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读】儒墨之争留给我们的“好脾气”

 逍遥302 2016-10-14


 

  我家门口就是有名的淹城,据说这座城池始建于春秋晚期,距今已2900多年了。站在自家的阳台,遥看着世界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春秋遗址,欣赏着三道护城河、三道城墙的独特设计,仿佛可以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对话的那头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没等他把话说完,我用脚丈量了一下,淹城还真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啊!


  在中国就是这么神奇,老祖宗几千年前的城池能够完整的留给我们,而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一场风云际会的百家争鸣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看见孟子很忙,他不仅要到处宣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义理,还要抓紧时间批一批墨家的思想。



  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老子骑牛出关被人拦住去路,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方得脱身;孔子周游列国,每天在与弟子们的互动中讲授学问、启迪心智;庄子放浪形骸,醒醒睡睡,鲲鹏蝴蝶,好不自在;墨子和鲁班较上了劲,在“沙盘”上推演着攻和守,争到面红耳赤;孟子咄咄逼人,搞得王顾左右而言他;韩非子虽然嘴上表达不利索,可他笔下的文字字字珠玑,令人敬佩。


 


  在这片纷乱的场景中,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儒家和墨家也会吵起来。在我的感觉里他们争辩的规模应该还不小,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从孔子、墨子、再到孟子,几乎持续了一两百年。可以想象儒生们身着青衫气宇轩昂,而墨家的弟子们打扮的更接地气,加上他们在那个年代响当当的侠名,站在哪里都有很强的气场。照理说墨子主张的“非攻”和孟子主张的“爱国”应该是不矛盾的,后世的侠义不就是他们“冠名”的吗?可是这两家却在“兼爱”和“仁爱”上吵得不可开交。墨家主张的兼爱,是理想的博爱主义,要求对每一个人的爱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儒家主张的仁爱是爱他人,但有亲疏远近之别。墨家主张的兼爱需要“上有所好”来引领;而儒家强调的“仁爱”则是根据人的血缘和天性来推定的。


  他们吵着吵着居然把我逗乐了,这哪是辩论啊?这分明是两位心地善良、知识互补的老师在给后世的我们上课嘛!这堂课应该叫心理调适课,或者叫脾气修炼课。儒老师说,好脾气要以自我为圆心,向外辐射去爱别人,虽然层层递减,但你的爱也要竭尽所能,依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墨老师说,天下的人都是平等的,爱不能有分别心,否则连自己也会遭殃的。


  这堂课下来,受益匪浅。我不仅明白了为何后世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来扶持,也终于弄明白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基因所在。儒家的“仁爱”原本是顺应规律、符合人性的,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为封建社会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营造出严格遵循的社会心理;而墨家的博爱和行侠又逐渐融化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情怀,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甚至养成了保护弱小,施恩不图报的习惯。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对丝绸之路之类的爱意充满怀念,我们不忘屈辱、自强不息,却又从来不想复仇;我们言行合一地和平崛起,又毫不吝啬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维护和平、发展经济。这一切的不可思议、无法理解似乎都可以从那场2000多年前的争辩找到根源。


  站在阳台俯瞰淹城,顿觉这片土地生机盎然,一边是春秋乐园里的孩子们欢声笑语;另一边,静默的遗址又在不停地讲解着它在2000多年前那场百家争鸣中的所见所闻。

  站在阳台俯瞰淹城,顿觉这片土地生机盎然,一边是春秋乐园里的孩子们欢声笑语;另一边,静默的遗址又在不停地讲解着它在2000多年前那场百家争鸣中的所见所闻。(来源:心生活工作室  作者:谭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