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驰誉京城孟河名医(上)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09-28
[转载]驰誉京城 <wbr>孟河名医(上)---- <wbr>记孟河医派名医马培之

2013-3-15 上海中医药报

 [医家简介]

马培之(1820-1903),清代医家,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名文植,字培之,晚年号退支。

其祖上自明代马院判起即世代业医,马培之因幼年丧父而随其祖父名医马省三习医16年,尽得其学,后又博采王九峰、费伯雄等医家之说,融会贯通,医术精良。他继承家传,又博采众长,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于外科特具卓识,为马氏医家中造诣最深、医术最精、影响最广者,亦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时值慈禧太后病,征各省名医医治,马培之受荐入宫,治愈其病,遂得赏识。后马培之因故托病回家,慈禧且赐有匾额,故医名更振,因此又称马微君。

马培之内外兼通,功底深厚,浑内外而为一,主张外证需内外同治贯通,方能取效,学术上推崇王氏全生派,同时亦能吸收正宗、心得两派之精华而发明之。他主张“凡业疡科者,必须先究内科”、“既求方脉而刀圭益精”。马培之博览旁稽、深求实学、师古不泥;辩证精细,看症辩证,全凭眼力、内服外敷,又重药力,察形观色、闻味诊脉、四诊合参不偏执,详审病因、精辨病证,辨病辨证相结合;通药性,精调配,症详法备,遣方绵密,用药平正,灵活应变;舍其成法而师心自用。其外科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精矛内治而不偏执、善用外治而不孟浪、擅长刀针而不滥用,治病求本讲究策略。

马培之的著作有《医略存具》《外科传薪集》《外科集腋》《青囊秘传》《务存精要》《柳溪别墅医案》《纪恩录》等,又对当时广为流行、且被疡医奉为枕秘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作评注、补充及修正,地后世影响较深。另其门人整理有《马氏医案》行世。

 

孟河名医有费马

《新唐书·孟简传》曰:“(孟简)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瘀,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相传孟河因此而得名。孟河医派医家的中坚力量,最具代表性是四大名医之一马培之的马派医学,而马派医学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马培之身上。他说“看病要讲究眼力和药力,看病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有药为。”讲究眼力,就是要能深入剖析病情,抓住疾病症结所在;讲究药力,则是注重药物的性能、专长、配伍、炮制等,以利药效充分发挥。马培之主张辨证时要考虑到天时、年运、方土、禀赋、嗜好、性情等因素,细审病在气在血,入经入络,属脏属腑。马培之这段精辟的中医学流派辨证论述也可从孟河医派处方用药的绵密和平正中见之。孟河医派之一马派以脉理精湛及刀针娴熟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奠定了其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培之,名文植,常州孟河人,是费伯雄的入室弟子之一,祖籍原是安徽,又称马徽君,祖上曾掌管明朝太医院,名声显赫。他随祖临诊16年,精于内、外及喉科。明末清初,其祖上太医院马院判招蒋成荣为婿,蒋成荣继马氏家族大业,开创了孟河马派世医,其中以第四世马省三、第六世马培之最负盛名。

在清代时期的孟河街上,费伯雄、马培之两家名医驰誉一世,桃李遍及全国数省。费伯雄年长于马培之,马培之早年曾向费伯雄学过医,所以两家关系十分亲密,也相互尊重。在看病时,只要是马培之所遇到的内科病人,必介绍到费伯雄处诊疗;反之,在费伯雄看病时,只要碰到外科病人,也必定叫病人去请教马培之诊治。后来费、马两家因婚姻成了亲家,马培之的妹妹嫁给了费伯雄之子费应兰(字腕滋) ,所以两家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手掌乾坤济世忙

光绪六年,即1880年,马培之入京为慈禧皇太后诊疾,深得西太后慈禧赏识,他为慈禧太后治病后名声更振;清朝宫廷里传出“外来医生以马文植最著”的声誉,慈禧皇太后亦赐“务存精要”、“福”两匾额。 从此,马培之“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甚至进京为慈禧看病的御医竞争对手薛福辰也称马培之为“天下名医”了。马培之名誉四方成为了“江南第一圣手”,先后求医者还有左宗棠大臣、江苏学监李联啸和户部尚书翁同桥等显赫人物。马培之在京城为慈禧皇太后治病后,又进一步扩大了孟河医派之一马氏医术在全国的影响了,使他更加驰名当朝和神州了。几十年之后,北京人仍称马培之为当时京城三大名医之一。马培之从京城回孟河以后不久就侨寓吴中瓣莲巷,卒于光绪癸卯年间。苏州至今还保留着一条“马医科巷”地名,因为当年马培之曾在这里开设医寓,而被苏州当地人叫响了。清代著名学者俞曲园的“曲院”,就在巷内呢。

