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应学会在夹缝中成长

 小脚丫6565 2016-11-14
  

 文|吴宾(山东威海三中物理教师 )


在当下,不同学段的教育手段、方式、内容等都是不同的。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这与学校对学生教育的目的不同是分不开的。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但有些幼儿园有招生压力。所以,有一个好口碑是很多幼儿园的工作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幼儿园就在硬件设施、卫生环境、师资力量等方面下功夫。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温馨,这所幼儿园的工作就是成功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由家长的期望决定的。大多数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里面有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其次才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了多少知识。所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幼儿园并不重要。


但是,当孩子到了高中阶段,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对于上高中的孩子,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大学,最好是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因为能否上一个好大学决定着孩子将来的前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会选择升学率高、管理比较严的学校,哪怕这个学校的作息时间影响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高中学校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想方设法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更多的孩子送入好大学。学生在高考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成败。升学率高的高中会有非常好的口碑,大多数家长会拿升学率来衡量一所高中的好坏。


家长内心对教育的期望,实际上就是社会大环境对教育的期望,这种期望在无形中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思路、方针、政策。


如果把幼儿园的孩子当成高中的孩子来对待,除了文化课之外,画画、唱歌、跳舞等课程都没有,老师对孩子的生活也不关心,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恐怕家长不会选择这样的幼儿园。


但是对于高中,如果学校天天组织课外活动,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后学校的升学率一塌糊涂,家长又怎能放心让孩子去这样的高中读书呢。多数家长对孩子学习最基本的期望,就是能让孩子通过学习,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可以安生立命。当然,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舒服一些、能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就更好了。但如果孩子学习必须吃苦受罪,家长也会认可和支持。


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国家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高精尖点人才,富国强民。所以,通过高考这种“残酷”的形式选拔人才的方式,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废除。当然,国家也想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这才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期望的最终执行者。


一个高三老师,如果不重视高考,领着学生唱歌跳舞,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这样的老师必定不能为社会所容。在当代,国家有教育政策,家长有教育期望,老师还有一点教育理想。可是,有几个老师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其实,教师的教育理想早已经被他人所绑架。


老师想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想在教育上的谈独立人格,都是纸上谈兵,更是自欺欺人。在现实中,不同学段的老师,只能扮好自己的角色,不能僭越,也不允许你僭越。上有教育政策,下有家长盯着,老师的自由空间只有那么一点点夹缝。如果老师能在夹缝中稍微体现一下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样的老师就非常了不起。


在现实中,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教师自身对自己在学校地位提升的期望,以及与自己对利益的追求,往往是矛盾的。老师想提升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就必须服从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期望,服从学校的教育方针。老师只有在别人画好的框架之下,做出别人期望的成绩,自己的地位才能提升。


例如,在高中里,如果你带的毕业班高考成绩非常出色,那么你可能就会一战成名,在学校的地位立刻就能提升,还可能被选为领导。而你按照个人的教育理想来工作,不注重教学成绩,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结果教学成绩非常差。哪怕你在客观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也不会得到学校的认可,更不会得到家长的认可,这时你在学校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有的老师会因为教学成绩一贯很差,结果被调离教学岗位或者下岗。


老师也是人,也有成功的渴望,而要想成功,就得把自己内心的教育理想给深埋起来。专心研究怎么在别人画定的框架下,做出别人期望的成绩。如果你做出了别人期望的成绩,你就成功了;如果你没做出别人期望的成绩,那就没有成功。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成功,有个别老师还会做一些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


例如,为了提高成绩,有的老师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强迫学生多学自己的学科。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你如果能逼着学生多学一点你这个学科,那肯定有利于提高你这门学科的成绩。但是,会让学生少学其他学科,从而影响其他学科成绩,还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平均成绩,这对学生的各学科的均衡发展是不利的。但很多老师为了自己利益和前途,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也照做不误。


有“忽悠”学生学自己学科的,有用“高压”方式强迫学生自己学科的,有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让学生学自己学科的,有用物质奖励刺激学生学自己学科的,有的男老师打扮的特别帅气或者女老师打扮的特别漂亮吸引学生学自己学科的,有的老师装出一副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样子让学生不好意思不学他的学科的;还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装出一副“名师”的架势,让学生对自己进行个人崇拜,让学生以跟着自己学习而感到关荣。


很多成功、成名的老师都有自己一套“特殊”的方法,让学生心甘情愿、死心塌地的学自己的学科,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成绩遥遥领先,并且还用“亲其师,信其道”而为自己行为做挡箭牌。岂不知,当学生过分的喜欢你,过分的喜欢你这门学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你这门学科的时候,已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你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师德,同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屈原的是《涉江》开篇第一句话是“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字面意思是,我从小就喜欢华丽奇特的衣服,年老了仍然喜欢。这句话比喻的是,屈原从小就崇尚高尚的品德、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年老了仍然如此。


对于老师,毕业之初踌躇满志,想改变教育现状,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且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师不得不向命运低头,在工作中,按别人实现画好的框架默默工作,毕业之初的教育理想荡然无存。


还有一些老师,天天按照别人画好的框架去做,但他每天谈论的却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不满,满腹牢骚。这类老师与其说是自我矛盾,还不如说是心口不一。他发表的那些言论,乍一看是上纲上线,实际上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他说的与他做的,完全是两回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扯不清,说不明,剪不断,理还乱。还有人试图把二者整合在一起,提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矛盾。认为素质教育做得好,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可真的操作起来,他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还是“应试教育”。只有在某些学科的某些知识点上,进行素质教育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科大部分知识点,如果进行素质教育,就会降低学生的考试分数。


作为教师而言,别人用金箍棒给我们画了一个圈子,我们是不能跨出去的,跨出去可能就下岗。既然不能跨越,我们就安心在里面待着,其实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则,我们何必牢骚满腹。既然不能打破它,那就正视它,在自己权限范围内为学生们多做一些实事吧。

作者简介:

吴宾,200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威海三中物理教师。先后在《班主任之友》《班主任》《中小学德育》《福建教育》《青年教师》《中学物理》《物理教学探讨》《今日教育》等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著有《师经》等。

(本文选自吴宾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