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低调的大师——张元素

 geros 2016-11-21

 


今天我们介绍的,是金元时期重量级医学家——张元素。


他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中医院校的考试题目中,如下图:




张元素,是李东垣土豪的师傅,易水学派的开山祖师,但是每次遇到期末考试的时候都会被拎出来,作为“金元四大家”的干扰项,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张元素跟刘完素、张从正放到一起,确实有点傻傻分不清。不过他们的学术观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张元素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中医理论上的成就,并不比金元四大家小。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人,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

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形成以后,易水学派经过诸弟子及后代医家的继承、发展、成为了与河间学派齐名的重要流派,两派相互争鸣,又相互促进,最终带来整个金元医学的繁荣。



其实刚开始让我学医我是拒绝的


张元素小时候就用功读书,一心想参加科举考试,考出功名,走向人生巅峰。那时候,他对中医并没有什么兴趣。




悲剧的是——27岁考进士,张元素在答卷的时候竟然犯了“庙讳”。




古时候的避讳是很严格的。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要遵守。


宋太祖赵匡胤上台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因为名字里的“匡”犯了讳,就改成了“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光字表示作为常用字我真是日了狗了

 

不单单是人名不能用,考试不能用,连地名、药材名也要跟着改。

 

比如说:大家常吃的山药,补脾益肾的佳品,在历史上就经历了2次改名换姓。

 


在《神农本草经》里,山药叫做薯蓣”。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代宗李豫之讳,

(因“蓣”与“豫”同音)改名为“薯药”。

到了宋代,又为了避讳宋英宗赵曙之讳,

(因“薯”与“曙”同音)而改名为“山药”,并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事非常坑爹,不是认个错写个检讨,微博上道个歉就完了——张元素筒子以后都别想通过科举走向人生巅峰了。那肿么办呢?他决定去学医。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





开挂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言归正传。张元素和历史上一些医学天才不一样,他比较笨,似乎并不是学医的料。


 

笨到什么程度呢,学了很多年医,但是还是连小毛小病都看不好,面对病人,不知道该开神马方子。后来,他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有个人拿斧头和凿子,把他的心凿开,放了几本书进去,醒来以后,就大彻大悟了,从此医术精通。

 

(张元素,二十七试经义进士,犯庙讳下第。乃去学医,无所知名,夜梦有人用大斧长凿凿心开窍,纳书数卷于其中,自是洞彻其术。                ——《金史》)


看到这,书虫和他的小伙伴们,内心是崩溃的:



其实,张元素并没有开挂,也不是穿越回来的,他之前的“笨”,恰恰是因为他敏于思考,敢于质疑传统的中医理论的缘故。




那么,张元素对传统的医学观点,提出了哪些质疑呢?



兄弟们看好了,哥要开挂了#脏腑辨证


在前面的文章《了不起的张仲景》里,我们讲到了,辨证是中医的灵魂辨证,就是指就是人生病了,这个人体质如何,生活习惯怎么样,病是什么原因得的,现在患者的症状表现,疾病发展到了什么阶段,应该按照什么思路去治疗。

 

辨证是中医治病的基础,连患者情况都摸不清楚肯定是治不好病的。(·_·)

 

张仲景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一种在临床上灰常牛×的辨证方法——六经辨证。

但是为什么之前在《了不起的张仲景》里,咱们没有讲讲这个六经辨证呢?

 

因为六经辨证对于咱们中医爱好者来说,很难理解。怎么样用比较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书虫一直木有想好。

 

六经辨证确实很牛。

 

张仲景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六大类。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九阳真经》、《九阴真经》的赶脚。

 

其中三阳病证(太阳、阳明、少阳)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太阴、厥阴、少阴)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最最厉害的是,不仅仅是外感疾病(比如常见的感冒、肺炎这些),很多内科病症,比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之类,甚至癌症,都可以用六经辨证的手段,来判断患者的病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应该怎么治疗。

 

举个例子:

 

《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意思就是说:凡出现发热,恶寒(非常怕冷),头痛,项强(脖子僵硬),脉浮(把脉的时候,脉搏好像浮在上面一样,轻轻一按就能摸到)等表现,就叫太阳病

 

确定不需要搞清楚是感冒还是其他传染病嘛?——嗯,至少在当时,用“太阳病”来概括这种症状表现,而且按照张仲景的治疗方法来治,效果不错。


古时候的医学著作,大都是患者的绳命换来的临床经验,如果这套理论不好使的话,《伤寒论》早就被人拿去当柴火烧了。所以能盛行数千年而不衰的六经辨证,还是非常了不起的。

 

