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沐风谈溶出促使BE试验成功的典型案例

 chemfu 2016-09-30

  5月26日,随着〔105〕和〔106〕号文的颁布,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终于开启大幕。经过半年多激烈争论,CFDA最终还是摈弃日本“溶出曲线法”,较为保守地采用了欧美派推崇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评价手段。

  尘埃落定后,这项工作的瓶颈就是生物等效性试验(BE)了:即只要“毕其功于一役——搞定BE”,其他药学研究均不在话下。经去年下半年临床核查,BE试验没有失败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且费用瞬间暴涨数倍。现如今,该试验已成为横亘在药企面前的一座大山(手里还有去年底药审中心下发的大量临床批件)。于是乎,“如何提升试验成功率,在不造假的情形下尽可能一次性成功”顷刻间成为了行业焦点与热点。

  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本人早在2009年便给出答案,先做到体外溶出一致便可十拿九稳。但时至今日依然受到部分同仁的质疑,并进而出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另一种观点,采用N场6~9例受试者的预BE试验来完善和优化仿制制剂处方与工艺。恕本人直言:具有此种专业思维的同仁充分说明是一位“药剂低手(做不到溶出一致)”,想移花接木,其老板/老总是个“药剂门外汉”,任下属挥霍公司钱财与时间。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典型的难溶性药物仿制制剂BE试验过程和一个日本再评价品种案例,让众人体会“何为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和曲线形状”。

  一段对话

  三四年前,一位知名药企研发总监(合成专业)听完本人溶出度课程后,开诚布公地私下交流,且口气中略带某种不屑:

  总监:谢老师,你从日本学来的溶出度技术在我国根本没用!一者,CDE审评老师几乎不要求,即便要求也是轻描淡写,我们企业走走形式、糊弄糊弄即可。他们只要求“无穷无尽的杂质研究”,所以“溶出不是高科技,杂质才是(看来是“谁有权谁才是高科技”,因为“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呵呵~~);二者,BE试验没有失败的,你也懂的……

  本人:是的,我都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些杂质都抠没了的国产仿制药临床表现。

  半年前,总监发来邮件:

  总监:谢老师,我们按照你说的,某难溶性药物制剂,API为非pH值依赖型,做到4条溶出曲线均与原研制剂一致后去做预EB试验失败了,你的理论不好使!

  本人:请您把溶出度试验参数与结果发给我。

  (阅后)

  本人总监:因为进口质量标准和美国FDA溶出曲线数据库均采用了该条件。

  本人:在该试验条件下,原研药20min就已85%以上,说明试验条件没有区分力。您没看过本人写的“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3枚烟雾弹”文章吗?

  总监:没看,太忙了。难道公开的这些试验参数是假的?

  本人:是的,“老外不是二傻子,世界没有活雷锋”。请重新研究:转速不变,降低SDS浓度,找到原研药在45~120min达到85%的试验条件。

  (1周后)

  总监:谢老师,找到了,原研药在0.1%SDS时如您所述的溶出曲线形状,且批内/批间精密度良好(小数点倒了一下,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呵呵~~)。

  本人:请在该条件下测定您的仿制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

  (3天后)

  总监:谢老师,测了,溶出行为不一致,仿制药快于原研药,且与预BE试验失败结果相辅。

  本人:请继续完善处方与工艺,在0.1%SDS条件下做到4条曲线均与原研药一致后再去做预BE试验,我保证您成功。

  (近期来电)

  总监:谢老师,预EB试验成功了。您的指导非常正确,衷心致谢!

  本人:看来还是“纸上谈兵终觉浅,认清本质要躬行”。

  一个日本再评价案例

  查询日本药品审评中心(2004年4月成立,简称PMDA)网站,日本東和薬品株式会社对“难溶性药物——尼群地平片(10mg)开展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的具体情形如下:1997年12月18日取得批准文号、1998年7月10日开始上市销售;该品种2000年1月国家启动“再评价”。经对参比制剂(田辺三菱制药株式会社)多条溶出曲线的剖析,确定试验条件为:

  100rpm+0.15%吐温-80(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绝非采用漏槽条件推算,而是不断尝试摸索),盖因此条件下120min达85%以上,此时的溶出曲线最具区分力,4条曲线分别如下:


  我们可设想一下该产品“二次开发”的难度:仿制药企业为达到未来大生产批批样品的片片、以上4条溶出曲线均与参比制剂一致,需在工业药剂学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也正体现了目前我国家层面极力倡导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溶出度试验所能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做到以上一致后去做BE试验,开句玩笑,想不通过都难,呵呵~~

  由此回想起本人13年前在日本国家药品检验所进修期间,导师带我对市场上销售的该品种进行了质量抽查:购买来各企业产品,按照《橙皮书》中收载的试验法测定多条溶出曲线,随后观其是否与《橙皮书》中收载的参比制剂多条溶出曲线一致。

  这样的一个监管要求——药检所抽查多条溶出曲线,就如同一个“紧箍咒”,迫使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工业药剂学研究,从而确保未来生产的批批样品的片片质量均一稳定,此举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关键性溶出曲线形状已揭示。最后,祝各位在进行此类制剂的BE试验时均能一次性获得成功!


  谢沐风简历

  1990~1995年,五年制日语药学本科;

  1995~1998年药物分析专业硕士;

  1998年至今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

  2003.8 ~ 2004.2赴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进修学习,师从《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两位核心专家——小嶋茂雄老师(时任药品部部长)和青柳伸男老师(时任第一室室长)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该项工程,回国后始终致力于国产仿制药的品质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