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月

 真友书屋 2016-09-30


农历九月是季秋,秋的第三个月。唐朝诗人李峤描绘的九月:“曲池朝下雁,幽砌夕吟蛩。叶径兰芳尽,花潭菊气浓。寒催四序律,霜度九秋钟。还当明月夜,飞盖远相从。”寒露是九月节,“穷巷秋风叶,空庭寒露枝”。九月天气始寒,晚雁南飞,寒蛩鸣阶声弱,叶径稀、兰芳尽后,花潭里只剩菊气了。九月因此是菊月,“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描写的就是重阳前景象。那是杀气腾腾唐末起义的黄巢诗。寒催律,霜度钟,“飞盖”是驱车。


九月九重阳,九是最大的阳数,阳数之极,所以,这个月是一季真正的结束。九月草木色变是“露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斓斑满层道”,九月晚雨秋阴是“黄花冷落不成艳,红叶飕飗竞鼓声”,九月落叶飘飞是“云卷庭虚月逗空,黄叶满阶来去风”。“飕飗”是风雨声,是寒气。


《礼记·月令》说这个月是“鸿雁来宾,雀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乃祭兽戮禽。”“霜始降,则百工休”、“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内,皆墐其户。”“鸿雁来宾”是指它们成为宾客,不久留了;雀入海变为蛤,是指寒冷中,飞物变成了潜物。此时菊花盛开,而孟春食鱼的獭祭鱼、季秋此时食兽的豺祭兽,都意味着捕猎开始。霜降后,农民百务都休了,该冬闲了;草木黄落,就要砍柴为炭取暖了。“墐”是用泥土涂塞,封其户。宋之问有诗:“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这是冬天的景象。


《尔雅》称九月为“玄月”。这个“玄”是“天玄地黄”的“玄”。这个“玄”,古人有说法,是指阴气遂在上,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物衰而色玄。而玄是天,是大,黑就是大。接下来的冬三月对应北方玄武,五行中水,冬就是孕育阳体成熟的一个过程。


九月对应十二地支中的戌,戌时是晚七点至九点,日夕,一天中最后一个属阳的时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释“戌”是:“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我们刚说农历八月是“阳生酉仲”,说农历七月阴体成,八月始逐阳而生阳,到九月阳气更微。《周易》说法,从八月的四阴逐二阳到九月五阴逐一阳,阳变成“悬”,这就是“阳气微”。“戌”组词,只有一个“戌削”,指清瘦。而从五行说,土生于戊,盛于戌。戊是天干第五位,居中阳土,为通途;戌是地支第九位,最大阳数,至极就要归一。康有为因此选择戊戌年推行变法,秦始皇因此才用颛顼历,以农历十月为正月,因为九九归一。但康有为、秦始皇都忽略了此时阳微阴盛,十月属阴,对应《周易》中的坤卦,阳未成体,焉能建始?所以,汉武帝才按夏历,改阳成体勃发的寅月,也就是农历一月为寅正。



九月因此对应十二律中阳律的最后一律无射,这个“射”,其实念yì,是厌恶的“厌”。《汉书》历律志解释“无射”即“无厌”:“言阳气究物,而使阴气毕剥落之,终而复始,无厌已也。”意思是,阳气穷尽于物,却让阴气来完成剥落,一季之终又是一季之始,在不断更新中永不长老,就是“无厌”。“戌”对应五行中阳土,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也就是阳借阴复生之基础。它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狗,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狗的作用是守宅、安宅。


九月因此对应《周易》中的剥卦。剥卦是坤在下,艮在上,艮为山,是山附于地,这个“附”是附着,附就,很形象描述了此时的阴阳关系。此卦卦辞是“不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的“攸”是“所”,不利走动是因为艮——山在地上,为阻,是止。为何要止呢?因为到此卦,阴气上升,已经占据了第五爻的乾(天)位,这就是“剥”的含义——群阴剥阳,阴盛至极,一阳将尽。《说卦》由此说,剥卦是“烂也”,指阴蚀阳而烂。



这个“剥”究竟意味什么?彖传解释此卦说,“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就是“顺而止之”。“观象”指,阴虽消观五(农历八月)成“剥”,但上阳(第六爻)还存,“君子”是乾,“消息”指乾坤关系。按古人的方法论,乾息为盈,坤消为虚,所谓“圣人因消息起阴阳,立乾坤以统天地”,永远是坤随乾健。以坤为乾动的思维,剥卦的阴占据天位,其实是乾要让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柔变刚”。做什么呢?就是“使阴气毕剥落之”。许慎的《说文》因此解释“剥”是裂变的裂。


象传解释此卦更形象:“山附于地,上以厚下安宅。”——“剥”实际体现着“山附着于地”的意象,“山附着于地”意味着“上以厚下安宅”。“上”是君,高附于卑,贵附于贱,就是“厚下”。“厚下”为宅,“宅”为安居,这安宅的意象与狗的作用对上了。


用在养生上,“安宅”就是固精敛神,养元和以顺阴盛,具体说,便是补肝益肾,助脾胃。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