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7)第十三章另解心理学及心理治疗

 puiyanada 2016-09-23

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是我一直非常关注的对象,走到今天一切都源于对心理学的热衷;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最原始的动机,总想通过最简洁的办法寻找心理的捷径。心理学的思路很驳杂,这里就简单地呈现一些与心理学同行们不太一致的视角。

什么是心理疾病?(当然这不需要书上的答案)真正去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是非常少的;遇到心理问题或进行心理咨询时,只会一头扎进问题中去寻找解决的思路。看不到心理问题带给人的积极含义,这是思维的狭窄定式。

病是什么?是一种痛,同时痛是一种觉,无论生理还是心理,痛苦和烦恼都有两个目的:

第一 、告诉自己需要调整 。第二、痛在哪里,注意力就会到哪里,元意识也会到哪里,无论是否干预,都是在自我治疗。

病这个词语带上了很多悲观的负面情绪,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贴标签,人们为自己贴上了苦恼的标签。疾病来了会使人痛苦,为了避免痛苦,人们会改变习性,这就是病给人类的好处。中医上有带病延年的说法,一个人若是没有疾病,生命就没有抵抗力,疾病为了人类更好的活着而存在。人类的苦难恰恰是成长的标准,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疾病更是如此,佛家说“烦恼即菩提”,说的就是任何心理困惑都是我们可以提升的地方。生命的意义就是带着问题而活,人生就是不断突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疾病是每个人都会拥有的正常反应,只不過是否能够很好康复是一个基本要求。越是取得大成就的人,内心的纠结越大,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可以找到化解的方式。如果可以化解心理困惑,那些心理障碍反而变成人生的支点,我们可以借此飞跃,如果就此打住,疾病才会变成灾害,会成为我们的烦恼。一切的关键不是疾病,而是如何应对。疾病是过去时,我们要的是现在时和将来时。

 

首先解剖心理疾病的根源。

非常同意精神分析的理论,每个人早年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心理方式,换句话说,人的心理疾病是过去某种固着的心理意识遗留到了当下,是元意识投注到未完成的情节里而无法抽离。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病其实是一种防御机制,是过去的防御机制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是个定鼎乾坤的突破口,一旦彻底明白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心理和生理的疾病都会迎刃而解。人类在治疗生理和心理疾病上总是非常被动,始终没有找到治疗疾病的总方针总原则,非常遗憾!如果回到宇宙和生命的本体上看,任何一种疾病,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局部不和谐、不均衡的身心状态。心理疾病是过去的认识和当下的环境无法统一,于是就会造成心理障碍,也就是不和谐的状态。固着在某一种状态里而无法圆融,无法活在当下,就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人类一切的毛病都是如此,只是尺度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贪嗔痴慢疑的一面,如果可以和现实生活协调好,那么这个人就是健康的;假如堕入到某个情节之中而无法自拔,就会形成心理障碍而影响生活。一个人性格固执,是因为元意识始终围绕在某一种认知倾向之中,如果认知可以自我圆融,那么这种个性会无病无灾直到一生;如果个性无法圆融,总是让自己和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在心理层面无法消融,就会转化成身体疾病(这种转变的方式在中医章节会具体的解释)。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就不会轻易心理固着,也不会有癌症等这种身体重大毛病。如果用元意识公式来解释,任何疾病都可以理解为元意识是否固着和发挥作用。

所有的心理疗法都是一个目的,即打破原来的防御体系。譬如说: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这三种区别就是在思想认识、行为模式和潜意识三种层面破除自我防御过时的旧习性,重新构建来访者和谐健康的心理状态。

揭示一个人类重大的课题,不管心理或者生理,人们是依靠什么治疗疾病的呢?无论是生理和心理疾病,人类都是依靠元意识来自我成长和自我治疗的。人们在处理疾病时,往往跳过这一层来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遗漏,如果把元意识调出来单独处理,那么才会看清楚疾病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治疗。(说实话,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在某一个领域长期研究,从而找到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原因就是可以看到生命的这一层)任何的疾病都是元意识无法合理工作造成的(特别是心理疾病)。所有的治疗方案也就需要围绕一个目的工作,那就是如何有效地启动元意识为自我服务。

