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吗+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补虚祛痰化瘀治心律失常+冠心病

 憩苑 2016-10-30

中医药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吗

发表者:赵勇 6698人已访问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心室率低于60次/分为特征,包括自律性异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和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等。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如药物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暂时提高心率,严重者安装永久起搏器。但对于中国广大贫困地区来说起搏器的置入只是一个奢望。中医在本病治疗上存在一定优势。笔者从医以来,跟随郭维琴教授学习,认为本病病机以心肾阳虚、血脉瘀阻为基础,病程日久,可发展为气阴两虚、痰瘀互阻等证。现就本病的认识和治疗发表一下笔者之管见。

一、中医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认识

缓慢性心律失常相当于中医学的“心悸”、“眩晕”、“怔忡”、“迟脉证”、“厥证”、“脱证”等范畴。《素问·阴阳别论》曰“迟者为阴”;元·滑寿《诊家枢要》云:“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濒湖脉学》指出:“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说明迟脉为阳虚之象。阳微阴弦,心之阳气亏虚,则阳不胜阴,阴邪乘于阳位,血行迟滞,脉来迟缓。从临床表现分析,许多患者表现为神疲乏力、胸闷胸痛、畏寒肢冷、小便不利或清长、头晕目眩,脉沉迟或伴结、代,舌胖大边有齿痕,舌质淡黯,故心肾阳虚为此病之本。孙思邈《千金翼方·养老大例》云:“人五十上,阳气日衰,损与日至,心力渐退,忘前失后,兴居怠惰。”心阳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对各个脏腑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心主血脉功能。年老体衰,或纵欲过度,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心阳,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上犯阳位,可导致脉道不畅,血行迟滞。阳虚不能温煦于外,症见畏寒肢冷。“不通则痛”,出现胸闷、胸痛,反映在舌质则有瘀点或瘀斑。心为阳脏,心阳不足,阴邪上乘,神失所舍,故见心悸怔忡。心失所养,脑失所濡,则胸闷头眩,脉行迟缓,严重者清窍失养发为晕厥。

病变日久,阳损及阴,心失濡养,鼓动无力而脉来迟缓,临床可见气阴两虚诸症,脉象以迟缓为主,时见促脉,但数而无力。

心肾阳虚,火不生土,脾阳虚衰,运化不利,水饮内停,湿聚成痰,痰浊上犯,心脉痹阻,致心率缓慢,心属火而恶水,不自安而悸也。如《濒湖脉学》所云 “迟司脏病或多痰”,提示“痰”与“迟脉”关系甚为密切。痰为阴邪,其性黏滞,痹阻心脉,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痰瘀互阻,脉来迟缓。《证治汇补》谓:“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故痰浊痹阻,胸阳不展,心脉失温,临床见心痛闷胀、心悸怔忡外,还伴有神疲倦怠、头重纳呆、恶心欲吐、口干不欲饮水等痰湿中阻之象。

综上所述,本病以心肾阳虚为本,血脉瘀滞、痰浊内阻为标。病程迁延日久阳损及阴,可出现阴阳两虚之重证,总属虚寒痰瘀之证。

二、治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基于心肾阳虚、血脉瘀滞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基础,遵循内经“损者益之”、“寒者热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原则,郭维琴教授采用益气温阳活血法来治疗,重在整体调节,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在《金匮要略》半夏麻黄丸基础上自拟复窦合剂(党参、炙麻黄、仙灵脾、半夏、川芎等)为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麻黄辛苦温,入肺、膀胱、心经。《本经》:麻黄“主中风……除寒热,破癥坚积聚”,《珍珠囊》:“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可见麻黄具有发散破积聚、调血脉、祛寒邪之功。阳气亏虚,痰瘀寒邪积聚心下,扰动心神而致悸动,脉来迟缓不整。“结者散之,留者攻之”,麻黄辛散温通,散营中寒气,攻心下积聚,为治标之主药。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麻黄具有麻黄碱作用,有温和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对心脏有强大兴奋作用,可使心率增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党参味甘平,入手足太阴经气分,功效益气生津养血。《本草从新》:“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深为平妥”;《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党参“治肺虚,益肺气”。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生化乏源,心气亦虚;脾气健旺则心气得养,血脉得充。肺朝百脉,主治节,血液运行有赖于肺气敷布与调节,肺气充则血液推动调节得以恢复正常。故取党参补脾肺以调心脉。

