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公其实没有后代?缘何各地的包氏族谱都以包公为远祖

 太平时光 2019-05-31

包公包青天是中国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人们奉之为清廉的榜样、正义的化身,。

在各种戏曲小说中,包公甚至可以日审阳、夜审阴,掌管和判决阴阳两界大小冤狱。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们心中“通天彻地、无所不能”的神人,生活中却颇多尴尬。

比如说,包公从其祖、其父一脉传承下来,都是三代单传,人丁单薄。

在那个一夫一妻多妾、又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作为官宦人家的包氏家庭,实在有一种难以释怀、难以言述的隐痛。

包公原有长兄包莹、二兄包颖,但均夭折,他也就成了家里的唯一独苗。

包公的人生事业无疑是成功的,也娶有妻妾多人,人丁始终不旺。

曾经,包公在年轻时生育有一个儿子,取名包繶。

包繶出生时,包公尚未意识到这将成为包家新一代的唯一独苗。

那时,包公对自己的生育能力还是很自信的。他在和贪官污吏作坚决的斗争时,曾铿锵有力地宣誓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包拯的后代子孙如果做官,有做出贪污的事情,不允许让他回家,他死后不得安葬在大墓地里。不遵从我的志向的,就不是我的子孙。

可见,在包公的潜意识里,自己应该是多子多孙的。

可是,自从生下了包镱后,包公再也没能生育下其他儿女。

包繶是包公唯一的孩子。

好吧,包公的生育能力已经这样了,要壮大包氏家族,就看包繶的表现了。

包繶长大成人,参加了科考,录了功名,走上了仕途,到潭州担任通判,娶了妻,也娶了妾,却迟迟没有生育。

原本,包公还在想,没有关系,儿子还年轻。

哪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就夺去了包繶的生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间至痛!

而更加悲惨的是,包繶直到死,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晚年的包公,心境一定是苍凉而悲伤的。

《宋史包拯传》记,包公晚年晋升为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曾劝宋仁宗册立皇太子,说:“天下都以没有册立皇太子为忧虑,陛下持久不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宋仁宗和包公一样,也面临着没有儿子的尴尬。

宋仁宗原本生过三个儿子,分别是杨王赵昉、雍王赵昕、荆王赵曦。但这三个儿子早已亡故。

因此,宋仁宗听了包公的话,马上警觉起来,问:“你想册立谁为皇太子?”

包公坦坦荡荡地回答说:“我向皇上建议册立皇太子,并非有什么私心,而是为宗庙万世着想。陛下问我想立谁,那是怀疑我有什么不良企图。我已年近七十,又没有儿子,能有什么不良企图呢?”(“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

宋仁宗听了,疑虑尽消,微笑道:“我这就听从你的建议,认真考虑册立皇太子的事。”

不久,宋仁宗从汝南王的儿子中选出了第十三子赵宗实来当做自己的儿子,册封为皇太子,即为后来的宋英宗。

包公称自己年近七十,其实有夸大之嫌。因为,他出生于公元999年,死于1062年,终年只有63岁。

但不管怎么样,从他对宋仁宗的话来看,自爱子包繶病逝,他是没有儿子了,否则,就是欺君大罪。而且,他说这话时,一定过了60岁了,过了60岁的花甲老人,要生育出儿子,绝对是奢想。

如果历史的发展就这样,那包公应该是没有后代的。

但事情奇的是,《宋史包拯传》的结尾,又补了重要的一笔:即包公在死前曾休掉了一名小妾。这名小妾回到娘家后,生有一个孩子,男的。当然,这个男孩出生时,包公已经病逝了。包公的儿子包繶娶的妻子姓崔,在包繶死后,崔氏守节,并未改嫁,听说包公小妾生有一男孩,便把这个小妾连同男孩一起接回家,给男孩取名包綖。

所以,包公的家族香火得以延续了下来。

真幸运!已经63岁高龄的包公还有生育能力,并在死后留下了遗腹子而不是遗腹女。

也正是包綖的降生,终使包氏家族开枝散叶,繁衍到现在,包公后裔已有十数万之众。

现在,从各地所存的家谱资料来看,尽管彼此的记载出入很大,但都是从包公传下的后裔。

其中,修于民国年间的安徽舒城《包氏宗谱》记,始迁祖为包相,明代由合肥迁移到舒城山区包家洼。

修于光绪年间的安徽《包氏宗谱》记,始迁祖为包裕祯,元中期由合肥迁移到桐城。

这两种宗谱中都赫然记有:包世忠——包令仪——包拯——包繶——包绶——

显然,这是有错误的记载。也许是老谱中途被毁,续修时补上的,以至出现了包绶是包繶儿子的差错。这是修谱人补修时,因为包繶和包绶年龄相差太大,误以为是父子所记。  

浙江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是包玉刚的支谱,始修于明崇祯年间,上面记载有:包业——包袭——包仕通——包令仪——包拯——长包繶(一名绪)、次子包绶——包永年(繶子)、景年、松年、寿年、耆年、彭年。

应该说,镇海衡河堰和甬东谱的记载比较准确,包绶生有多子,真正把包家门户光大,并将长子包永年过继给了亡兄包繶。

差别比较大的是江西南城包坊村的包氏宗谱,其从申包胥(春秋战国)、包咸(汉)、包恺(隋)、包融(唐),一直到宋代的包拯,几乎把所有姓包的名人都串起来了,让人觉得其可信度相对比较低。

实际上,根据1973年出土的包拯、包拯妻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等人的墓志,包拯前后的世系是这样的:包士通——包令仪——包拯——长子包繶(早卒)、次子包绶——包文辅(繶生,早卒)、包永年(繶嗣子)、康年(未禄而卒)、耆年、彭年(未禄而卒)、景年(以上四人均绶生)

不管如何,从各类包氏族谱以及出土的包拯、包拯妻董氏、长媳崔氏、次子包绶等人的墓志来看,包公上三代虽然人丁单薄,但从次子包绶开始,开始人丁兴旺,则经过近千年的繁衍,现在国内有十数万包公后裔并不为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