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6、与专家讨论对联的对称艺术

 江山携手 2016-10-25
                      桂林  胡自立                   

    读2005年4月1日中国楹联报总第624期《对联的对称艺术》,此文基本上代表楹联界一些专家的观点。作本文与其辩之。
    专家认为:“诗是听觉艺术,注重声律吟唱;联是视觉艺术,注重对称和谐。”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诗、联都是句子。句子的定义是什么?句子的定义是:“以词或短语作为结构实体,具有特定的句调,并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由定义可以得出,句子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要有一定的结构实体,词或短语;b,要有特定的造句手段,即特定的句调;c,要有一定的表达功能,即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通常说“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这仅仅是就句子的结构实体而言,其实它并不是一种很严密的说法。(《汉语语法修辞概论》李忠初等著,p10..)。汉语句子的意义是不能机械的把听觉(歌让人听)和视觉(字让人看)分开的,即便是盲文,也只是以触觉代替视觉。歌咏仅是满足听觉把句调美化而己。听觉和视觉是人脑给与耳、目的分工,最后做出判断的是人脑,耳与目是没有判断功能的。黑格尔说:“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费歇尔说: “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感官的分枝,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这样,即使是次要的感官,也并没有被排出在外。” 什么是语文?语是人脑对事物观察、研究后以语音形式的表述;文是语的记录,语与文基本上可以说是人类等价的交流工具。对联是以文字作表述,诗,首先也是以文字作表述,在吟唱时,才以美化了的语调作表述。作为大前提来说,著书、立说、形成文件要慎之又慎,何况作者的文章是以“联律蓝本铺垫”的方式出现,自然引起理论界高度重视。
    专家近日在《再论对联的对称艺术》一文中,扯上篆刻(碑刻)和书法。不错,人们公认两者都是独立门户的二种艺术。如果刻的是不成句的文字(如,印章类),那人们只会研究其独立的艺术性。如果刻的是对联、诗词、文章类就不同了,人们还会研究这些文字的意义。同样,如果某书法作品写的不是句子和文章类的东西(如,福、寿、等字及厚德载物等成语类)人们只会去研究其独立的艺术性。如果,作品内容是对联、诗词、文章类就不同了,人们还会研究这些文字的意义了。只要涉及这些文字的意义,语与文怎么能分家呢?联与的诗区别,只一句话:“对联其实就是来自近体诗的对仗,不过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变化,字数也可以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王力近体诗格律学》导言,p.11)还要增加点什么?,那就是不用韵。如果以“只有在联坛理直气壮地树起独立文体的大旗,楹联才能堂堂正正进入中华文化的殿堂。”为借口,损害汉语最基本规则,违背美学的基本原理,这种理论很难立足。
    在此引用王力先生在他著的《中国现代语法》导言中的一段话,供大家学习,“什么是语?语言是表达思想或情感的工具。凡属人类,都有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因此,也都有他们的语言。最低级的语言是用姿势表示的;现在咱们摇头表示否定,招手表示使来,都是姿势语言的残留。人类最普通的语言是用口说的,可以称为口语,也是狭义的语言。口语虽然便利,但是不能传远或传久,于是开化的或半开化的民族又创造文学来代替口语。文字也是语言之一种,可称为书写的语言,或文语。”王力这段关于“语”的论述,已把“语言”的概念说得很透彻了。
    专家认为“对联的本质是对仗,而对仗的艺术本质是对称和谐。对称和谐是一种自然美”。这句话没有错。但一些具体的分论点不敢苟同。专家引用《文心雕龙·丽辞》为据,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专家进一步以动物等为例,进而说之:“万物形体都是具有对称结构的”。试问,人体只有一个胃,一个脾,一个肝,而且这些器官本身也不规则。以对联来说,对称中也有不对称的东西,严格的说对偶句并不存在类似数学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要知道人脑的思维方式决不是机械式的,而是联想式(机械式包孕其中)。作为对联这种文学形式是机械式还是联想式专家在立论上也要慎之又慎。专家引用的古理是否正确,还是专家理解有错,我无法评论。但就诗、联对仗的语言事实来说,定语可以和主语对仗、定语可以与状语对仗、宾语可以和补语对仗、(见拙文《“语言结构不相同,就不能造对偶句”是一种流行错误》和《为什么不同句型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词、词组可以和非词、非词组对仗(仅字面相对)。偏正结构的动词可以和主谓结构的动词(蜂拥对耳鸣)对仗、偏正结构的名词也可和动宾结构的名词(飞机对司令)对仗、偏正结构的名词也可和补充结构的名词(家信对鲤鱼)对仗、动宾结构的名词可以与并列结构的名词对仗(知己对比邻)。(见拙文《词和词组的结构不是研究对仗的参照物》)已是不辩自明的语言事实。以词性而言,处在状语位置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介词等都可以视作副词,而且除介词外,这些词都是实词,而现今的语法书又偏偏把副词划为虚词。出句和对句的节奏可以相同,可以不同,也可以完全无节奏(如,单句可造流水对)。也存在上、下两联句义节奏不同的对偶句。本人在网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证这些东西,这才是真正的自然美。自然美包孕对称美和差池美。对联不是纯粹的对称美,可以说处处含有不对称的东西。如果以纯粹美为依据,排斥非纯粹的东西,那就错了。
    在自然界,专家认为对称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对称,另一种是“镜像”对称。其实这两种对称都是轴对称。可知中心对称否?正如专家自己所言,在辞源、辞海中查不到对联对称的定义,那何必东扯西拉来愚弄人呢?
    专家认为:上下联词义完全相同就称为“合掌”,这与王力定义相左,更主要是违背语法基本原则。王力定义是“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必须认识到,句子才具备“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功能,词和短词(词组)仅是组成句子的结构实体。夸大词和短语的功能是错误的,汉语的语法原则,不是可以随便篡改的。事实上在对仗中使用一个同义词并不会合掌(详见拙文《正确评价毛泽东“冬云”颈联的语法持点、兼论什么是合掌》)。在此仅举一例说明之:“温室常年绿,大棚四季青。”这是某楹联书的合掌联例。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了同义词“四季和长年”。必需注意“温室与大棚”、“绿和青”都不是同义词。此联合掌真正的原因是出句和对句的描写面相同(丰收场面)。如果把温室的描写面改为科研,适当选择词语,就不会合掌了。试改为“大棚四季有商客,温室长年聚秀才”。在改联中我保留“四季”和“长年”。无论是用词义取代句义来定义合掌,还是用未有定义的狭义合掌、部分合掌、异位合掌,小合掌等偷换王力定义都是错误的。
    专家在另一篇文中说:“三 — 代表”不能与“五星 — 旗”对仗,因为语义节奏不同。“三代表”与“五星旗”是三字格专用名词,是可以对仗的。再看古人的对仗: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两岸 — 叶”对“一 — 孤舟”,怎么能以节奏要求对仗呢。
    字面相对更不考虑节奏,例如:
    连山惊鸟乱,隔岫断猿吟。(李世民《辽东山夜临秋》)         
    “惊鸟 — 乱”对“断 — 猿吟”。
    这些结论都是不懂语法,人云亦云,谬言滥传造成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