“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壮火之主以消阴翳”。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心肾阳虚为本。肾阳为诸阳之本,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仙灵脾,亦名淫羊藿,辛甘温,入肝肾经。《神农本草经》:“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本草纲目》:“淫羊藿,性温不寒,能益精气,真阳不足者宜之”。本品入肾助元阳,辛温通行经络,温阳散寒,对心肾阳虚、寒客脉中型缓慢性心律失常起到很好治疗作用。

张仲景指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年宿病,病必在络”。阳虚,血行迟滞,日久成瘀,痹阻脉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以增加冠脉血流、抗心律失常,改善窦房结、房室结血供,提高其自律性、传导性。川芎,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别名芎藭,味辛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本草纲目》:“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日华子本草》:川芎“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川芎既可上行头目,又可中开郁结,能达阳于阴中,亦能贯阴于阳中。使血脉通和,阳气调达,寒气得散,气机得舒,血脉循行恢复正常。研究证明:川芎嗪能抑制儿茶酚胺、5-羟色胺所引起的血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冠脉,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降低心肌耗氧量;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还能起到中枢性镇静降压作用。

现代生活中,人们久坐少动,致脾气壅滞,运化失司,久则痰湿内生;又因过食煎炸、肥甘寒凉之品,更碍脾运,助湿生痰。痰为阴邪,易袭心胸阳位,致心阳痹阻,日久心络不通,使心率缓慢难调。“结者散之”,以半夏散心下水气,祛脉络中痰浊。半夏,辛有毒,入脾胃心经。《神农本草经》: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半夏味辛性平,体滑性燥,故为其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使邪气不能自阳入阴,而能消散营中寒气痰浊。半夏和中化痰,助脾运化,使痰气消,脾运健,气血充,血脉调和而心率回复正常。

病变日久,气阴两虚,而见气短乏力,口燥咽干,头晕目眩,耳鸣如蝉,舌红少苔,脉细无力。在复窦合剂基本方基础上加以麦冬、玄参、五味子,以养阴助阳。正如《景岳全书》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麦冬味甘性寒,入肺胃心经,养阴清心,生津养胃,滋阴润肺。《本草衍义》:麦冬“治心肺虚热”,《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据报道,麦冬含多种甾体皂苷、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均有一定治疗与预防作用;同时麦冬还有改善心功能、抗心肌缺血作用。五味子,味酸性温,入肺、肾、心经。作用:敛肺滋肾,养心生津,收汗涩精。《神农本草经》:“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本品合麦冬、人参即生脉饮,补心气阴两虚。现代研究:五味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而生脉饮有保护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血流及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的作用。玄参,苦咸寒,功用滋阴降火,解毒软坚。《雷公炮制药性解》指其入心肺肾三经。《日华子本草》:“补虚劳损,心惊烦躁”,《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应用本品可养阴清心,除烦定惊。现代研究发现:玄参所含总黄酮苷能镇静、降压、强心、扩张血管。

痰瘀痹阻者,症见胸闷胸痛,痛有定处,脘痞纳呆,头晕头重,腹胀呕恶,舌质黯,有瘀斑,苔白腻。治疗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瓜蒌、薤白、丹参、三七。《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阳虚邪闭,胸背之气痹而不通,故见胸闷胸痛,连及后背。以瓜蒌开胸涤痰,薤白疏滞散结,使痹阻得通,胸阳得展,则胸痹诸症可解。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具有活血凉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作用。《名医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西医学发现:丹参含丹参酮、丹参素和丹参酸,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调节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抗纤维化,增强免疫,抗肿瘤。因此能够从病变机制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三七,首见《本草纲目》,甘、微苦而温,入肝、胃、大肠经。功效:止血散瘀,消肿定痛。《玉楸药解》: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一切瘀血皆破;……一切新血皆止”。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三七皂苷、黄酮苷等,能显著提高窦性心律的恢复率,延长窦性心律持续时间,缩短心律失常的维持时间,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非竞争性抑制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率作用,清除氧自由基。此外,三七还具有止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动脉硬化作用。总之诸药益气温阳,活血化痰,使阳气温,血脉通,痰瘀祛,脉道通利,窦律得复。