好吧,写到这里,没看明白的筒子们请自觉举手#算我一个

 

东汉末年,张仲景提出的六经辨证理论,在医学界一直具有统治地位。等到一千年以后,我们的张元素大师,拍案而起表示不服。




张元素认为,要想治病,不能光讲什么太阳、阳明、少阳、厥阴这些大家听都听不懂的东东,你就看看这个人五脏六腑,哪个出了问题就可以了嘛~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男人肾阳亏虚,就不能啪啪啪,灰常简单的道理。我们把这些症状,和脏腑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对应,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病出在哪里咯~



 

五脏六腑都有寒热虚实,应该详细分析。比如说肝,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这些都是脏腑辨证的说法。肝主疏泄,有调节情志的功能,有的患者心情抑郁,总觉得胸闷,还容易发脾气,久而久之,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等都出来了,这就是很典型的肝气郁结。

 

通过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出哪个脏腑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这就是脏腑辨证的思路。


 

这一点,张元素受到了东汉名医华佗的启发#华佗可不只是刮骨疗毒哦

 

华佗的著作《中藏经》里,就非常强调五脏六腑的辨证法则。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死生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很多现在我们听到的中医术语,比如:肺气虚、胃热、肾阳虚、肾精不足,都是在脏腑辨证的思想上总结出来的。相比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内容更易于理解,也更加细化。所以现在的《中医诊断学》教材里,讲脏腑辨证的篇幅非常长;而《中医内科学》教材里,基本讲的都是脏腑辨证的内容了。



张元素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研究中医,为人低调,到了晚年才收了两个徒弟。一位就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还有一位也很有名,叫王好古

 

他这套理论,当时别人没有提出来过,这方面的书肯定也没有。给徒弟们上课,没有教材也不行啊。于是张元素就给这两个徒弟写了一本书,叫《医学启源》。这本书也很稀少,一度差点失传#现在京东上就可以买到






还没完,还有一个#药物归经


张元素的另一个大贡献,就是药物归经。我们知道,最早的中药专著是《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的中药和药性介绍,对医生临床用药影响非常大。

 

但是,《神农本草经》里面也有很多观点,我们现在不能认同。感兴趣的话可以买一本回来读,很多药物的效果被夸大到上天的地步:

 

“久服,通神明不老”(丹砂)——长生不老药么...?

“久服轻身,耐饥长年”(滑石)——消化不了所以耐饿么...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泽泻)——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

 

抛开这些夸张的成分,《神农本草经》很可贵的一点就是归纳了中药的性味。古时候我们的药物化学并不发达,没办法将草药里面的有效成分一一分析出来。但是,在用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每种中药的特性,吃了以后人的身体感受。

 

比如说,吃了这个草,发热的症状明显减轻,如果平日手脚冰凉,吃了它会加重,我们通常认为这是“寒性”的药。反过来,吃了另一种药以后,浑身燥热,或者出了一身热汗,一般情况下,我们就认为这是“热性”的药。

 

从《神农本草经》起,中药就按照寒、热、温、凉”(四气,不温不凉的话就是“平”)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来分类。


比如说:甘草,味甘,性平。黄连,味苦,性寒。古代的医生们开处方的时候,一定要先看看,自己用的中药的性味,适不适合患者现在的病情。

 

即使是今天,从来没学过中医的人也知道,怕上火,喝王老吉,对不。因为王老吉是“凉茶”,里面有寒性的金银花、布渣叶、夏枯草等等。即使我们不了解里面具体的化学成分,只要熟悉自身状况,就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喝凉茶了。

 

所以说,四气五味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一种分类方法。

 

好了,讲了这么多,还是说说药物归经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张大师研究中药的时候,又发现问题了。四气五味这个分法虽然很好,但是还有个很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比较大的缺陷。张大师又拍案而起了:难怪哥之前治病摸不着头脑,原来是以前的药书上就没讲明白啊!

 

什么缺陷?

 






那就是,没有讲清楚,每一味药分别适合治疗哪个脏腑的疾病

 

上面的例子非常典型。黄芩、黄连、大黄都是清热药,但是临床上,也不能哪个药便宜就用哪个对吧,一定要看看清热的部位。黄芩擅长清肺热,黄连擅长清心热,大黄呢,擅长清肠胃的热。

 

OK,就算你老张说得对,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区分这些药的不同之处呢?