重复一点有关元意识的说明:元意识是人的根本能量,是和谐的张力,无论是意识能量和潜意识能力都是以和谐为本,这也是宇宙的基本法则,一切趋于和谐才是能量的指向。只有将元意识提取出来,我们才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人的心理或者生理疾病由来,更加简介的看到疾病的切入点,找到治疗疾病的根源,这样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总的来说,打破不和谐的防御模式,让元意识重新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所有生理和心理治疗方案的唯一途径。只有看懂这一点,才可以审时度势的根据不同情况,找到治疗的方案。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创造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类的一大进步。精神分析的最伟大之处不是在于它对人体心理疾病治疗的功用,而是探索了一条道路,找到人类心理问题的基准点。一切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早年生活的习性。无论是从结构层面(本我、自我、超我)还是意识层面(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以及对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重新解剖了人类的心理生成和发展特点,并且指出两个重要的生命驱力(性驱力、生死驱力)。在我看来弗洛伊德并不是个很好的心理治疗医生,而是个伟大的生命科学开创者。弗洛伊德本人在精神状态上就显得比较固执,治疗医患病人也不是十分顺利,这些说明几个问题。第一,精神分析只是个理论,而没有被广泛的适用开。第二,弗洛伊德在理论和实践上,是需要区分和谨慎使用的。这里补充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比较全面的文化知识,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没有认真的去理解和关注,将是一个缺憾,还原的生命的真相离不开精神分析的视角,这是一个基本工具。

借助精神分析的理论,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回溯到事件发生的那一刻。这是解决任何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通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都会因为某件事未完成而耿耿于怀,总是活在过去里。如果用元意识理论来解剖,就是在心理冲突的当时,元意识被投入到这一纠结的事件之中而无法被还原。(请注意这句话的功用)这是一个切入点,元意识无法被还原,轻者是心理障碍,重者就是神经症以致精神病患者。植物人,精神分裂,歇斯底里和癫狂的人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意识被割裂和逃离,因此让人忘记苦恼。催眠术和那些巫术原理都是一模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诱因是否被控制。催眠术和幻术可以激发出癫狂状态,也可以被还原成正常状态。那么是不是可以为那些心理疾病患者找到一条通道,再次还原当时的场景,让元意识被意识控制或被安全撤出... ...

无论是经典精神分析还是现代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其治疗心理疾病的特点是将心理问题深究到潜意识层面,回溯到早年心理形成关系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只不过是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潜意识层面的的搅动和梳理。这种分析的目的让求助者的心理矛盾能够找到认知挂靠的地方,可以被自己的价值观所接受;不被自己价值系统接受的认知会是盲目乱闯而不起任何作用。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认知方式,关键的地方不是客体关系,也不是自体结构,也不能说性冲动是否得到满足,这都属于人类生命科学家的探索,区别之处是求助者的认知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相关精神分析的理论。

只要求助者的内心认知系统可以圆融,不影响社会并可以快乐积极的生活,即使迷信咨询师的谎言,也是适合这位求助者的精神分析。提示心理咨询师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和价值观,强求用精神分析或者任何一种治疗办法来解决一切问题都是窠臼,是假借科学的名义来反科学。精神分析只适用于可以被精神分析的人,每个人适用不同的办法,只要不干扰他人,舒适和谐才是目的。我们可以利用精神分析来了解一个人,可以多一个层面去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是一定要小心翼翼的使用精神分析。

认知和谐是个重要的心理健康因素。一个人的认知不和谐就会让元意识的能量始终无法抽离,这个是无法活在当下的。

人本主义:

如果说精神分析侧重于人格层面的探索,而人本则是更倾向事件的本身。在有意无意间,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以及其他许多派别的心理学理论都会回到事件的起初来寻找问题,这些都是和元意识的特点吻合,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回到事发状态之中,并且是否能被自我意识到。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的说法就是调动元意识的能力进行心理自我康复。咨询师的倾听和共情,以及无条件接纳和包容,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来访者可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自我调整,元意识就有充分的力量促使心理恢复。人本治疗中,咨询师的个人气质能力很重要,如果他有很强的定力(类似元意识观照能力),就会直接影响来访者的元意识,双方只需安静的陪伴,元意识就是自动相互影响,这就是气场的魅力。

情绪和认知:

情绪是一种寄存在体内的能量。情绪大的人,认知是很难平衡的,这样的人破坏力大,但是影响力也大,容易得心理狂躁的毛病;情绪小的人,显得比较柔弱和平淡,这种人比较平和,但是容易得忧郁症。情绪在身体内犹如催化剂,情绪大的人如果认知可以圆融,就容易成就一番事业。情绪有先天和后天,后天的情绪,是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情绪是心理困扰的一个不利因素。咨询师在工作中最大的作用是给予来访者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认知和指导,同时也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容的陪伴,让求助者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很多时候,只要情绪柔和,理性的认知自然就会凸显,症状也会消失。