三、病例

刘某,女,82岁。形体适中,少运动。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伴心慌不适,未经正规治疗。近1月余头晕加重,活动时明显。自测休息时脉率波动于42~60次/分,活动后心率可达到65次/分以上。查Holter示:①窦性心动过缓,24小时最慢心率32次/分,最快心率78次/分;②窦性停搏,RR间期>2.5秒24小时发生30次,最长RR间期3.2秒;③偶见交界区逸搏。现患者偶感头晕乏力,伴心慌不适,耳鸣如蝉,口干喜饮,自汗盗汗,失眠健忘,食欲正常,小便频,大便干结。舌黯红,少苔,脉细缓无力。查脉搏44次/分,血压110/65mmHg,两肺听诊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率44次/分,律齐,双下肢不肿。否认冠心病、风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考虑该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为老年人窦房结退行性改变所致。患者心动过缓伴有症状,最长RR间期达3.2秒,为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建议安装但遭到患者拒绝,要求中医药调理。辨证属于气阴两虚、血脉瘀阻之证。药用党参15g,生黄芪20g,炙麻黄6g,仙灵脾10g,川芎10g,半夏10g,麦冬10g,五味子10g,菟丝子15g,玄参10g,丹参20g,三七粉6g(分冲),天麻10g。水煎服,每日1剂。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治疗2个月后,患者已无头晕乏力,心悸汗出症失。复查Holter示:①窦性心率,24小时最慢心率45次/分,最快心率86次/分;②窦性停博4次,最长2.2s,发生于凌晨4时;3.偶发房早,偶发室早。遂改汤药为免煎剂服用,嘱每半年复查动态心电图,不适随诊。

我科曾以“复窦合剂”做了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复窦合剂”为我院院内制剂(煎剂),每次20ml,口服3次/日,1个月为1个疗程。在心率改善方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平均提高心率9.2次/分,单纯窦缓者提高心率为6.4次/分;可提高注射阿托品后心率,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3次/分,窦缓者7.4次/分。在窦房结功能改善方面(经食道调搏测定),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由1709.5±253ms降至1489.4±158ms(P<0.01),窦房传导时间(SACT)由244.7±55ms降至172.4±34ms(P<0.01)。同时发现“复窦合剂”可改善心功能、血流变、甲状腺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综上证实“复窦合剂”主要通过改善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及传导功能、改善心功能,从而提高心率。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

发表者:吴力 420人已访问

一、病因病机:气阴两虚、心气心血不足,年四十有余,而阴气自半也,长期气阴两虚,心脉、络脉失养,则气络、血络不荣,阴虚生内热,内扰心神,故心悸,气促,脉结代。

外感六淫,热毒、风寒湿热之邪最易犯心,温邪上犯,先侵肺络易于逆传心包络,耗伤气阴;

内伤七情,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过喜损伤于心,过忧损伤于脾胃,脾胃虚弱则聚湿生痰,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热伤津,炼津为痰,痰阻气络,血脉不畅,心失所养而发病。

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醇酒乳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痰浊上扰心肺或阻碍气机,痹阻心脉而发病。

二、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查明病因,若病因能消除,则心律失常可愈;若病因长期存在,则需长期治疗。

2、辩证治疗: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络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养心安神。

心悸由于痰饮、瘀血、痰火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通络、祛饮通络、清火宁络、镇静安神等。

3、辩病治疗:治疗引起心悸的原发疾病。

4、多部位、多靶点、整合调节。

三、辨证治疗方法

1、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自汗,神疲懒言,活动后加重,舌淡脉细弱;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药:人参9  黄芪30   麦冬12   五味子6   酸枣仁15   柏子仁10   生龙骨15   生牡蛎15   炙甘草5  

2、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惊吓、情绪激动易发,坐卧不安,少寐多梦,易惊醒,脉象动数或弦细。

方药:龙齿20  茯神20  菖蒲15  远志10  人参6   酸枣仁15   五味子6   ,痰热内扰合温胆汤;心血不足合熟地、阿胶。

3、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惨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苔白而滑,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方药:桂枝10  甘草6  人参6  龙骨20  牡蛎20  肉桂3

4、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发,烦躁不安,少寐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

