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自《参考消息》| 还原芬兰基础教育真实面貌

 人到中年空间 2016-11-26

内容转自《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驻赫尔辛基记者 李骥志 张璇 11月24日报道  最近,社交媒体盛传芬兰中小学要“取消传统学科教学”,代之以“现象教学”。一篇被重复转载、未注明消息来源的文章煞有介事地称:“11月14日将成为芬兰教育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芬兰赫尔辛基教育局正式下发通知,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之前,正式废除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科教育,转而采取实际场景主题教学。芬兰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学校科目的国家。”

11月14日恐怕并不是“芬兰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日子”,但肯定是一个麻烦不断的日子,因为芬兰全国教育委员会不得不在这一天专门刊发声明辟谣:“最近国际媒体有消息称芬兰正在废除学科教学。虽然2016年8月开始,基础教育大纲有些改变,但是学科教学不会取消。”

  社交媒体“炒冷饭”

本报记者向网文中提到的新教学法倡导者、赫尔辛基教育局官员玛丽奥·屈勒宁求证,对方的答复是:“芬兰和赫尔辛基正在推行新教学大纲,更加强调融科教学而非分科教学。在新教学大纲中,传统科目仍然存在,只是教学方法有所改变。其中一个实用的工具,就是采取基于现象的教学法。”由此可见,倡导“现象教学”是真,取消学科设置是假。

这已经不是芬兰教育官员第一次站出来辟谣了。2015年3月20日英国《独立报》刊发一篇文章,断言芬兰将“取消学科教学,代之以现象教学”。当时,教委首席新闻官汉努·于利莱赫托特意进行澄清。

今年11月14日,国外有些英文网站把去年《独立报》文章的部分内容拿出来“炒冷饭”,这很可能是“谣言”的来源。追踪文章内容出处不难发现,所有的论据均来自那篇刊于一年半以前的文章,一些受访者的直接引语和案例介绍也是原文摘译。

“现象教学”不新鲜

应该承认,网传的文章中,部分转抄、编译的内容大体属实。所谓“基于现象的教学”,就是各学科老师一起备课,为孩子们准备的跨学科课堂教学。由于一般是以实际生活中某个话题、某个现象为主题来展开教学,又称“主题教学”。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芬兰的一些老师就会在传统学科教学之外,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教学。前不久由芬中教育协会组织的第二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芬兰伊勒耶尔维综合学校校长莎图·塞佩恩尼特蒂-瓦尔卡马介绍说,她的学校很多年以前就开始尝试“基于现象的教学”。比如,把孩子们带到森林里,辨认植物、用绳子丈量步伐、把捡到的松果按照大小分类等,回来后还会用捡来的树叶和松果做手工。参与策划和教学的包括数学、自然、美术、体育等科目的任课教师。与之类似,老师围绕很多类似话题来组织历史、地理、外语、宗教等科目的教学。

一开始,这只是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或者是跨学科教学的尝试,后来被教育研究者进行系统研究,总结规律,冠之以名,从而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有些学校每个学年都会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来展开这种“现象教学”,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是三个星期。至于实施这种教学的时间、频率、范围等,则完全取决于授课教师和学校,教学大纲没有特别规定。

中国老师来取经

近年来,不少国内教育工作者到芬兰取经,“现象教学”模块是主要的观摩内容之一。中国国内一些中小学也在借鉴芬兰的经验,结合各自的实践基础,试着设计自己的跨学科教学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芬兰小学高年级与初、高中一样,会开设自然、物理、化学课,而低年级的学生则把这些学科放在一起开设“科学课”,这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教学。如今,这种“科学课”大课堂的做法延伸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即覆盖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记者在伊勒耶尔维综合学校看到,20多个芬兰学生与几名前来游学的北京丰台五小的孩子,被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完成老师交给的一些小任务。有的用吸管吹塑料球,让小球沿着地上的轨道走;有的将塞有纸的玻璃杯放入水中,看看怎样才能让纸不沾到水;有的被要求用彩笔画出大气层不同高度的面貌。在这堂以“空气”为主题的课上,没有过多的单向知识灌输,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学什么”到“怎么学”

如果说2016年有什么新改变的话,新的教育大纲更加强调了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老师们根据孩子们的求知需求,结合当地的特色实施教学。在这一背景下,“现象教学”成为一种现成的、可以迅速推广的教学模式。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现象教学”的话题不再完全是由授课老师选择,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到话题的设置中。玛丽奥·屈勒宁说,“现象教学”的话题一般是基于实际生活需要。

比如,埃斯波拉赫蒂中学校长哈里·科尔霍宁告诉记者,去年大批难民涌入了欧洲,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影响,媒体关于难民的报道铺天盖地。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策划下,学校今年将开设以“难民”为主题的教学项目,这个项目由历史老师牵头,宗教、外语等学科老师配合,带学生参观博物馆,请媒体人士进课堂,还会组织一部分学生到难民问题最严重的德国实地考察。

新大纲还要求,老师不再是站在课桌前传授知识,学生们也不再只是坐在课桌后面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要与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新大纲还取消了一部分标准化考试,代之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芬中教育协会副主席、教育专家李栋认为,从强调“学什么”到强调“怎么学”,体现出芬兰基础教育工作者注重孩子心理认知规律、个性化发展及遵照教学规律的科学理念。

关于这次教改的目的,芬兰议会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席、芬中教育协会高级顾问桑娜·劳斯拉赫蒂一语道破:“世界变化太快了,中小学今天教的知识,几年后可能就会过时,谁也不知道孩子们参加工作时的世界是什么样。”因此,课程改革进一步强调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李栋说,芬兰每十年一次的课改,是基于本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制定的。此次课改核心是从“教什么”到“怎么教”和“怎么学”的转变,也就是把原来单纯传授知识的内容尽量转变成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增加学科的融合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绝不是学科的消亡”。

老师课程开发能力强

李栋告诉记者,在芬兰,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如何利用教学资源,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权。不管是政府还是家长,对老师都非常信任,这不光是源于芬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及长期形成的信任文化,更是源于芬兰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

从小学到高中,芬兰受聘教师都要具有所教授科目或教育学相关的硕士学位,还要接受专门的教育培训。尤其是小学老师,一般都是全科教师,他们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同时还懂得如何用孩子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实施教学。老师多数都是研究型的老师,他们都能把握国家及地方的课程体系,因此具备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赫尔辛基美湾小学教师丁倩告诉记者,全科教师为开展“基于现象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老师们可以充分合作,甚至某一个老师就可以独立完成跨学科教学任务。

目前,芬兰中小学日常教学仍然以传统学科教学为主,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没有打算要废除学科教学。芬中教育协会主席、苏里瓦中学校长亚里·安德森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教学任务都能用“现象教学”来实现的,比如学外语要背单词。

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组负责人高宇航对记者说,芬兰基础教育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采取何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更在于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的。要知道,芬兰中小学生曾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中连续名列前茅,近年来随着香港、上海等地学生的加入才名次下滑。芬兰并没有为了争回面子而加强应试教育,而是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为塑造适应未来社会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以上内容转自《参考消息




以下为文中所提以“从芬兰新课改·看未来教育”为主题的第二届中芬基础教育高峰论坛精彩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