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城包坊--一个与包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方!你造吗?

 永不凋零蓝莲花 2016-10-08


A

BOUTBEAUTY

     包坊

包坊,南城县境南面的一个小山村,过去是包坊乡政府驻地,现在归属上唐镇管辖。我最早接触包坊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这里的老百姓都很熟悉自己的源流,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包播,这是在一般村落难得一见的情景。


包播何许人也?那可要追溯到上千年以前了。当时包坊乡民给我抱来了几个编织袋的《包氏宗谱》,翻翻一看,才得知这个村庄的开基人是包播。《包氏宗谱》序中写道:“包氏盱江之望族也,宋大中祥符庚午(1010),龙图大学士包拯之长兄播由金陵合肥以官(通判)来建昌,乐两姑山水之秀遂家于七仙阁下(县城门楼岭附近),后徙修仁里之月湖包坊,自是建昌始有包氏”。

杰出人物包恢

包坊既然称之为盱江望族,自有它的来头。从家谱记载,最值得包坊人炫耀的人物是包恢,包恢(1182-1268),字宏斋,两魁乡试,由进士累官枢密院事,致仕赠少师少保,理宗皇帝御书“宏斋”二字以示恩宠。


包恢与文天祥既是同僚,又是挚友,面对南宋王朝的没落经常在一起会面,话题多是为国担忧之言。二人分手后,又多有书信往来,至今仍保存有文天祥致包恢的信札,藏于故宫博物院,现称之为《行书宏斋贴卷》,并有明代李时勉、朱益藩王的题跋。


包恢不仅是一位大官,也是一位文学家、诗人。南宋以后,历朝学术界对包恢都有所关注,元代刘壤《隐居通议》介绍了包恢的学力和他的著作《周礼六官辨》,明代《永乐大典》收有包恢的著作,清代《四库全书》收有包恢诗文集《敝帚稿略》8卷。


包恢回乡后居住在从姑山附近,做了包枢密府,今天天井源乡的府门街地名就是因此而来。明代,理学家罗汝芳在包枢密府旧址怀古,他深深地感叹:“兹一代人杰也”。


包坊人才辈出,包恢的叔父包约是孝宗时期的工部尚书,包恢以后有节度使包长寿,博学鸿词科包天麟,岳州同知包师圣,将仕郎包企,谨身殿直阁学士包肃,韶州通判包洁,福建廉访司使包铸,府学教授包燧,任安同知包缪,南丰学正包淮,饶州同知包沽,五城兵马司包泊,刑部侍郎包仁,山西御史包宏,文渊阁学士包彦等等。

1999年5月,我和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许怀林先生,应邀参加了合肥市政府召开的“包拯诞辰千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合肥包公研究会理事、合肥包公后裔联谊会会长包遵亮先生对“南城包氏继续包拯香火”的观点倍感兴趣.2000年,北京大学历史教授孔繁敏与合肥包公研究会副会长程如峰先生专程来南城考察包坊村,并与我再次悉心探究包拯的世系源流……

宋代名臣包拯

宋朝名臣,黑脸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包龙图”。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编成了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有许多虚构成分,但反映了人们对一代清官——包公的仰慕之情。


    宋代的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断案,为民除害。包姓源流是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然而,在官修史书上不得其解,包氏源流一直是个谜。我们在地名普查时,发现了一批《包氏宗谱》。这些宗谱的发现,为解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依据。


    包坊村已经出示的家谱就有清朝道光、咸丰、光绪年间和民国二十四年修的《包氏宗谱》。这些家谱不仅详记了包氏历代子孙繁衍、迁徙的内容,而且辑录了自南宋以来历次修谱写的序言,特别是嘉泰四年(1204)《始修宗谱序》(刊载于道光九年修《包氏宗谱》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这些谱及序言中可以知道.包姓的源远流长,而南城包坊则是一个中心基地,它与合肥包氏、宁波包氏都有亲密的宗族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