方药:黄连6  半夏10  陈皮6  茯苓12  竹茹10  枳实10  甘草6  大枣6  栀子10  瓜蒌15  酸枣仁15  珍珠母20

5、心阳暴脱:心悸、胸闷作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促或微弱,重者神志模糊或昏迷,脉微欲绝,脉虚数,结、代。

方药:参麦或参附注射液,西医综合抢救。

                                                          预防调护

1、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2、注意季节、时令、气候的变化;

3、饮食调养;

4、情志调护。

补虚祛痰化瘀治心律失常(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1人已访问

      作者:刘绪银 湖南省新邵县中医医院

  心律失常不仅是许多心脏疾病的共同表现,而且其他疾病也可导致。现代西医对心律失常的分类繁多,原发性心律失常通常分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等。张学文认为,尽管西医病种众多,但可统归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脉象总以参差不齐为特征。临床可分缓慢型、快速型和不齐型,快速型脉数,缓慢型脉迟缓,不齐型脉促结代。

  虚、滞、寒、热是发病因

  张学文认为,心律失常发病原因有虚、滞、寒、热四个方面。

  虚  由于调摄失当或大病久病,导致心气不足、心失滋养,以致鼓动无力,从而心律失常,临床常表现为脉细弱或沉迟或结代。《丹溪心法》指出:“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怔忡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滞  情志内伤、饮食失节,或大病久病,导致气机郁滞、痰湿内生、血脉瘀滞等,进而影响心的正常鼓动和血脉的通畅,从而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脉不齐,或迟缓或结代。

  寒热  心主血脉,血得热而行,遇寒而凝泣。由于外感寒热病邪,或调摄失当或大病久病导致阴寒与虚热内生,从而影响血脉运行和心的鼓动,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脉细数或沉迟或结代。

  在病程演变过程中,虚、滞、寒、热还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张学文认为,西医的过早搏动以心悸、脉结代为主要临床特征,中医病机主要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结、痰浊阻滞。心房颤动、心动过速以脉数为主,中医病机主要是阴血不足、阴不涵阳、虚热内生、心神不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表现以胸闷、心悸、眩晕、脉迟缓无力为主,中医病机主要是气虚、阴寒内结、痰瘀阻滞为主。由于心律失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还需注意原发病。冠心病引起者以痰浊阻滞、血脉不通为主。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以心虚痰湿内阻为主。高血压引起者以阴虚阳亢为主。

  张学文认为,由于本病虚实夹杂,故治疗当补虚祛实,补虚贵在益心,或益气补心,或补血养心,或温壮心阳,或养阴滋心。祛实要视痰、瘀的不同,或祛痰散滞,或化瘀通脉。在补虚祛实的基础上,要佐以安神宁心或镇心。在临床治疗上,还要结合心电图的检查,病证结合,重视使用对心律失常有纠正作用的药物。一般说来,传导阻滞类的心律失常用桂枝、丹参、鹿衔草、青皮、延胡索,心动缓慢者用冬虫夏草、人参、葛根、鹿衔草,心动过速者用苦参、黄连,心律不齐者用葛根、丹参、炙甘草。

  由于心律失常可因多种疾病引起,临床还需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冠心病引起者要注意宽胸通痹,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要注意活血化痰利水,高血压引起者要注意滋阴潜阳。

  分型论治

  心气虚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伴头晕、疲乏无力、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

  治以补益心气为法,方药用五味子汤加减:人参、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炙黄芪、麦冬、炒酸枣仁、龙骨各15克。

  夹痰者,胸闷、舌苔白腻,加瓜蒌、半夏、白术。夹瘀者,胸闷隐痛、舌暗、脉细涩,加丹参、生山楂、川芎、赤芍、葛根。

  心阳不振  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尤甚,伴头晕、疲乏无力、自汗,怯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胖淡紫,脉沉细无力或沉迟。

  治以温壮心阳为法,方药用保元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人参、五味子、鹿衔草、炙甘草各10克,黄芪、炒枣仁、龙骨、牡蛎各15克,附子、桂枝各8克,细辛3克。

