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讨】为什么校长、老师听了这么多课,教学水平仍没有实质性提高?

 老友茶馆 2016-11-01


在这里观察学校


在这里理解学校
在这里建设学校


“校长会'凝聚全国教育精英,提炼中国教育智慧,与您一路同行!






不少老师特别喜欢听课,只要有公开课,不管公费、自费,都去。可是,听了几年课,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于是陷入苦恼:为什么听了那么多课,依然上不好公开课?对此,一位教师在微信上撰文认为,听太多的课,反而会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细细地听,一遍一遍地听,从模仿开始,慢慢走向创造。正所谓“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


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

听名师讲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名师公开课是名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外显性成果,凝聚了名师的智慧,体现了名师的功力。在名师公开课中汲取营养与水份,学习名师的教学之道,研磨名师的教学之法,可以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可以说,这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大有裨益,诸多优秀教师正是从听名师讲课、钻研名师的课堂成长起来,逐步走向名师道路的。


然而,为什么一些青年教师喜欢听公开课,教学水平却没有实质性提高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名师的公开课过多重视形式与效果,多了一些华丽,少了一些朴实,多了一些花哨,少了一些地气。因而,听名师的课,结果是更加无所适从,学不能致用,反而阻碍教师的发展。


事实上,这样的看法存在着严重误区。“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画家无不从临摹开始,作家亦需要博览群书,从他人的小说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课堂教学亦不例外。青年教师听课的数量与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成正比,错不在名师的课,而在于青年教师的听课方法。


有些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只顾沉浸于名师课堂带给自己的精神愉悦与享受,只在乎视听的效果,而没能深层次思考名师课堂设计的理念;只重视名师的表现,而无视学生的发展;只重视课堂的完整,而无视名师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以至于热闹过后,留给青年教师的是一脸漠然与困惑。


名师课堂不具有复制性,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与教师个人的性格、学识、情趣、爱好紧密相关,更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普通教师听名师课堂,如若只重视形式的模仿与方式方法的借鉴,不能保持精神独立,将自我的主体意识与精神个体排斥在外,只能适得其反,水土不服、消化不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反作用。


教师要寻找课堂中的自己

“听得多,不如听得对;听得对,不如听得专”,这样的听课观看似更具针对性与适用性,但是其中的功利性思维导向亦十分明显,“要寻找和自己的教学气质相契合的课”,就是说听课就是为了模仿。模仿并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这样的模仿很容易造成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听课教师在模仿与移植过程中极易丢失自我,失去“本真课堂”。而将听课的范围限定在教学风格的契合度上,也将窄化教师的思想,固化教师的认识,使课堂教学限定在框定的范围之内,没有创新与突破。如此,教师虽然有可能成为名师第二,却永远不可能超越名师,成为真正的自己。


无论是听课也好,教学也罢,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寻找课堂中的自己,在听名师授课过程中,不能淡化主体,忽视自我的存在,不能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意识。课堂是自己的,只有教师保持精神独立,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不盲目模仿他产,不禁锢思维,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真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所说,“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许多的听课时间用于参与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因此,真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长和教师都只需合力做好一件事:提高教师主动设计课堂的投入。说容易做难,让这件事真正落地,需要学校在两方面下功夫。


 


1、转变校长和教师的思维方式


校长听课,不能总是“老三样”


文/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


从听课走向“观课”


早在20世纪,上海市教委张民生先生曾提出,要从听课、评课走向观课、议课,我十分赞赏,两个字的改变包含了教育观念的诸多转变。


但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我们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有关课堂评价的标准,观察一下我们目前发生在校园里的课堂管理实践,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种转变仍然任重道远。


为老师们想一想吧,有人稳稳地坐在教室里盯着授课者,是一件多么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特别是当我们的身份是领导或专家的时候。如果我们是以学生的学为着眼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离开座位,和授课老师结成同盟,去更多地研究在学生们那里发生着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和美国教育同行曾经探讨过的“走课”。在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走课”是他们的重要工作方式。


每天到不同的班级里、不同的课堂上,有目的或无目的地转一转、看一看,呆在每一间教室里的时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分钟,遇上需要特别在意的事情也可能盯上整整一个课时,一切根据现时的需要而定。


这样的“走课”,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判断教学,当然也有评价老师教学的成分,但无论如何,这样的教学管理方式起码不会去暗示授课者加入更多的表演成分。

校长,先改变自己


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如果我们能够把许多的听课时间用于参与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在课堂设计的环节里,如果老师们能够真切地将新的教学观融人到每一个课堂环节,且这种融入的背后已经有了各位同事甚至包括校长的力量的话,即使他在授课的过程中仍有人坐在教室里盯课,他也不会轻易改弦易辙去为听课者“意思”一下了。


通常,我们的学校管理者会在情急之中不经意地埋怨老师,诸如没有好的教育观念,因循守旧而缺乏创新,长年累月不会改变,等等。


其实,在埋怨之前,还是打量一下我们自己吧!尽管时移事易,但检查备课、抽查作业、坐在教室里听课依然是我们一般校长管理教学的“老三样”。


可是,时代变化了,课程变化了,就连学生也变化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去改变自己,却想着去改变教师、改变学生、改变教学,那也不过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


2、转变校长和教师的听课方式
校长听课,需做好2项工作


1、听评课之前,做好“三读二研一反思”


读教材和评课标准、读教师,读学生。


研究课堂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研究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问题、根本问题。


反思学校教学研究与管理中的策略问题、方向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评课议课,校长才有真正的发言权,评课才有说服力。


读教材,主要是针对本课内容,基本了解本课内容以及它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读评价标准,有利于评课有依据、有标尺,不至于漫无边际。


读教师,指从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其上课具体表现,对他的发展水平、工作态度、个性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


读学生,就是研究课堂上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个别特殊学生的问题,诸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个别学生突出的问题等。


当然,校长读学生与任课教师读自己的学生有所区别,它有赖于任课教师又跳出任课教师,要与任课教师一同研究观察,又要总揽全局,从全校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然后商讨有效对策。


研究课堂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共性的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进行反馈矫正。


研究制约或阻碍教师发展的突出问题、根本问题,可以以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分析,利于教师迷途知返,利于学校调整思路。


反思,指的是反思学校校本研究与管理是否有利于促进师生素质的发展,方向和策略是否正确,措施是否扎实有效,如何改进和调整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读二研一反思”,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是不可偏废的一个整体。


读懂教材、读懂标准、读懂教师、读懂学生都是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堂、研究教师、研究学生,探求贴近学校实际促进师生整体发展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策略。


2、后期的总结评价,遵循4个原则


总结评价应该及时到位,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真实性原则,不添油加醋,不夸大事实,一切用事实说话,让教师心服口服。


激励性原则,不管课上得如何,始终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肯定成绩为主、表扬赏识为主,眼中有“人”,呵护教师的自尊心,保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一腔热情。


商榷性原则,在肯定优点的同时要指出值得商榷的地方,以商量的口吻说话,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启发,让教师从中得到启迪和醒悟,做到对“课”而不对“人”。


因人而异的原则,在把握基本准则的情况下,评课的标准、评课的态度、评点的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课施“评”、因人施“导”,让教师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




来源:蒲公英评论网、当代教育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