 

奉诏进京谨疗疾

光绪六年(1880年)的夏天,慈禧皇太后身染疾病,诏征天下精医术者,马培之经江苏巡抚吴元炳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1844-1916年,字杏蒜,号愚斋,常州人)推荐,入京为慈禧皇太后诊疾(因费伯雄在孟河已于前一年去世了)。

马培之进京城为慈禧皇太后看病是要担很大风险的。61岁的马培之于农历(下同)七月初六这一天动身,他忧心忡忡与家人挥泪告别,带着他第四个儿子继辉(紫辉)及陈、钱两个佣人从孟河乘船到苏州,向江苏巡抚衙门报到后,再乘坐小轮船抵达上海,再换海轮于十七日抵达天津,拜会了同乡盛宣怀及直督李鸿章。然后,他换马车直接进京。他的大儿子继昌(名翊廷,时任直隶候补同知),已奉旨在京城等候了。马培之入廷内报到后于二十六日晨六时入宫,先叩见东太后慈安及年方九岁的光绪皇帝。慈安东太后面东正坐,不垂帘。座前设一张桌几,光绪帝则坐在桌几前。马培之上前行了一跪三叩首礼。慈安东太后问了年龄籍贯等话后说“慈禧西太后已违和数月了,医治时须慎重。”随后,马培之即至长春宫侯西太后懿旨。(咸丰二年,慈安东太后16岁时被立为皇后,慈禧西太后18岁时亦于咸丰二年人宫。)稍等片刻后,即由太监传旨马培之至体元殿,然后随太医院院判李德立(字卓轩)进入了内宫。只见慈禧皇太后面向东坐,座前设张 小桌几,面前垂帘黄帐纱幕。马培之再行一跪三叩首礼。内务大臣跪在左边,太医院及外来医生马培之及薛福辰(直督李鸿章等所茬)、汪守正(晋抚曾国茎所荐)等跪在右边。慈禧皇太后命马培之进诊,马培之跪膝行至桌几前,桌几上放了两个小枕。太监侍立在两旁,启帘为慈禧皇太后请脉。病况由马培之面奏慈禧皇太后,然后退至外宫配殿处方。马培之所开中药处 方如下: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臣马培之恭请慈禧皇太后脉息,两寸虚细,左关沉而微弦。右关沉,小带滑,而二尺沉濡,缘积郁积劳、心脾受亏。心为君主之宫,脾为后天之体;两径受病,五内必虚,不能生木。本失畅荣,脾乏生化之源,荣血内损,以致经脉内调,腰酸、肢体倦怠,谷食不甘,寒热时作,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是也。谨拟养心调脾之剂进呈。

慈禧皇太后看了马培之所用药方后说:“马文植脉理精细,所拟药方甚佳。明日再诊由马培之主稿。”

宫闱重重身难退

慈禧皇太后服了马培之所用药方后,病势有所好转,但还未能彻底治愈,几个应征为慈禧皇太后治病的“朗中”与御医渐渐产生了分歧。马培之用药主甘平,但汪守正却主甘温,有一次马培之主方:以北沙参、石斛、准山药为主药。等马培之下班以后,汪守正、薛福辰两人改为六君子汤和香附、当归、砂仁、白芍而以甘温为主。马培之在日记中感叹说“同征者各持己见。”他生怕会发生意外之事,遂有向朝廷请退之意。他向翁同龢拜托,请翁设法向慈禧皇太后求情放他回乡(其时翁官工部尚书,并在毓庆宫授读)。

十月初五这天,马培之忽患眩晕跌倒在朝房中,请假数天。病中他向朝廷上了一奏,详述慈禧皇太后病况及用药仍应甘平的意见,并呈请自己身体不适,要求回家治病调养。但他未能获得朝廷准奏。慈安东太后下了道旨“慈禧皇太后圣躬尚未全愈,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再赏假十日,不准回籍。”马培之没有办法,只好暂留京城为其他皇亲国戚和贵族们看病,等待机会再想方回乡了。

 

(未完待续) (江苏常州孟河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程协润 副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