  头晕加石菖蒲、磁石,心房颤动者加珍珠母、琥珀。夹痰湿者,舌苔腻,加瓜蒌、半夏、白术。夹瘀者,舌暗有瘀点,脉涩或结代,加丹参、川芎、生山楂、葛根。

  心阴虚  临床表现为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口干、五心烦热,头晕目眩、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以补养心阴、降火安神为法,方药用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黄、麦冬、酸枣仁、五味子、生山楂、丹参各15克,玄参、天冬、远志、当归各10克,黄连5克,朱砂0.3克。

  头晕目眩加天麻、钩藤、菊花,失眠加柏子仁、夜交藤。若兼气虚者,自汗、神疲乏力、脉虚或数大,用四参安心汤加减。夹瘀者,舌暗有瘀点,加葛根、川芎、丹皮、赤芍。夹痰者,舌腻,加石菖蒲、半夏、瓜蒌。

  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为心悸,伴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而迟。

  治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为法,方药用归脾汤加减:人参、白术、茯神、当归、龙眼肉各10克,炙黄芪15克,炒枣仁20克,木香、远志各6克,甘草3克。

  兼阴虚者,心烦失眠、盗汗、低热,加沙参、玄参、五味子、麦冬、柏子仁。兼瘀者,胸闷隐痛、舌暗、脉迟,加丹参、生山楂、葛根。兼阳虚者,肢冷、脉结代,用炙甘草汤加减。

  肝肾阴虚  临床表现心悸、眩晕、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以滋养肝肾、养血安神为法,方药用酸枣仁汤加减:炒枣仁30克,茯苓、生地、麦冬、龙骨各15克,知母、玄参各10克,甘草3克。

  心悸严重加磁石、龙齿,失眠加柏子仁、夜交藤、远志,腰膝酸软加桑寄生、何首乌、木瓜。阴虚火旺者,五心烦热、盗汗、耳鸣、遗精,加沙参、地骨皮、白薇、黄连。心肝火旺者,急躁易怒、目赤、头痛,加栀子、川楝子、黄芩、菊花、决明子。夹瘀舌下脉络曲张者,加丹参、赤芍、丹皮、牛膝、生山楂。

  心脉瘀阻  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胸痛,面色暗紫,舌暗有瘀斑,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为法,方药用血府汤加减:桃仁、川芎各10克,生地黄、丹参、川牛膝各15克,红花、柴胡、枳壳各6克,琥珀、甘草各3克。

  胸痛明显加降香、延胡索、生山楂、葛根。夹痰湿者,胸闷明显,头昏头晕,舌苔腻,加石菖蒲、瓜蒌、半夏、薤白。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加远志、夜交藤、柏子仁、炒枣仁。兼气虚者,疲乏、气短,加黄芪、人参。兼阳虚者,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加桂枝、细辛、鹿衔草。兼血虚者,头晕、面色无华,脉细弱,加鸡血藤、当归、龙眼肉。

  痰浊阻痹   临床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闷脘腹痞胀,短气而咳嗽、痰多,或恶心,苔腻或滑腻,脉弦滑或结代。

  治以化痰降浊宁心为法,方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益母草各20克,白术、丹参各15克,桂枝10克,细辛、甘草各3克。

  胸闷明显、咳嗽痰多加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恶心、脘腹痞胀加木香、枳实;眩晕加石菖蒲、天麻;下肢浮肿、尿少,加猪苓、泽泻。兼瘀者,胸闷痛,舌暗有瘀斑,脉结代,加生山楂、葛根、川芎、降香、赤芍。兼阳虚脉迟者,加鹿衔草、附子。痰浊化热者,口苦、烦躁失眠,舌苔黄腻、脉滑数,用温胆汤加瓜蒌、黄连、栀子、龙齿、珍珠母之类。

  心虚胆怯  临床表现为心悸,遇惊恐加剧,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舌淡红少苔,脉细略数或弦细。

  治以益气养心、镇静安神为法,方药用平补镇心丹或安神定志丸加减:人参、五味子、天冬、车前子各10克,茯苓、山药、生地黄、龙齿各15克,远志6克,酸枣仁5克,肉桂3克、朱砂0.3克。

  夹痰者,胸闷、舌苔腻,加石菖蒲、瓜蒌、半夏。夹瘀者,胸闷痛,舌暗、脉结代或迟,加生山楂、丹参、葛根。兼阳虚者,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脉沉迟细,加鹿衔草、桂枝、细辛。兼气虚者,疲乏倦怠,汗出,加黄芪、白术。

