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分钟考点速记|记忆和想象及真题再现

 柴火堆里捡星星 2016-10-28



关键词:记忆;遗忘;想象

1.记忆——瞬时;短时;长时。

2.瞬时(感觉)——1s左右——容量较大。

3.短时——1min左右——7±2个组块。

4.长时——>1min——无限容量。

5.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6.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7.识记——有意;无意——意义;机械。

8.遗忘——暂时(舌尖现象);永久(对儿时事情)。

9.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10.影响遗忘因素——需要兴趣;材料意义;学习程度;材料序列。

11.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

12.倒摄抑制——后对前干扰。

13.过度学习——150%效果好。

14.消退说——桑代克——痕迹衰退。

15.干扰说——前摄和倒摄。

16.同化说——奥苏伯尔。

17.压抑说——弗洛伊德。

18.有效记忆——深加工;记忆术;组块化;过度学;巧复习。

19.能再认,不回忆;能回忆,能再认。

20.想象——无意:有意(再造(读小说);创造(写小说);幻想)。

真题再现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什么时期基本形成?

19世纪下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20世纪上半期

18世纪下半期

【答案】19世纪下半期

【解析】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近代学校教育系统,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知识点有点模糊,懒得翻书?


第二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练习过的动作。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如,视觉后像就属于瞬时记忆。瞬时记忆的存在及特点,是斯柏林(Sperling)于1960年的实验中首次证明的。

瞬时记忆的特点是:有鲜明的形象性;记忆容量较大,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有信息均可进入瞬时记忆;信息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不超过1秒钟,听觉信息不超过2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消失,但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也称操作记忆、工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但打完电话后,就不记得号码了;边听课边记笔记,这些都属于短时记忆。

实验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也称短时记忆的广度,大约是7±2个组块,即5-9个组块。组块是指人们熟悉的记忆单位,可以是一个数字、一个字母、一个词组或甚至一个句子。

看看这样一组英文字母:ILOVEYOUFOREVER,如果你没有学过英语,那么你会认为这里有15个组块(字母);如果你学过英语,认识这几个单词,那么你会认为这里有4个组块(单词);如果你对这句话很熟悉,那么你很可能会认为这里只有1个组块(句子)。如果你把它们看做是15个组块,就不可能在短暂呈现后将它们全部回忆起来。

所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最佳办法就是加大记忆单位。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信息保存的时间较短;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内容如果不被复述会被遗忘;如果经过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它会被输入长时间记忆中去。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总之,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过程可分为三种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三者的关系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它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感觉记忆。如果不加注意,痕迹便立即消失。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如不经复述,就会遗忘;如果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被编码、储存起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这时,信息又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提取到短时记忆中,这就是检索或提取。

三、记忆的品质

(一)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速度有关:暂时联系形成得快,记忆就敏捷;暂时联系形成得慢,记忆就迟钝。在敏捷性方面,有的人可以过目不忘,有的人则久难成诵。但各人的特点不同。有的人记得快,忘得也快;而有的人记得慢,忘得也慢。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品质之一,但它不是衡量一个人记忆好坏的惟一标准。

(二)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牢固性有关: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越牢固,则记忆得越长久;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得越不牢固,则记忆得越短暂。在持久性方面,有的人能把识记的东西长久地保持在头脑中,而有的人则会很快地把识记的东西遗忘。一般来讲,记忆的敏捷性与记忆的持久性之间有正相关,记得快的人,保持的时间较长。但也不尽然,有的人记得快,但保持的时间短。

(三)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它是指记忆提取的内容与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的程度。记忆的这一品质,与人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正确性有关:暂时神经系越正确,记忆的准确性就越好;暂时神经联系越不正确,记忆准确性就越差。准确性是记忆的重要品质,如果离开了准确性去敏捷性、持久性就失去了意义。

(四)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记忆的目的在于在实际需要时,能迅速、灵活地提取信息,回忆所需的内容加以应用。记忆的这一品质,与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灵活有关:由兴奋转入抑制或由抑制转入兴奋都比较容易、比较活,记忆的准备性的水平就高;反之,记忆的准备性的水平就很低。在准备性方面,有的人能得心应手,随时提取知识加以应用;有人则不然。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而上述三种品质,只有与记忆的准备性结合起来,才有价值。

第二节 记忆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其中,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环节,没有识记也就无所谓保持和回忆。保持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储存和巩固。再认或回忆是记忆的第三个环节,是提取头脑中储存的知识、经验,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

一、识记

(一)概念

识记就是识别并且记住事物。即通过反复感知形成巩固的映像,并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分类

1、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①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如,童年时美好回忆。

②有意识记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一种识记。如临考前的复习,这种识记有—定的紧张度,但它能使人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主要靠有意识记。

