉到他的感受。如果做得成功,不必惊异你在心理上会如此贴近他,当这个对象真的出现在眼前,你再试试看,就会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如果你把慈心送给过自己(也就是让自己快乐),对象又很适合,慈心会自然而然流泻出来,鼓励它继续流出,不要把情绪挡住,拥有大量慈心一点问题也没有,相反的,这要比物质享乐好多了。

在这个关键上,我也想顺便一提观想,我所谓观想是指以内在的心眼(在意门/心识上)看到这个人,就如你的眼睛睁开一样,虽然这个方式有用,却没有多少人能够轻易做到,重要的是,慈心从心中流出,同时能够一直维持着对那“人”的忆念,就足够了。拼命努力去观想会造成其他的问题,像头部紧张、挫折感等等。要知道,仅从事观想并不等同慈心,有人观想时,甚至根本没有保持正念。

你可能会问,若没有清晰的所缘,如何培育定力?以我的经验,持续练习的话,所缘会越来越清晰。畅流而出的慈心,首先就确保了心一定清净,在这个关键点,如不断将慈心流向那“人”,将使所缘的这个人现前。当定力(禅支)渐增,所缘会越来越清晰、明亮,直到足以得定,我发现这个方法对心智比较没有限制,慈心因而无碍地流出。

 

二、思维

你也可以思维以下这些事,来促使慈心生起:

1. 你曾身历其境的好事,诸如生日时收到礼物、事业上得到忠告、压力大时得到协助。

2. 所缘之人的美德,诸如慈悲(v1)、智慧(v2)、人道精神(v3)等。

如果你积集了多种美德,就去制一张表,省着用的话,可用一辈子,它们有如火花塞发动引擎。假设你用第一项美好品德(v1),促使慈心生起并流出,停止流出以前,再用一次(v1),可以一再重复,直到不再有效。然后就变换一下,用(v2),因为新鲜,所以又搅起了慈心的流动,一再重复直到无效,这时可重回(v1),又有效了,这样的互换可持续到你必须开始切换至另一项(v3)之前。

 

三、自由联想方法

我的一位朋友觉得用传统而系统化的方式,很难生起慈心,他觉得那样很做作,而宁愿让慈心自然生起,所以他想象过去曾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例如说,他想象自己看到朋友下班回来,这一天过得很糟,他很谅解地走上前去,把手搁在朋友肩上,问他:“嗨,怎么回事?”或者想象朋友怀里抱着新生的小宝宝,他会上前去恭喜她。

在自由联想期间,会想起很多人,待心境一旦进入状态,就可以缩小范围只对一个人。

这种自由联想,可以任想象力挥洒,如思维小孩、病人等等来激发慈心,有时候会生起悲心,有时候会生起随喜心,皆无所谓,因为这也是慈心的层面。

然而有一件事必须小心——思维必须予以管制,份量刚好足以令慈心流出即可。否则,思维会引起掉举和欲贪,甚至愤怒和悲哀。

 

四、念诵

念诵常用来做为习定的第一步,摄心于诵文,就不会妄念纷飞;若明白诵文的意义,更可以产生特殊的心智质量。慈心的诵文有几种,本书收有非常通行的一篇,它根据圣典而来,包含传统慈心修习的方法和发愿。善巧的念诵,不但可产生初步的定力,而且当我们柔软、温柔、甜蜜地以慈心唱诵时,也可让心进入状态。

接下来,散发慈心给自、他便轻而易举了。

 

五、发愿

发愿是禅修很重要的一环。发愿的时候,我们将心导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和目的。视愿的本质不同,会引发不同的心所,我们必须精确而谨慎,因为心很有力量,所以要注意措词、心所和意涵。举例来说,“愿修行带来快乐”就太过于泛泛了,因为没有说明清楚是那一种快乐,人们通常将快乐跟喜悦联想在一起。另一方面,喜悦既可在世俗层面,也可在修行出离层面。

“愿修行清净吾心”便比较明确,指的是修行出离的领域,但其方向并不特别远大,最好修正为“愿修行带来观智,以体悟实相(涅槃),彻底清净吾心”——这样包含了实相和涅槃意涵的正见(至少就理论来说)。

在此处涉及的主要的心所是思(cetanā),或称意行,这是心促使事情发生的造作力量,经常又称为业。视随之而生的心所,会产生不同的果报。我们一定要有正念,才能确保业都是善的。在慈心的修习中,正念又必须有慈心伴随——正念思维慈心的愿文。

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人对发愿有点问题,因为他们无法不将贪爱带入愿中。当他们说:“我愿……”其实意味着“我贪爱于…”。愿望有切合实际和不切实际两类,如果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反映出的,就是从妄想生出的贪爱。举例来说,有人可能希望“愿我在这一节静坐中证悟涅槃。”这便可归类到不切实际中去,因为除了少数有特殊潜力的人(极为少见)才有可能,所以这是“渺茫(不切实际)的希望”。

当我们说“愿修行导向涅槃”,并不意味着我们期望在这一节静坐或这一生便达到这样的境地,而只是给心念一个指示。也还有其他立即相关、更切实际的子目标,如“愿我放松身体……”在发愿时,我们必须确定心存正念,无有贪爱。

发愿的另一重点是:我们必须相信发愿的效用,而不是空有其愿。这样修行的确会带来成果,甚至于对向其发愿的人亦然。我记得有一次在缅甸,送慈心给一位马来西亚的朋友,过了一阵子,我接到他的来信,问我是否曾送出慈心给他。顺便一提,他跟我并不是很亲近,因此当他说那段期间他想起我时(他通常不太想起我)总是处于喜悦的状态,令我颇为惊异。