  病案举例

  边某,女,35岁,1991年12月21日诊。主诉:心悸3年。患者于1988年曾患“心肌炎”,住院治疗43天,病情好转出院。但常心悸、胸闷,经多方医治未见明显疗效。刻诊:心悸、胸闷,严重时心前区疼痛,腰痛、气短,肢体浮肿而下肢尤甚,月经量少,尿少。心电图检查示:“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舌暗胖,脉沉细。

  辨证属肾虚气化不利,水瘀互结。治以活血、利水、益肾为法,药用益肾化瘀利水汤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桂枝、泽泻各10克,丹参、桑寄生、鹿衔草、山楂各15克,益母草30克,川牛膝12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18剂,浮肿消退,气短已除,心悸减轻,舌暗红、边尖红赤,脉沉细。以原方加减,续治3月,症状逐步好转。

冠心病——心律失常——气阴两虚

发表者:高克俭 3008人已访问

根据一些西医专家的观察,心律失常几乎“人皆有之”,冠心病患者同时有心律失常的情况就更普遍了。中医专家的观察发现:气阴两虚型胸痹证(多数胸痹证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往往同时存在心律失常,其中最多见的是期前收缩,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和房性期前收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室性或房性早跳(或早搏)。这种早搏往往表现为胸中突然往上或往下的一次或数次悸动感,好像胸中突然“咕咚”一下。此时模脉往往表现为脉搏的停跳。这主要是由于常年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损害,引起心电起搏的紊乱所导致。严重者可以导致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或异位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

上述所说的几种心律失常都属于一种主动性异位心律失常。都具有提前或快速出现的特征。由于提起出现的各种期前收缩往往是在心室腔内灌注血液不足的情况下发生,所以排出的血液会较少,不容易到达远端的摸脉的地方,也就会形成一次“脉搏停跳”现象了。心律失常是怎么造成的呢?主要是因为部分心肌病变不均匀,导致局部心电激动传导不均匀,形成一种“折返激动”等机制所形成。这种心律失常轻者无大影响,少数严重者可以造成严重后果。所以一旦发现有脉搏停跳或者脉搏乱跳的现象,无论是否有症状,都应该尽早就医,以获得早期确诊,早期治疗的大好时机,以免误事。

对于室性期前收缩常用美西律、胺碘酮、莫雷西嗪等药物治疗;对于房性期前收缩常用倍他乐克(美托洛尔)、异搏定等药物治疗。对于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等快速心律失常要到急诊室就诊。医生通过心电图予以确诊后,为了避免心率过快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会首先給予西地兰、异搏定等药物静脉注射。等到心率减慢之后,再給予相应的口服药物治疗。除了上述针对心律失常本身的药物治疗之外,更重要的是应积极查清“元凶”,如果确实是冠心病引起的,就应该积极治疗心肌缺血,改善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此外长期坚持控制引起冠心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也很重要。对于难以控制的重症患者应住院观察治疗。

针对确实符合气阴两虚特点的冠心病患者,如果同时经常出现上述心律失常,就应该长期配合中医辨证施治。这种患者除了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伴有缺血型心电图变化外,还会经常出现胸痛、胸闷、气短、乏力、心慌,同时可以发现特殊的舌脉象变化。如果搞不清楚,应该找有经验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予以确诊。一旦确定所患的冠心病属于气阴两虚型的胸痹证范畴,可以配合中医的益气养阴法治疗。这种治疗法则的疗效,大大优于单纯使用上述西医疗法。益气养阴法主要采用中药汤剂的生脉散和炙甘草汤进行加减治疗。在上一期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了益气养阴法的治疗用药情况。

对于冠心病的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律失常,有不少患者误认为应该积极补充营养。这实际上是一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想法。越补越坏!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主张对冠心病的心肌缺血进行大量的补充营养治疗。因为不适当的过量补充营养,可以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狭窄的程度。要想补也可以,西医可以根据检验结果补充所缺乏的某些微量元素或某些能量药物,中医则可以针对气阴两虚的特点进行益气养阴的“补心气与滋养心阴”的治疗。除此之外的治疗主要是配合各种疏通血脉的治疗。

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子及方解

发表者:赵东奇 111人已访问

枳实10g 白芍15g 香附10g 川芎10g
桂枝10g 丹参15g 黄芪15g 远志10g
半夏10g 茯苓10g 玉竹10g 甘草5g
方解:一行一收,理气活血,一寒一热。一升一降。

缓慢性心律失常,名老中医是这样治疗的!