心理学研究证明,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意识记的效果较好。在儿童记忆发展中,无意识记始终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意义和作用,则随儿童年龄增长而相对减弱。

2、按照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①机械识记是指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靠事物的外部联系、先后顺序,机械重复地进行识记。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记硬背”。

②意义识记是指在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所进行的识记。其特点在于对识记材料的领会、理解。

大量实验证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其原因是,因为意义识记经过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可以便识记材料和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体系建立联系,从而纳入列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在识记时有意识记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强调意义识记的良好效果,但也不能排斥机械识记的作用,材料本身并不是都有意义和有联系的,特别是在少年儿童理解力不强的情况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有意识的利用意义识记,并辅之以机械识记,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的目的,这是记忆的最好方法。

二、保持

(一)保持的概念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巩固的程度。

(二)遗忘

保持出现问题时则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我们教师经常头痛的问题。

1、遗忘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遗忘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

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

3、遗忘规律:遗忘虽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是遗忘的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第一个对遗忘的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遗忘曲线是一条指数型衰减曲线,它表明了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识记后立即开始,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很快,随着时间的进展逐渐缓慢。概括地说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

4、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人们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慢,而人们不需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遗忘得较快。

②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形象性的材料、有意义的语义材料,特别是诗歌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材料的数量越大,刚识记后遗忘就越多。

③学习程度。如果学习达到刚刚能够掌握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就是过度学习。过度学习要比刚能背诵的记忆效果要好。当然过度学习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造成精力和时间上的浪费。

④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我们听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或者看一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中,往往会对两头的记忆深刻,而中间的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前后记忆材料之间发生抑制而造成的。遗忘中的抑制现象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识记的巩固程度等条件的制约。如果前后学习材料相同时,不产生倒摄抑制,起复习的作用。在难度上,先识记简单容易的材料,后识记复杂困难的材料则倒摄抑制就大,反之就小。另外,识记两种材料必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最初识记是越巩固,倒摄抑制就越小。先后学习两种材料之间的时间间隔越近,越容易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课间休息10分钟或者更长,一方面是为了休息,另一方面也起到避免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

在现实生活中,两种抑制是同时存在的,往往出现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难记、遗忘多的现象,原因是很清楚的。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而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早晚复习、学习效果好也是这个道理。

5、关于遗忘的学说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以下几种学说:

(1)消退说    桑代克

这种学说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memory trace)得不到及时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造成的。如果不再进行识记,记忆绝不会恢复,它会导致永久性遗忘。

(2)干扰说

这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中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如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一旦干扰排除,记忆就会恢复,它导致的是暂时性遗忘。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4)压抑说(又称动机说)   弗洛伊德

此种学说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

6.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储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l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5)合理进行复习。合理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等

三、再认或回忆

记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衡量记忆效果的唯一标准。再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如遇到小时的朋友有熟悉感,或认出学过的单词,听出唱过的歌曲等等。

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的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这个定义与记忆、表象的定义很接近,但回忆是记忆的一个过程,而表象是记忆的主要形式,在记忆中我们能够再认或回忆过去的事物主要靠表象来实现的。再认是一种低水平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例如英语学习中的记忆单词能认和会默写是两个程度不同。

第三章 想象

第一节 想象的基本概念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imagination)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外星人”(the Extra-Terrestrial,即ET),“飞碟”(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即UFO,意为“不明飞行物体”)等的形象就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想象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是来源于客观现实的。它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相应的感知材料,就不可能产生想象。因此,感知材料越丰富,想象也就越丰富;反之,想象也就越贫乏。

二、 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它是当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精神病患者在头脑中产生的幻觉等,都是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在有意想象中,由于想象的新颖程度、创造水平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reproduc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读了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后,在头脑中形成了林黛玉的鲜明形象。再造想象有一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水平较低。

再造想象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思想教育中,当学生通过有关材料的介绍,在头脑中出现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及其高尚行为的具体情景时,这些形象和情景就会鼓舞和指导学生的行动,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creative imagination)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思了一架新式飞机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想了新的人物形象。这些都属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高级。

3、幻想

幻想(fantasy)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想可以分为积极的、有益的幻想和消极的、无益的幻想两类。

积极的幻想被称为理想,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实现。它是人们工作和活动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正因为人们能够在将要开始从事某种工作的时候,就能在想象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图景,所以才有足够的力量和信心去进行各种艰苦劳动并坚持到底。科学幻想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正所谓:“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

消极的幻想被称为空想或妄想,它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它对于人们的工作和活动而言是一种阻碍。因为消极的幻想往往与社会的要求相违背,从而使活动朝着错误的方向进行。例如,有的人想不劳而获;有的人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个人欲望,这些都是消极的、有害的幻想。

幻想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联系。为了发展积极有益的幻想,消除消极无益的幻想,必须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