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板盐齑,好七来噢去话伊!探秘崇启海地区的沙地人和沙地文化!

 海青门浦 2016-12-02


编辑 | 叮当


沙地人,是吴越民系里一支独特的人群,也叫崇启海人。


数百年来,吴语的范围在不断往南缩减,而他们,却是近三百年来唯一将吴语使用范围北进的人群,将吴语带过了长江,播散到了今天处于长江北面的海门启东一带,甚至随着清末民初张謇在苏北开设的公司而最远到达滨海、射阳、大丰的部分镇村。


据很多网友说过,启海话与嘉兴、湖州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启海和嘉湖之间隔了长江、苏州、太湖。这和古代启海移民的来源也许有些什么联系。


生活在沙地的人,俗称沙上(音浪)人。沙上人从何而来?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有人说,沙上人都是外来的移民。同属沙上的海门人方言和习俗不同,可见沙地居民的由来各有不同。

汉代以前:大海。

1400年前,唐初:小沙州,有人了:偶见渔樵。距南岸近,应是江南来人。

1200年前,后周灭唐:姚氏率一万吴兴人来此避难。

1000年前,宋代:来了更多人:流放地,囚徒煮盐。姚刘沙和三沙渔盐丰富、生活安定,有刘、张、韩在此建起了庄园。之后户口渐增。

800年前,元代:大岛形成,设崇明州,盐业兴旺,人丁繁衍。

600年前,明初:崇明岛已有住户一万四千多户,人口八万六千多人。这时候可以向外移民了:洪武廿五年迁2700户于通州(今南通市)。廿七年,迁500余户于昆山。

400年前,清中叶:移民海门:清康熙后通东大片沙洲涨出。崇明人陈朝玉率众来此,数十年间移民达30多万。这时候,全岛崇明人已达十万户。陈朝玉赴海门,实质是崇明岛地少人多的必然扩张。

200年前,晚清:外沙成熟,崇、海移民纷纷来到长江口北岸新陆,开启东疆。

100年前,民国初:张謇垦牧,数十万海门沙地人响应号召,沿海北上。

30年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批沙地人走出沙地、走向世界。

(部分内容转载自崇东海客)


公元前,长江大量泥沙沉积于长江口,形成大小不等的沙洲,大约经过800多个春秋,至唐末,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大洲及成群小沙洲,沙洲渐次连片。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名海门县。由于长江主泓道北移,至明朝,境内大片土地坍没,坍至吕四、余东、四甲一线,县治迁于徐涧(今通州市兴仁镇),并废县归并通州建静海乡。清初,江流主泓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乾隆三十三年(1768),建江苏省海门直隶厅,设治于茅家镇。民国元年(1912)复称海门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海门人民护坡治坍,根除坍害,海门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地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南通地区撤销,海门县隶于江苏省南通市。1994年6月撤县设市,成立海门市,隶于江苏省南通市,市人民政府驻地海门镇。



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人避战乱从崇明前来海门定居。“海门倒是语言与启东完全一样,与崇明也差不多毫无区别,同属吴方言系统,而风俗习惯也同江南相近。”(卞之琳语)。如海门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的沙地民风民俗趣味故事,其中“憨婿”(俗称乌女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我的母亲不是文化人,但她的生命故事同样动人。我至今能讲一口地道的启东、海门话,写一些文章,与母亲最初的口头文学启蒙影响最大。童年的海门歌谣至今今还记忆犹新。如《萤火虫夜夜红》:‘萤火虫夜夜红,屁股头挂盏红灯笼,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张布挂盏红灯笼。’《牵磨叽咖喂》:‘牵磨叽咖喂,做粑粑给外婆吃,外婆噢吃省拨郎郎吃,郎郎吃仔看黄牛,黄牛落勒井潭里,锄头铁答扒勿起,两个芦头真豁起,一豁豁到饭碗里。’”


民国初年的《崇明县志》“厥初生民自江南来者,相传多句容人。建治以来,隶通、隶扬,辖于江北,迨经五迁,地僻东南;隶苏、隶太仓,移徙往还,又染南俗,历世既久,其源流殆不可考。”民国《县志》认为所谓句容迁来的说法只是“相传”,查无实据。


另据考证,南宋在崇明设置官盐场时,在句容以十户抽一丁的方式到崇明晒盐。另外,目前崇明陈姓、徐姓等家谱中有句容迁崇明的提法。句容又有崇明寺、崇明街。可以肯定,句容不是崇明的唯一。


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外地特别是临近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 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


有趣的是,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居住在江北,却还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俗,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外地话叫作 “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 居民源自江南。


织布与灶花。郁异人著《江海民俗风情百图》


到了清末民初,随着沙地接涨成熟,自然优势不断显现,经济、文化日益发展,人口流徙更趋频繁,沙地居民逐渐由少到多,趋向稳定增长。那些从事旱烟业的宁波、绍兴商人和从事典当、衣庄之徽州商人,也纷纷来到沙地定居。到了现当代,人口流徙更加频繁,居民身份更为丰富,外籍干部、学生、外来务工经商者等纷纷来启工作定居。目前,沙地居民达到116万,仅少数民族就有28个之多,沙地居民可谓来源广泛,人丁兴旺。


沙地话很独特。它以崇明话为本源,有各种叫法:海门话、启东话、启海话、崇明话、沙地话、沙上(音浪)话……。按通行的划分,沙地话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它为什么有价值?因为自古崇明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因此受外部方言影响小,自身特点稳定,保留了不少古老特征,拥有了丰富独特的海量词汇群,其语言文化自成一派!


可谓:

方音独特,噢去话伊,

乡味浓郁,豆板盐齑。

辟我草莱,含辛茹苦,

繁荣昌盛,日新月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