发表者:赵东奇 174人已访问

本文转载自伤寒论经方学堂
导读:吴雅恺是全国名老中医之一,行医6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验方补心通脉汤对多种心系病证,尤其对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病理基础,多属心肾阳虚
吴老曾言,脉为心之府,心脏一旦病变,其病理变化必然反应在脉象上,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为迟脉及沉、细、结代脉。《诊宗三昧》云:“迟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
吴老在多年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该类患者除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心气虚弱症候外,还多伴有面色苍白,畏寒,眩晕晕厥,腰膝酸冷,胸痛耳鸣等肾阳不升、心阳不宣等症候表现,因此吴老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本于肾。
盖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心脉循环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故心肾阳虚是本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阳不振可导致心脉瘀阻;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易成痰饮湿滞。
因虚致实,吴老以温通为法,并自拟补心通脉汤治疗本病。基本方为:附子、仙灵脾、桂枝、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炙甘草、当归。方中附子配仙灵脾以通行十二经脉,振奋心肾之阳。
伍桂枝、当归、丹参、炙甘草能和营活血,调畅心脉;合党参、黄芪则大补元气,鼓舞血行;又以麦冬、五味子养心护阴,兼制阳药之燥烈。诸药相配,具有温壮肾元、振奋心阳、益气活血、定志通脉之功效。
2.温通为法,尚须随症化裁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根本改变为阳气虚衰,但阳气虚有程度和所属脏腑侧重的不同,单纯心阳不振者病情较轻,表现为脉迟、胸闷胸痛、心悸、气短。
心脾阳虚者,表现为脉迟细、眩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肾阳虚者,脉沉迟而弱、畏寒肢冷、头晕耳鸣、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其在阳虚的基础上,常可见寒凝血瘀、痰饮等标实之证。故吴老在基本方后尚有加味之法:气虚甚者加人参;阳虚明显者加肉桂、干姜;阳虚寒凝者加麻黄、细辛。
脾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山药、仙茅;脾阳虚而生化乏源者重用当归,并酌情加芍药、鸡血藤;夹瘀者选川芎、红花;夹痰者加瓜蒌、薤白、郁金;夹饮者加茯苓、白术。
【病案举例】
例1:张某,女性,54岁。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阿托品试验心率最快为56次/分。因患者拒绝安装起搏器,于1981年10月12日就诊。
症见:胸闷憋气,时欲叹息,甚者连续吸2~3口气,头晕乏力,心悸心慌,腰膝酸软,小腿肌肉抽搐,夜间尤甚,纳差便稀,舌淡唇白,脉沉细迟,心率43次/分,律齐。心电图提示:交界性逸搏心律。
中医辨证属命门火衰、心脾阳虚、血脉滞涩,治以温阳通脉。
处方:制附子10g、仙灵脾10g、党参10g、麦冬10g、山药10g、当归20g、干姜5g。服药约1个月后,心率增加至60次/分,以后间断服用中药,心率稳定在60次/分左右,查心电图为窦性心律。
例2:李某,女性,56岁。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心跳缓慢3年,感胸闷、胸痛、阵发性眩晕、肢体麻木、怕冷、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
去年曾2次住院治疗,经降压、扩冠改善血供等治疗,病情一度好转。近年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于1979年3月26日来院就诊。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脉迟细,苔白、舌质淡紫。中医辨证属心肾不变,阳衰血虚、心脉瘀阻。治以温补心肾、养心活血、通脉和络。
处方:制附子10g、党参10g、鸡血藤10g、当归10g、丹参10g、川芎10g、麦冬10g、五味子5g、仙灵脾10g、红花5g、赤芍10g、白芍10g、桂枝10g。水煎服,日1剂。
服药7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14剂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心率78次/分。以后常服本方,病情稳定。随访1年未复发。
例3:李某,男性,51岁。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跳缓慢10年,一般在40~50次/分,其间曾多次晕厥,昏厥时心率最慢为35次/分。曾在医院多次抢救。1979年6月来门诊就诊。
症见:畏寒怕冷,眩晕耳鸣,心慌乏力,下肢浮肿,气短时喘,心率40次/分,脉沉细迟,苔薄,舌质淡胖。中医辨证属阳虚水泛,治以温阳化饮。
处方:制附子15g、桂枝10g、茯苓3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丹参10g、仙灵脾10g、炙麻黄10g、细辛5g、党参10g、麦冬10g、干姜5g。14剂后症状改善,服药1个月后心率增至62次/分,连续治疗半年,病情稳定。