人类在认知系统里有两个矛盾点:

一是信念的冲突,心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不知道如何来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是心念的紊乱,心理内部中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无法协调(无法控制的自我意识,总是存在心理阴影)。这些不和谐的认知会导致情绪的紊乱,情绪也会干扰认知,负面的情绪和认知的矛盾又会相互干扰,在这种循环里,人很难摆脱心理的苦恼。说白了,就是元意识无法协调工作。改变认知就是改变元意识的分配。

人的心理困惑并不是认知是否正确,关键在于是否可以维持恒定的信念,当然如果和社会可以很好衔接的信念是最好的。只要内在的价值可以圆融,与外在环境不会冲突,就是健康和谐的认识。

心理咨询师不是救世主,很多咨询师只要看到来访者的问题,就想要解决。其实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来访者,而是咨询师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伟大,承认自己能力的有限性才可以真实帮助来访者。很多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能做到的事情只是顺势而为,而不是力挽狂澜。学会拒绝才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只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才可以切实的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咨询师要把任何一个问题看得比较复杂和长远,要以陪伴的心态面对来访者,不要预设必须要为来访者解决问题的期待,自己的内心安定才是基础。陪伴就是目的,只有保持这个目的,咨询师才可以更加理性和镇定地一起解决问题。一旦我们想解决问题,就无法保持中立,所以不解决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很多事是不能带着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生命的存在本来就是个苦难,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认真的活而不是去死。所谓心理问题只是意识和思想上的固结,我们的目的不是为别人去解决一个预设好的答案(预期的要求通常都是不合理的),而是需要帮助求助者认识有关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尽可能看清楚事实的真相,答案自然会在来访者心中。关键点就是在没有清晰的思路之前,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不要做出选择,越是自我满足的期待越难以得出客观和理性的思路。

譬如婚恋中的取舍更需要多方面的认识,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双方和子女更好的生活,而不是为维持一种状态,更不是满足咨询师的心理需求。

共情:

咨询师只有和来访者的心理世界共振,才可能把来访者带出心理阴影,这需要学会真正的认同。认同任何一个极端的心理,不仅需要广阔的哲学知识而且需要慈悲的心量。说到底,认同的能力有多少,共情的能力就有多少。

移情:

求助者之所以容易移情于咨询者,在于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回到事件的发起状态,如果来访者的心理可以恢复到某种健康的水平,他的元意识就会不自觉的投注到心理咨询师之中,这时候的咨询师相当于一部分催眠师的作用。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共患难的朋友才可以天长地久的原因。最好的治疗就是依靠自己的自我意识来回溯事件,自我催眠并自我还原。

匹配关系:

所谓匹配关系,就是来访者和咨询师用同一种价值观来认识某些问题。虽然本人反感这种用自己的认识去替代来访者,但现实中很多心理咨询师常常自诩是真理的制造商,以权威姿态处理来访者的心理冲突,实际上也是适合某部分心理求助者的。一部分人不喜欢也不需要去探索什么,只需要标准化模式。这些人似乎就是奴性,但是社会的现实就是一对一的需要。只能说咨询关系匹配就可以!屎壳郎爱大便,法无定法。

设置的好处:

适宜的环境设置让求助者的内心排除干扰直击问题的关键。这是一种道具,可以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而排除情绪的干扰。曾经看到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在工作室里一筹莫展,在电视节目上却如鱼得水,这说明求助者的内心需要外环境给予支持。

过程即是结果:

咨询师在工作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身心环境,让求助者的心理情绪得到释放,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陪伴来访者的过程,就是在给予来访者一种力量,指导和分析是另一种力量,不可以等同。问题不一定需要立即被处理,带着问题的活才是生命。

森田疗法的启示:

心理问题如果在生命存在这个大环境中去理解,一切都可以大而化小。由此可得一方案:让来访者去到医院重症室做做义工,切身体验生命的脆弱和虚无,有些问题可能就会不攻自破。

寂静疗法:

如果一个人到一个封闭的环境,让内心彻底的安静下来,在寂静中直接感受生命的原始状态,任何心理疾病都有痊愈的机会。首先、外环境的单一可使内心恢复彻底的空灵。其次、尽可能的安宁之后,元意识自然会自己找到一切的答案。这个办法的理由:第一、打破一切防御,第二、完全启动元意识。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以及毅力。