慈心与相近的心所——悲心——在身和心上都有疗愈的特质,这已经有确凿的证据了。在发愿时,最需注意自己必须在慈心的状态下,愿文的意义会使其包含的范围更为明确。


传统上我们用四愿对自、他散发慈心:

一、愿你(他或她)平安,没有危难

(Averā Hontu)

二、愿你(他或她)平静,没有心苦

(Abyāpajjā Hontu)

三、愿你(他或她)健康,没有身苦

(Anīghā Hontu)

四、愿你(他或她)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Sukhī attāna? pariharantu


一、愿你平安,没有危难

安全是快乐非常基本的因缘,然而,就佛教而言,除了涅槃,在这无常轮回的世间,并没有永久的安全,这不免叫人仓皇失措,不过这是事实,我们必须学着接受。接受了之后,便进步了。祈愿也指示着修行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危难,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形式,外在方面,如有人想伤害你,或者是致命的灾难和意外。内在方面,便是我们的烦恼和不善业,两者是互相关连的。然而,我们知道秉持正念或散发慈心时,心是在清净的境界,在这种时刻,甚至在这之后,心都是没有烦恼的。烦恼是苦和三界流转的根本原因,若秉持正念,同时清清净净,怀有慈心和悲心,我们可以对危难形成外在的防护。

根据一些卫护的慈心禅诵文,慈心是一种保护的力量。有个故事说,当菩萨秉持慈心时,连弓箭也无法伤害,而一旦失却了慈心,便立刻受伤了。因此,火、毒、武器不能接近(伤害)的利益,并不是空穴来风。然而,我们的定力也必须非常强有力才行。

每一个愿都有正、负两方面,此愿的正面是安全,并非只意味没有危难,而是在生命和修行中,有一种幸福、舒适、顺畅的境界和感觉,只有这样,人才能自由自在地将自己奉献给崇高而清净的求道生涯。


二、愿你平静,没有心苦

我用“平静”取代“快乐”,以强调其精神层面。平静比较接近止,跟清净的心比较相关。内心的痛苦是我们所希望克服的负面质量,包括恐惧、挫折感、抑郁、绝望、愤怒、忧虑、贪爱、妄想、邪见等等。有一点很有趣,我们必须先认识这些负面质量,才能有效地驱除。除非观照力极为真实、强而有力,否则不断否认说没有“我”或“我的”,也没有用。另一方面,这也指明了,我们需要修习强劲而活跃的慈心。


三、愿你健康,没有身苦

此愿是祈愿所缘之人感到生理上的适意,如前所述,我们首先必须承认,真的有生理上的痛苦,然后才能承认,痛苦可被疗愈,以及良好的健康是有正面好处的,此处系指生理能量,并且跟休息、生命力、长寿等有关。


四、愿你善自珍重,保持快乐

这是较一般性的愿,涵盖所有其他方面,这是指一个人未来的生命和活动中的修行和利益。善自珍重、保持快乐指以洗浴、进食、工作和睡眠等来维持自己的生命,简言之,就是活得快乐。


前面提过,除了最后一愿之外,每一愿都有正面和负面的意涵,我认为两者都必须加以认识并处理,为了更扼要简明,我只用正面涵意——安全、平静、健康、快乐地活着,我发现这比负面涵意更为有效,更为肯定。然而如果危难等等已很明显,而且迫在眉睫,那么用负面意涵就比较切合实际。

因此,在修习慈心禅时,你可以在心理上将你所关心的人放在面前,如果你的慈心已开始流动,这四愿会令心持续流动,不然,便用正确的心态再发一次愿,也可以引发慈心,这是一种从自己流向另一人的能量。

当你开始发第一个愿时,“愿你平安……”这股力量会流向另一人,形成保护层,不但在外在、也在内在身心。事实上,它会将你和对方包围起来,同时带来喜悦、平静和幸福。

发第二个愿的时候,感受一下从你的心向另一人的心所散发的平静和喜悦。你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对方的快乐。

快要发第三个愿的时候,想象那股力量遍满对方,生起身体上的适意,起初是舒服和平静,然后用生命力令它恢复活力。如果哪一部位需要疗愈,也可以给予特别的专注。

最后,第四愿比较一般性,就让慈心不断流向那人——充满他,直至你与他皆为深沉平静的慈心海洋所包围、淹没。

有一点值得一提,我们送出的力量或能量,可以是实质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有人甚至让它具象到成为一束光的形式,这是可以观想出来的形式,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慈心才是主要目的,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持清净、真诚,并培育定力至更强而有力的深度。应用的方面可以不急于一时,否则会偏离主题,削弱修习。

运用这四愿的原则,与运用情境和功德来激发慈心是相似的,每一愿均可激发慈心,如果慈心已然生起,便会令其持续。使用第一愿(a1)之后,慈心生起并流出;接着它会减退,完全停止之前,可以用第二愿(a2)来充电,第三(a3)和第四愿(a4)也是同样的用法,令慈心恢复流动,并持续不断。

接下来,我们回到a1,这个循环可以无限制重复。

第二点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愿可能比较见效。有效的,便多用些;不怎么有效的,就少用些,甚至后来不妨弃而不用。最后,慈心必须是自动而平静地流向其所缘,也就是流向我们送出慈心的那人。

你可能会问:加上更多的愿,或者把它们更动一下如何?我想四个愿足够了,对初学者来说,太多的愿不免混乱,何况,这四愿已涵括了我们生命中绝大的范围。当然,我们可以对人或事的愿加以挑选、添加,或更精确地描述。举例而言,我们可以对面临考试关头的学生用这个愿——“愿他或她考试顺利……”;对苦于病痛的人——“愿他或她癌症痊愈”等等。

我经常用“愿他或她慈心增长”或“禅修日有进境”,因为这些愿既与心灵修持有关,也很有效。

——摘自《慈心禅》 慈济瓦禅师著 雷叔云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