 辨病辩证治疗心律失常的特效方
多年来应用五心饮辨病辨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此方出自《民工党老中医经验选编》,是父亲出门办事时在林口书店买的,里面有不少效方,多经得起临床重复验证。今天介绍给大家,学习一下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只可惜当时只记药方不记人名,这有些对不起前贤,很是后悔。

一、强心饮:
1、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仙灵脾12克、黄精12克、麦冬15克、制附子9--15克、甘草6克。
2、主治:一般用于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及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偏慢的冠心病及窦性心动过缓。症间气阳两虚,胸闷气短,心悸怔仲,面色无华,畏寒怕冷,舌质淡胖,脉细或者沉迟或者结代。
3、加减:
(1)心阳亏损,心血不足加桂枝6--9克、杏仁9克、当归9克。
(2)兼痰饮,加半夏9克、茯苓9克。
(3)胸闷心痛,痰浊阻塞,舌苔腻滑,形体肥胖,自觉痰多,加半夏6-9克、瓜蒌9克、薤白9克。
(4)气滞忧郁,加郁金9-12克、紫菀9克、旋复花9克。
(5)大便溏加炮姜9克、补骨脂9克。
(6)畏寒明显加肉桂3-4.5克、鹿角霜30克。
(7)汗多淋漓加重参芪用量,加入五味子9克。
二、宁心饮:
1、处方:
太子参15-30克、麦冬15克、浮小麦30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大枣10克、丹参15克、百合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磁石30克。
2、主治 :
多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 。症见心悸难宁,失眠多梦,胸闷烦热,口干津少,或者伴有汗出,舌苔少,舌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
3、加减:
(1)心悸甚加生铁落30克、加天王补心丹。
(2)心烦梦多加景天三七30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
(3)口干津少,舌苔少或无,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
(4)咽痛加玄参12-30克。
(5)便秘加生大黄3克、虚火上扰加酒大黄3-5克。
(6)邪热内盛加双花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
三、整脉饮:
1、处方:
生地15克、桂枝6-12克、麦冬15克、甘草6克、丹参15克、黄芪15克、大青叶15克、苦参12克、茶树根15克。
2、主治:
病毒性心肌炎和后遗症,伴见心律失常。症见胸闷心悸,心烦少寐,口干咽痛,舌质偏红,脉有歇止。
3、加减:
(1)咽痛明显,加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2)口腔溃疡加生栀子10克。
(3)气虚突出,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10克。
四、通脉饮:
1、处方:
桂枝6-9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参15克、麦冬10克、生黄芪15-30克、甘草6克。
2、主治:
风湿性心脏病及慢性心衰,症见虚实相杂,血气瘀滞,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有瘀斑,脉细弦带滞。
3、加减:
(1) 伴心衰水肿 ,加泽泻15克、葶苈子12克、 制附子9-15克。
(2)心源性肝肿大,加三棱和莪术各9-12克。
五、补脉饮:
1、处方:
炙甘草1克、党参10克、桂枝10 克、生地10 克、麦冬10克、阿胶珠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10克、生姜5克。
2、主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症见胸闷气短,心前后乍痛乍止,心悸乏力,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或者结代。
3、加减:
(1)气虚血瘀证合补阳还五汤。
(2)心房纤颤加甘草小麦大枣汤。
此五方中有四首应用了丹参,我一般都用丹参30克,丹参活血化瘀,安神解郁,临床上应用比较安全,剂量太小,达不到疗效。前贤盛赞“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现代丹参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多以丹参为主要药物提炼而成,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屡获佳效。茶树根这味药一般在北方不好搞,多选加炒枣仁30-50克,安神定志,效果也较理想。   友情联接:老壮医治疗乳腺增生特效方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cfc900100bmpb.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