转化生活环境或者回归大自然的拥抱,直接靠近原始的生活状态,让元意识投注到自然界的大和谐之中,是可以治疗任何疾病的。譬如:弱智儿童直接和动物接触就可以改变孩子的身心发展;全身心的投入到野外环境可以治疗某些不治之症... ... 疾病是生理或心理的固结,只要想办法让其通畅就可。

家庭系统排列:

人有很多心理疾病来自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系统问题。家族系统问题是人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可以将无意识内的家族系统纠结化解,很多意想不到的奇迹就会发生。

从家排中可以看到三个思路:

其一 、爱和认可各种各样的关系很重要,但不是一定要接受,一切归类即可。

其二、人的外部困惑实际上就是内因造成的,如果内因可以化解,外环境也会发生奇迹变化。

其三、除去家族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系统,重新梳理和接纳,很多心理问题也会自然消解。

沙盘和音乐治疗的启示:

一切都是投射。很多游戏和艺术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治疗方法,认真和乐观积极的做好一件创造性工作就是很好的自我治疗过程。

释梦:

释梦的技术非常重要,其实一切都是梦,一切的行为都可以重新解释,一切都是内心世界的符号。如果有很好的释梦水平,就可以更深的解读生命中任何一个行为,一个网名,一句话,一件衣服,一个表情,所有心理学的技术都可以如此类推。

释梦的关键点是情绪和逻辑的区分,梦中任何画面都是表达这两种关系的组合。就物质的现象来说,也可以理解成一种释梦的技术。逻辑和表像分开,一切的物理学概念都可以找到破解的思路。

写点真情实感的日记其实就是不错的自我治疗:其一 、让情绪可以释放;其二、可以理性的自我觉察 。

时间是非常好的疗伤药。人们的一切都是习性造成的,夫妻之间的感情本是无中生有的,是时间让我们累积这样的情感。治疗师可以给求助者心理的抚慰,或者培养一个新的习性和慢慢淡化过去的经验。

来访者自身的因素最重要,一旦他寻求帮助或者求助咨询师,其实已经走上了自我解放的道路。即使找不到咨询师,在生活中也是可以自我化解的,只要他的内心渴望改变,哪里都可以找到解脱的道路。咨询师只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催化剂,关键还是来访者自身改变的愿望。救世主绝不是咨询师,而是来访者自己,只是咨询师在恰当的时机启发了来访者。

很多心理老师都会说“放下”、“包容”、“接纳”等等这些美丽的词语。可是谁又可以放下呢?放下很困难,只有将问题归位。也就是说心里纠结的原因不是这件事是否可以放下,而是因为这件事的存在无法和自己的价值观圆融,所以才会困扰自己。问题需要的是归位或拉入自我价值系统中,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觉察是一切心理问题的开关。觉察是让情绪和事件分离,很多心理治疗流派都在运用这个原理,如与镜子中的“我”对话、自我对话等等都是一种觉察,只是觉察的参照物不同,最好的觉察是让元意识被独立关照,这是境界。

觉察力是智慧的光,在苦难将要来临之前,就要察觉到心念的变化,在心念没有激起情绪之前,就抓住内心的变化,在每一个慌乱前,都能抓住心念,使之回到我们需要的念头上,回到让我们快乐的念头之上,一瞬间就可以获得一切,这就是人间天堂。觉察的无穷魅力就在这一瞬间,可以得到一切,也可能失去一切。我们是命运的主人,因为把控这一瞬间,就能够成为永恒的上帝,如果无法抓住这一瞬间,就永远是过去的奴隶,永远身不由己。

 

在现代心理治疗之前,人类文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早就有着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宗教对人类心理的抚慰。宗教在调解心理矛盾这方面有着绝对优势。

首先,宗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宗教的信仰可以让人们的思想冲突有着终极的解释,从根本上消除了认知的矛盾。无论是上帝还是佛或者是神,只要绝对相信它的存在,相信它可以最终可以拯救我们,起码心理上是可以得到安慰的。

其次,情绪上可以有释放的场所。譬如基督教,人们通过忏悔和祈求宽恕,内心的冲突就会获得平衡。佛教以忍辱为先,慈悲为怀,是让人们内心矛盾释然的信条依据,这就是宗教给人类的裨益之处。不可忽略宗教带来的方便和利益,人类一直存在神话和宗教绝不是某几个人的神通广大,而是人们需要这样的崇拜而满足内心的需要。人民的利益高过一切,这才是真理,才是存在的理由。