 

张元素微微一笑:用哥的归经大法。

 

比如:酸枣仁可以养心安神,朱砂可以镇静安神,柏子仁能治心悸、失眠,就把它们归到“心经”这一类。苍术、厚朴、砂仁都能治脾胃疾病,所以就把它们归到“脾经”、“胃经”里。这样,只要知道药物的归经,就能看出来它一般治疗哪些脏腑的疾病。这就比“酸、苦、甘、辛、咸”要具体的多,当然实际应用的时候,归经和四气五味都要考量。

 



张元素花了很大功夫,阐述了常用中药的归经,为后世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张元素去世后,他的徒弟王好古继承了他的观点,写了一本书叫《汤液本草》,里面对81种常用中药进行了归经分类。到今天,打开任何一本《中药学》教材,里面每一味药,都会标注归什么经。

 

同时,他还提出,不能完全按照这套理论来生搬硬套,临床用药应该灵活变通。

 

明代的医药学大BOSS——李时珍这样称赞老张:


“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灵素指的是《灵枢》和《素问》,即我们都知道的《黄帝内经》)


脏腑辨证,药物归经。这两大理论,在当时是有革命性的创新。从此医学家们不再满足于收集民间的好方子,或者跟着张仲景的《伤寒论》来看病,开始尝试提出自己的理论。

 

张元素还留下不少好方子,比如九味羌活汤。现在临床治疗感冒,只要是风寒湿引起的,用九味羌活汤效果就很好。

 

羌活5g、 防风5g、  苍术5g、 细辛2g、 川芎3g、 白芷3g、 生地3g、 黄芩3g、 甘草3g

 

这个方子表里兼顾,既能发散风寒、祛风胜湿,还能缓解里热。对于风寒感冒,高烧不退的,相当给力,谁用谁知道,别看广告看疗效。



中医的门派和江湖


现在我们去医院看病,如果大夫觉得治不了,就会比较委婉地说:




嗯,为啥让我们转院呢?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 设备和技术力量不够。这点是很常见的,因为现代医学对检测和治疗设备要求比tebiegui,如果是小一点的医院,对一些很难治的病,可能并不具备手术条件。

 

· 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医学分类很细,每一种病都擅长是不可能滴,所以有些病还是要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来看。

 

· 这病实在治不好。


但是看中医的时候,如果医生建议患者另请高明,背后的意思,也许是指这个病可以换个门派的医生来看。因为中医不同的门派之间,看病思路、用药习惯等等区别还是很大的。大家各有千秋,遇到同一个患者,用的药可能有天壤之别。

 

这也是中医的特点。自金元时期起,医学就开始分成不同流派,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江湖一样,各自立个山头,当然也会互相切磋学习。但是,也会互相批评,互相不服。

 

有几个大的门派,后续我们会一一讲到。

 

分别是张元素开创的易水学派,刘完素开创的河间学派,还有明清时期崛起的温病学派

 

有趣的是,刘完素和张元素是同一时期的人,他俩还认识。

 

有一次,刘完素自己得了伤寒,自己给自己治,却怎么都治不好。张元素听说了,并没有兴奋地在院子里放鞭炮,直接去了刘完素家,想给他看看病。


刘完素躺在床上,一看,这张元素跑过来给我看病,这不是来砸场子呢么?就转过身去对着墙,不理他。




张元素说:我这是来给你看看病,老兄,不用态度这么冷淡吧。于是就给刘完素把了脉。


他又说:老兄,你这个脉象是如何如何,你应该给自己开了某某某这几味药吧。

刘完素说没错。

 

张元素又说:哥们,你这药开的不对,应该如何如何。刘完素大惊,对啊,我咋就没想到呢!

张元素重新开了个方子,刘完素吃了就好了。

 

从此,老刘对张元素那是一个大写的,见到人就说,易水的张元素,不得了啊。

所以张元素虽然为人低调,但是名声很响。

 

从这个事可以看出,刘完素也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遇到高手还是由衷佩服的。老刘的医学造诣也是灰常灰常牛×的,下一篇就讲他。

 


最后发个小彩蛋#喜欢这种风格麽?






附:书虫推荐


最后,按照老规矩,书虫又要推荐好书啦~

今天看书虫扯了半天中医辨证,是不是觉得还是一头雾水啊?

 

不要方,下面这本书就是专门讲中医常用辨证方法的。作者讲述的中医辨证思想、常见病的辨证和用药,非常准确精到。


而且,作者挑选了100个临床病案,每一个病案主要从主诉、病史、检查、辨证、治法、选方、配伍等内容进行介绍。可以帮助读者模拟效仿诊病,快速进入临床状态。比一般的诊断学教材高到不知道哪里去,快点买来,闷声大发财吧~!





《中医常用辨证方法的临床应用》

东南大学出版社 22元

去网上买就行,书虫我也只有一本

听说这本书京东已经断货,淘宝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