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一:有位同学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是每次提问都被否定了。记得有一次,甲老师在教古诗《春晓》时,这位同学觉得有疑问,就问:“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甲老师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一看不就知道了吗?”学生还想再问,老师挥手让他坐下,并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点嘲笑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说:“老师对!”当时这位同学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产生了无端的怀疑。因此上了中学以后,他就很少提问了。 实例二:乙老师在讲《灰姑娘》这一故事的时候却呈现了不一样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乙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请大家独立思考回答。她所提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处错误,谁能把它找出来?”大家纷纷打开课本,开始认真地阅读,过了一会,一个孩子高高举起手说:“老师,我发现了错误。明明说好到午夜十二点的时候,一切东西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可灰姑娘的水晶鞋却没有变,这就是错误。”“太棒了!”老师示意他坐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孩子们,你们看,伟大的作家也会犯错误。我敢肯定,将来你们中间如果有人成为作家,一定比他还要棒,我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同学们频频点头。 是什么导致了甲、乙老师的教学不同呢?,这就涉及到了现代学生观这一知识点。 首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在故事中甲老师忽视了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尚未发展成熟,同时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之后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没能像乙老师一样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所以甲老师的做法不利于学生之后的发展。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也就是注重认知外,也要照顾到学生的情感。而故事中的甲老师对学生的嘲笑和否定,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是甲老师所忽视的。而乙老师则通过自己的评价,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让学生内心充满阳光和力量,充满自信的期待。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事中甲老师的话语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耐心听学生的发问,只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乙老师则积极鼓励学生思考并发问,努力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总之,出现类似的材料通常会涉及到现代学生观这一知识点。在招教考试中经常作为案例分析题来考察,所以需要大家重视起来,同时也希望未来的准教师们能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
|
来自: 糖t8hy762h8b2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