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

 发哥07domrg8zi 2016-09-23

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

1.恬澹虚无与精神内守

《素问 · 上古天真论》中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賊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结论不是凭空而来的,《黄帝内经.作者已深刻认识到精神状态与神气的关系,有所谓“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之生理观;更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病理观,所以在“恬澹虚无”的精神状态下,可以实现“清静则志意志,顺之则阳气固”的目的,使“真气”充足而不患病就成为必然,这就是“清静则肉凑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的道理。

至于具体要求则有: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关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干道。

紧接着又指出古人修道的四个层次:

1、真人层次:“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2、至人层次:“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3、圣人层次:“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赦,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4、贤人层次:“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

总之,认为只要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就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

2.季节养生

《黄帝内经》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提出了四季不同的养生的侧重点,《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 · · · · ·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元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莽

长之道也。 · · · · · · 秋三月,此谓客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 · · · · ·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挽平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盈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里所述的四季分别以养生、长、化、收、藏之道的描述,其积极意义一方面是保持与大自然的统一,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如此,《黄帝内经》认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 · · · · ·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内圣修习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如何养生的?

另一方面,是为了调节自身阴阳的平衡以保证人体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