但是宗教在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正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才应运而生,它相对宗教来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的特点。如果说宗教是宏观上的一种精神寄托,而心理咨询则是微观上的应对。宗教可以让人的内心找到皈依的净土,可是大部分非宗教人士心理和精神上的苦恼,更需要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人们自我应对一切烦恼。

无论哪种办法,适合自己的办法才是有效的办法,说这些的目的是打开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来寻找心理治疗的方案,只有这样每个人才可以明白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净土。

借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趣解一点佛教理念对人类心理的帮助。

首先、佛学的世界观和西方心理学的世界观不一样。如果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佛家的认知疗法是宏观统一的认知模式,西方心理学的认知疗法是个体不同的认知模式。佛法的“四念处”,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是对生命一种最彻底的告解。它的意思是指人的身体就是苦难的根本,内心是无法安定的,只有破除自我意识,才能回归到常乐我净的理想境界。这就是信仰的魅力,一切的苦难都有终极的指导,信徒一定会走到彼岸。但是,彻底认识到这些的人是很少的,而世俗社会随时都会受到外界的侵扰。佛法的教义只能是终极理解,可以是一生的方向,但是应对现实问题时,这个信力不一定可以解决问题。

其次、从治疗的方案和角度上看。佛家的戒律就是最好的行为治疗,在寺庙里生活可以使人们减少外界干扰;佛法的静坐幂想、礼佛念经也可以算是行为疗法。如果从潜意识层面分析,静坐和幂想是潜意识的修行,这比精神分析来的更加彻底。佛教里的礼乐诵经算是音乐疗法,在美妙的音乐里让内心安宁。但是佛教里没有人本主义,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存在自我创造,自我价值实现。佛教里没有倾诉的地方,也没人倾听你的诉讼,没人和你共情,你只能和佛陀共情。佛法里没有精神分析,更不能自由联想,佛都说一切相都是虚幻的,所以别指望梦的解析。佛法要求人人自助,而心理咨询是他人先给予指导和帮助。佛法是佛陀一个人拯救一切,一种方法拯救世界,而心理学是很多人用很多方法帮助人类。一般的说,佛法面对的是人格层面的改变,而心理咨询针对的是某个事态所产生的影响。佛法的修持可能是终身的皈依,而心理咨询的效果则是强调时间段的。

还有,正常的话,心理咨询师要直接收费的,而佛陀是免费的。这都是一些趣谈,可是有一点要特别指出来,佛法要求绝对地从自我中找到平衡,找到生命的意义,这只是种理解生命的方式;而心理学却让我们一边生活一边思考一边调整,更具有生命的现实性。

一个优秀的的心理咨询师除去正常的心理专业知识和不断的实践外,还需要有两个关注点:

第一、要有超强的感受力,这需要对生命的有着极其细微的认识。如果向内走多深,对自己的认识有多么的清晰,就可以了解多少他人的内心感受。心理咨询的技巧只是内力的发挥,如果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潜意识,自然而然会影响求助者的心理。

第二、对宇宙和生命的哲学思索,这是包容力的基础。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看不惯的正是内心缺乏的。我们需要对生命的本体认识,存在不仅仅是合理的,且是完美的宇宙再现。任何一件事都有积极一面,任何一个存在都将走向虚无,对生死和善恶不能通透的认识,就无法感同身受求助者的内心,更难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有心理老师问我,任何看待和治疗强迫症,抑郁症,神经症、恐惧症等等这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呢?

从源头说,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是元意识的能量投注到某个未完成的事件中而无法抽离,任何外显症状都是防御的过度。

解决的方案:

其一,是回溯或者模拟到事件发生状态,在安全的环境中,让元意识的能量安全撤回。来访者的移情,就是将这种能量转移到咨询师身上。

其二,认知和行为疗法只是练习一种新的生活习性,让元意识能量投入到新的渠道。

其三,潜意识的治疗就是在潜意识层面去处理元意识的固结。

现实中心理疾病是需要综合处理的。但是如果可以看到元意识工作的原理,那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就会把握这个方向而不至于偏离,这就是理论的重要性。很多西方心理治疗办法的高妙,就是有意无意中的将元意识能量重新整合,这是所有心理治疗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