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篆刻,啥也别说,先做这件事!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学篆刻稍稍入门之后,会被告知,要练篆书,不练好篆书,篆刻就是一条走不出去的死胡同。

前几天在群里讨论很多篆友的临习汉印的习作,因为发布的作品还都在初级阶段,一位水平不错的篆友就提出一条意见说:“其实,学习篆刻的第一年,应当少刻,多写,先练一年的篆书再说。”

(《篆法百韵歌诀》首句: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楷书里这几个字是同样的字头,但篆书里各不相同。)


这当然是对那些不成样子的习作的一种批评,但我却认为很有道理,尽管稍稍极端了点,稍稍中和一下这个观点,就是,要刻与写同步进行,比如,如果一天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于篆刻,那么,也基本应当拿出一个小时用于写篆书。这里的写,不是指写印稿,而是书法角度的篆书练习。

今天说说学篆刻练篆书有哪些好处。

1、识篆

最早的篆刻入门,产生兴趣的最初,很多朋友第一次拿起刻刀,对篆刻一无所知,对篆书一无把握,就是从字库里或者字典里找了想刻的四个字(通常是自己的名字),想尽一切办法给弄到石头上,提起刀来就开始刻了,于是,认识了四个篆字。

篆书因为已经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实用面,所以,要认识篆书,就成了额外的学习任务,而既然学篆刻,认识篆书好像是必须的基本功,尽管我们每次刻印时,都还是到工具书里查字,但总会在篆刻的过程中认识越来越多的篆字。

写篆书书法,会让我们加快识篆的进程。篆书字体至少分三类,一是大篆系(包括石鼓文、金文、甲骨文)二是小篆系(也称斯篆)三是缪篆系。三大系列的篆书,在我们的实际篆刻中又各有用处,比如刻古玺印式的,就多用大篆系文字,而刻元朱文印式的,就多用小篆系文字,刻汉印印式的印章,就多用缪篆系文字,加强识别这些不同篆书的能力,至少减少杂用不同篆体文字在一方印里的简单错误,又能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不同系族的文字在一方印里进行有机的融合。

(说文部首篆书举例)

练习篆书临古碑帖,临的是纯正的有源头的碑帖,那怕只是一日临习十个字,一年下来3000多字,也基本可以在篆书认别上入门,毕竟《说文解字》里界定出来的部首只有540个,整部说文下来,也不到10000字。虽然每遇到较不常见的字,我们还需要查查工具书,但常用的字,做到“胸有成竹”是没有问题的。

甚至因为临了不同的碑帖,我们还会搞清楚某个字的源流,加深对这个汉字的理解,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2、“刀味”与“笔墨味”

篆刻是一边要篆写,一边要镌刻的艺术。

因此,不提刀的作用是不可能的,就算篆书写得跟李斯一样,也不一定能刻印刻到多好,但真把字写到跟李斯一样,对于篆刻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拿起刀来,可能就知道该往那个方向用力,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时候提刀,什么时候加重刀力等。因为,篆刻更大程度上是“以笔代刀”的艺术,用刀来表现字的笔意的艺术。

不会写篆书的篆友,体会不到篆书书写的笔意,也就不可能在刻某个笔画时体现笔意。

会写篆书的篆友,能体会到篆书书写的笔意,在需要体现笔画书写意味的时候,才真正能够用刀表现出来,刀就是笔,笔就是刀。

赵之谦说:“古印有笔又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就是刀味、石味重了,而见不到笔墨意趣。造成这样的现象的原因,是刻印者没有进行篆书学习。

学写篆书,熟练后,就会在篆刻时刻到笔画转折处知道如何圆转流畅跟随笔意,就会在笔画交叉处明白笔画的先后,进而明确“焊点”如何保留,笔画伸长处应当如何走刀,是一刀纵横奔逸,还是垂露如珠的含蓄,一个宝盖头,左边的一笔和右边一笔的弧度应当如何把握才好等等这些,都是在写篆书熟练之后,才能体会。

一个一味刻印的篆刻人,刻出来的作品“刀味”可能是精致的,但刻到极致,更多体现出来的也一定只是工匠之美,而不是艺术之美,装饰美固然也是美,但距离一个篆刻人对自己的艺术美的追求目标,差好远。

真正想要使自己的作品“刀味”与“笔墨味”并存,仅刻是不够的,一定还是要“篆”起来!

3、创新

不想刻出绝妙的篆刻艺术作品的篆刻人是不存在的。因为篆刻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不再为人们重视,我相信每一个现代的篆刻人,都是想要刻出好作品的,甚至希望自己成名成家。

那我们来数数近代的这些名家们:

最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名家是邓石如,因为篆刻史从他开始“以书入印”,或者“印从书出”,他的篆书水平直接使他成为一带开风气之先的宗师人物;

吴让之守着老师邓石如不放,苦练篆书,使自己的篆刻与师齐名,甚至很多人认为他比邓石如还要厉害;

赵之谦不仅篆书写得好,甚至又研究了秦权文字、鼎彝款识、砖瓦陶文,另成一代转师多家的篆刻大家;

黄士陵不仅篆书写得好,又把吉金文字钻研了个遍,又成一代大家;

吴昌硕我们总说人家是写意派大师,我们一定要记得吴大师在篆书、特别是在石鼓文上的潜心修行;

齐白石面貌独立,如果不是篆书过硬,又在《天发神谶碑》另有见地,怎成近代名家……

我们把邓石如以后的大家一个一个列出来,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家,是因为他们有自家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基于他们篆书书法的造诣。正因为习临诸帖,时日长久后产生自家顿悟,最终独出自家新意,最终由这种新意入印,遂成一代崭新印风。

篆刻人想有点成就,下苦功夫,写篆书吧。

(【老李刻堂】之8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